网上有关“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般来说,古代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 ,都是同一辈人用相同字数的名字 。每一辈的人也有不同的字辈,用以区分这个人的辈分。但是李世民的儿子却很奇怪,李世民都儿子总共有很多。但是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 。而其他儿子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1.李承乾简介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 。
初以皇孙 ,封为恒山郡王。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唐太宗即位,册立皇太子 ,时年八岁,聪明仁爱 。身有腿疾,不良于行 ,不敬师长。得知同母弟魏王李泰夺嫡之念,兄弟日益交恶。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 ,联合汉王李元昌 、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 。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 ,流放于黔州安置。
贞观十七年(643年11月17日),去世,以恒国公之礼下葬。唐玄宗时期 ,其孙子李适之成为宰相,追赠荆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谥号为愍 ,陪葬于昭陵 。
2.为什么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除李承乾外 ,李世民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恐怕都改过名,原因大概是和避讳有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草除根 ,杀了哥哥李建成 、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李承乾的儿子叫李承宗(早逝)、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 、李承明、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叫李承业、李承鸾 、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 。看到没,全叫“李承某 ”。再结合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李渊是给孙子们定了“承”字辈 ,李世民的其他儿子理所当然也应该叫“李承某”。
不止是孙子辈,李渊一共二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建成 、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 、十五子李凤、十九子李灵夔六人外 ,其他十六人都叫“李元某 ”,如:李元吉、李元昌 、李元嘉、李元婴等等。同时,经过考证 ,李玄霸是后来到了清康熙年间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玄”字,改写为李元霸,所以 ,不排除这些“李元某”原本都是“李玄某 ” 。这样就可能只有五个特例。甚至李世民也曾在四岁时,李渊带他遇到一个术士,说他二十岁能济世安民 ,所以改名世民,原名已不可考,搞不好也是“李玄某”或者“李元某”,其他几个也难保不是这种情况。所以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李渊给子孙们定了字辈;第二 ,原名是可以因为各种原因改掉的 。
因此,我们认为,正常情况下 ,李世民的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原名也应该是“李承某 ”。但是为什么后来都改单名了呢?这恐怕还是因为刚刚提到的“避讳”。
我们举一个后世的例子,清朝 ,康熙的儿子们都叫“胤某”,胤禛即位后,把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字 ,就是因为皇帝的名字你是不能用的 。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李世民也有这个想法在。李承乾是很早就定为太子了,也就是今后要做皇帝的。那其他兄弟如果还叫“李承某 ”,以后都要改 ,省得麻烦,我都替你们改了吧 。于是直接都去掉了承字。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已经被杀,并且是罪人 ,平素无人再提了,也就不急着改了。后来继位的也不是李承乾,故而没人翻旧账去给这些人改名了 。
那为什么不把承字改成其他字而直接改了单名呢?恐怕还有点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如果把其他儿子的“承”字统一换成了别的字 ,就假设为“继”字好了,而李承乾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比如早逝或者获罪被废(后来也确实如此)。李继甲做了皇帝 ,难道其他的李继乙、李继丙们再改一次名吗?岂不是太麻烦了。所以,直接改了单名,一个字 ,怎么也撞不上了 。
上面说的观点从宋朝就可以证明。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两个弟弟分别叫赵匡义 、赵匡美,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 ,赵匡义、赵匡美就改名赵光义、赵光美。接下来赵光义又做了皇帝,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 。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从赵光义即位后 ,所有皇家子孙都是单名了,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改了单名“赵炅 ”。唐朝恐怕也是如此,李世民之后 ,除了李隆基这辈之外(这是特例,因为还正好遇到武则天削弱李唐宗室准备自己称帝),其他皇帝(包括皇子们)也都是单名。
3.李承乾的结局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 ,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 。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 ,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 、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 ,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 、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 、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 ,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 ,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 ,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 ,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于是唐太宗下令 ,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 ,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 ,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 、晋王皆不存;晋王立 ,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 ,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 。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 ”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 ,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 ,承乾徙居黔州 。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 ,并葬之以国公礼。
太极拳的介绍
刘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姓之一。刘姓人群占了5.4% 。总人口约6500万。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 ,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 ,这就是陕西刘氏。
2 源出于杜姓 。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 ,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3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 ,这就是河南刘氏。
4 出自他姓,为他族 、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据史书主要的改姓记载有:
一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
二 匈奴在汉武帝时交战败北,分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归顺于汉,从此被赐汉姓为刘,这就是我同学知道的那个典例了,汉武大帝看多的缘故吧~。
三 据史籍记载 ,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 ,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
四 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曾多次救助他,赐他刘姓 ,并对项伯的遗族多人封侯,皆赐姓刘氏 。
五 还有东汉的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 ,在昆阳之战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六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
补充:这些大多是我查到的情况了 ,不过就自己多知道还要补充的一点是,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而姬姓也是,甚至是黄帝本人的姓氏。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 ,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 ,称之公孙轩辕。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 ,故号黄帝 。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上面所提到祁姓和姬姓都为帝喾族,所谓同宗。但好玩的是我以前曾看到过记载说 ,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所以说来说去 ,匈奴和刘邦本来就是一家人,老祖宗都是黄帝 。哈哈~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 ,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
关于刘姓的寻根,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 。史籍有两种说法: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故刘姓是尧的后代;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其子留居于秦,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 。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 。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申办2003年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第四届大会的承办权,已获成功,正在进行有关的筹备工作 。
刘姓是中华民族的著名大姓,历史悠久流长。刘(刘)字形从金从卯 ,本义是指斧钺一类的兵器。刘又是古邑名。原始社会末期,帝尧第九子源明封于刘邑,建刘国 ,得刘姓,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刘姓 。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刘姓为祁姓之刘。这支刘姓经四千多年的繁衍发展,自强不息 ,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逐渐成为天下刘姓的主体,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影响和贡献。
田姓起源
一、来源有二 1 、出自妫姓,妫满之后 ,为陈氏所改 。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 ,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 ,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 。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据舜重华世系[仅供参考]A[计26代]据池阳《陈氏宗谱》B[计43代]据《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在此之前的传承关系有以下两种说法:
A、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华—14太玄—15叔容—16隐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较—20禹纳—21灵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阏父—27胡公满
B 、 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满) ,在B中中又有将“友—龙 ”作为同一人的。
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陈佗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侯 。太子免的三个弟弟长曰跃 ,中曰林,少曰杵臼,欲报杀兄之仇 ,就趁陈佗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三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厉公跃、陈庄公林和陈宣公杵臼。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 。陈厉公跃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代孙) ,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 ,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 ,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传承关系是:
胡公满—皋羊(申公)—突(孝公)—围戎(慎公)—宁(幽公)—孝(厘公)—灵(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跃(厉公)—陈完(后改名田完 ,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续过程中,田书之子孙占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其传承关系是: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
田姓由陈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 ,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 。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在楚国为相 ,封为颖川侯,复改为陈姓。也有改姓王的
┌田升—田安(济北王)—(王义)(王氏)—王莽
┌齐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段)—│
│ └田修建(落难后改姓王)
├田间
│
└田角
2、出自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 ,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 ,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 。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陇西 ,祖宗利真。
(姓氏来源〕有关李氏的姓源,从史书的记载看,均与李树的果实李子有关 。
《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载:“皋陶……为尧大理 ,因官命族为理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出自嬴姓, 陶之后,世为大理 ,以官命族为理氏。”
《元和姓纂》中也有记载,说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 ,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 。这位皋陶,也作咎繇,《管子?法法》:“皋陶为李。 ”尹知章注;“古治狱之官。”理官 ,即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专掌狱讼推断 。当时,盛传以法官为姓的风气 ,“皋陶为李”,自然也就以“理 ”为姓了。
以理为氏,后来为何变成了李呢?事情是这样的 ,相传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 ,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进谏纣王 ,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了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隐国(今河南淮阳)人,想回娘家 ,又怕连累家族,于是往西出奔,当逃跑到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 ,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 ,尤其是小利贞,几乎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 ,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上还有一些“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也就是树上结的果),于是便采下来吃 ,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之后,他们逃往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音古)县(治所在的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 ”的保命之功 ,也为摆脱纣王的追辑,又因理 、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
纵观历史 ,李姓人氏大体出于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 ,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 ,把李姓繁衍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 ,他们建立唐王朝 之后,随着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渐兴旺。仅李渊一家,就分出39房之多 。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 ,繁衍情况更甚,不在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人数之多 ,占地范围之广,压倒了其他各姓,高居张、王、刘 、赵诸大姓之上。以后 ,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 ,东至山东、安徽、南抵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
李姓南迁,要早于其他诸姓。据《崇正系谱?李氏篇》考证 ,在唐高祖以前,尚无李姓南渡过江的记载。李姓南下,似在唐朝末年 。《崇正系谱?李氏篇》曰:“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 ,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 ,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这就是说,李氏大约于公元880年前后举族南迁。当时,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起义 。起义军宣告:“黄王起兵 ,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即便如此 ,那些与唐王室同姓的李氏族人,还是大批南迁,到江南寻求偏安之地。
太极拳的介绍 篇1
一 、基本介绍
太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 、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 ,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 、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 、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 ,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 、杨式、武式、吴式、孙式 、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 ,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 ,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
2006年 ,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 、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 、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 ,其习练者针对意 、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 ,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 ,融合易学 、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 ,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 、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 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 ,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 、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 、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 、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 、双剑、单锏、双锏 、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三、太极拳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 、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 、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 、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 ,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2]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 、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 、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 、单剑、双剑、单锏 、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级政党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党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的交流大会。传承人 、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 ,太极拳被中国的政党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 ,武当山钟云龙 、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 ,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 ,核心的场所。
四、历史来源
1.河洛文化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 ,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
洛河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 ,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 ,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 、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 。”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 ”信息,触发灵感 ,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 ,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 ,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 、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 。《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 ,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
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 、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 ,是连接晋、冀、鲁 、豫的交通要道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 ,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 ,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 ,属黄 、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温县物华天宝 。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 ,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 ,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3°C ,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 。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 ,是四大怀药(怀山药 、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2.武术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 、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 。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 ,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 ,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 、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 ,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 。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 ,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 ,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 。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 ,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 ,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 ,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 ,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 ,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 。他理根太极 ,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 ,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 、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 ,双人推手和刀、枪 、剑、棍、锏 、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 ,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 ”;2006年5月20日 ,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 ,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008年8月20日,中国的政党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 ,温县与河南登封 、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
3.流派纷呈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 ,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 ,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 。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2]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 ,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 ,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
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 、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 ,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 、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 ,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 ,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 ,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
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 ,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 ,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 ,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 、杨式、武式、吴式 、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 、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 ,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 、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
五 、总体特点
1.概述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 ,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 ,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 ”,“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 ,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 ,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 ,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 ,“顺其势而改其路 ”,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 ,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 ,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 ,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 ,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2.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 ,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 ,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3.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 ,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 ,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4.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 ,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
六、拳术派别
1.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 ,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 ,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 、跌叉、震脚等 ,改作不跳、不跌 、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 ,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2.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 ,1825~1893)所创 。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 ,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 ,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返里后 ,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 ,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 、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 、端庄洒脱 ”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 ,1834~1902)所创 。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 ,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 。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 ,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 ,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 ,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 、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 ,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4.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 ,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 。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 ,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 ,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 ,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 ,人称“孙式太极拳 ”。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5.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 、步法与姿势 ,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 ,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 、养身于一道 ,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拳的介绍 篇2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蝉从拳师陈长兴学得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在传习过程中逐渐删去发劲、纵跳等激烈动作 ,演变为速度均匀、动作柔和 、连贯圆活,不纵不跳的拳式,后经他儿杨健候与孙子杨登甫修订定型 ,至今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被誉为“健康之神。
杨式太极拳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为一体,是一种美的运动 。它使人在美的运动中得到健身,并不知不觉地积累独特的内劲 ,发挥出神奇的技击力量。
心意纯正兮,心灵美。杨式太极拳倡导“敬以直内 。敬者,心也。心直则意正 ,心平则气顺。它毫无争勇斗狠之心,绝无矫揉造作之意,自然地使演练者逐渐沉浸在纯洁 、诚朴、怡然自得的自美状态之中 ,陶冶性情,文明心灵 。
拳势工整兮,形象美。杨式太极拳架式宽舒 ,体势工整,心、息 、身协调运动,方法清晰 ,结构严谨,形随意动,文雅端庄。似静而微动,似动而难察 ,恰似春蚕吐丝,连绵不断 。腰如车轴,如环无端 ,身心两忘,纯任自然,使演练者在奇妙细腻的弧形螺旋运动中 ,舒筋强骨,调气和血,健体美形。
神固韵匀兮 ,神韵美。杨式太极拳被外国朋友描绘为“伴有深思,做起来周而复始的运动。运动中“思索,“思索中运动 ,这就是“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动有韵,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节奏匀整。杨式太极拳神定自若,守中气,绝杂念 ,含目光,凝耳韵。缓缓然,似双手擎山 ,悠悠然,如溪中浣纱 。演练者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一片神行的走架中 ,体验无穷的魅力,横生意趣,益智健魄。
“阴阳合德兮 ,功力美;杨式太极拳练其形而传其神,传其神而达其意,达其意而先其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神气鼓荡,内动导外动,外动合内动 。劲由内换 ,内气潜转,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丹田吐力,功力老到。刚柔互运,虚实渗透 ,动静浑然,蓄发相变,奇正相生 ,全身处处皆太极。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莫测,劲力乍隐乍现,似若柔软无力 ,实则无坚不摧 。外国朋友称这种无端绪可寻,无迹象可指,看着有 ,摸不着的太极拳为影子拳(Shadowbox)。古雅高洁的杨式太极拳形意神气韵,合而为一,乃柔中寓刚 ,棉里藏针之艺术。美兮,杨式太极拳 。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 ,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大家都知道 ,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研究的人越多,那么相对来说发扬的也就越深远,这里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师类的人 ,创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 、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 、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 、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 ,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 、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 ,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 ,舒展大方 。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 ,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 ,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 ,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 、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 ,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 ,步活身灵 。(摘自《传统保健体育学》 编著:邬建卫)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 ,柔中刚,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 、体质的人 ,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 ,圆活自然
整套太极拳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 ,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 ,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 ,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
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 ,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 ,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 ,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关于“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7-94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