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杜牧传(关于杜牧传的简介)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杜牧传(关于杜牧传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山行
[编辑本段]杜牧·山行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体裁
七绝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 ,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 ,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 ,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 ,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 ,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 ”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 ”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 ,故可乘车游山 。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 、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 ,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 ”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 ,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 ”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 ,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 ,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 ,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 ”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 ”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 ,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 ,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 ,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 、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 ,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 ,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 ,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斜”字与“上 ”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 ,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 ” ,—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 ,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 ”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 ,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 、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 ,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 ,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 ,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 ,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 ,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 ,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 ”一句 ,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 ,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 ,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 ,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 、"杜樊川" 。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 ,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 ,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 。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 ,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 、判官等职 。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 ,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 ,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 ,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 、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 。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 ,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 ,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 、知制诰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 ,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
文学创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 、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 ,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 、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 ,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 ,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 。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 ,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 ,都能用质朴的口语 、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 ,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 、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 ,属于消极的部分 。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 ,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 、《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 ,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 ,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 。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 ,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 ,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 、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 、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 ,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
本集和校注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 ,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 。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 ,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 、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 。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秋时节美丽的山林景色。
[编辑本段]项斯·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 ,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 ,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 。这首《山行》 ,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 ,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
“青枥林深亦有人 ,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 ”二字下得活脱 。“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 ,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 ,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 ,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 ”,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 ” ,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 ,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 ,“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 ”渲染 ,那群鹿竞奔 、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 ,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 ,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试想,单说“山当日午 ”、“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 ,即使单说“回峰影” 、“过鹿群 ”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 ,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 。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 、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 ,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 ,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 。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 ,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 。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 ,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 ”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 ,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 ,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 ”,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 ,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 。写景,景物明丽;抒情 ,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李商隐《杜司勋》
唐诗中以李白、杜甫的作品最享负盛名
至中晚唐, 诗风的发展已近末流。所谓珠玉在前 ,后人已难有突破 。 当时一般诗人虽偶有佳作, 但惟有杜牧和李商隐二人, 能被时人一致公认为最杰出的作家。
鉴於二人刚巧一姓李, 一姓杜, 与「盛唐李杜」相同, 故称其为「小李杜」, 以示与李白杜甫齐名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
“杜司勋” 指的是杜牧。杜牧(803——852)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与李商隐齐名,被后世合称为“小李杜”。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春天,三十七岁的李商隐在京兆府代理法曹参军 ,与当时在长安任司勋员外郎的诗人杜牧相遇,之后,就写了这首诗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诗 ,倾诉了对杜牧钦仰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
同李商隐的其他一些七绝一样,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力 ,窈眇的遐想,含蓄的语言,创造出思致精妙 、情愫幽隐的意境。
首句的 “高楼风雨 ” 用了 《诗经》 里的 《郑风·风雨》 一章“风雨如晦”之意 ,象征了时局的昏暗,也点出了唐王朝的统治在飘摇动荡之中。“感斯文” 是说因为想到杜牧的这些诗文而产生无穷的感慨 。诗人于风雨如晦的时候登临高楼,眼前凄迷昏暗的景色 ,使他情不能已,想到了国事家事的种种不如意处,百感交集 ,不觉心念一动,想起好友杜牧和他写的一些忧时伤世的诗篇。
“短翼差池不及群 ” 是诗人的自况,也暗指杜牧。《诗经·邺风·燕燕》说:“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差池”“就是“参差 ”的意思 。鸟的翅膀既短小又参差不齐,自然赶不上同群。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说自己正象在风雨中的弱燕,翼短力薄 ,赶不上同群,也是说自己的才华远远不及杜牧,表达了对杜牧由衷的推崇和敬仰之情。
“刻意伤春复伤别” 是承上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 。所谓“刻意” ,即“刻意求工”之意,就是指杜牧写诗用神之专、词工之精和运思寓意之深致。说杜牧曾凝神致志地写下了 “伤春 ”、“伤别”的诗篇。如他写有《惜春》诗:“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 ,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又有《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些诗写得词工意深,并非寻常的旷男怨女的相思离别,它传达出了晚唐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受压抑文人苦闷忧痛的心声 ,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诗人李商隐情不自禁地吟咏道:“人间唯有杜司勋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杜牧诗歌的由衷的赞誉,也是对杜牧人格的热烈的称颂,同时 ,似乎也蕴含着诗人对晚唐诗坛寂寞 、知音寥寥的无比深沉的慨叹。“唯有” 两字饱含着诗人的推重、钦仰之情。
诗意至此似乎已说尽。但正如叶燮 《原诗》 说的“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 ,无其匹也 ” 。细细品味,或者另有一番深意。
杜牧出身世家大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贵介公子 ,然而仕途却一直并不得意。《旧唐书·杜牧传》 说道:“牧之善属文,尝自负经纬方略,居下位 ,心常不乐 。”从他的 《阿房宫赋》 以及一些咏史诗来看,他为人磊落而有奇才,其抱负也非一般意义上的“伤春”、“伤别 ”可以拘限 ,而此时此地却“刻意” 为之,其中也隐隐有几分怅惘与苦涩。他的那些“伤春” 、“伤别 ”之情,联系诗中的 “风雨”,似乎也包含着抛离家室 ,萍迹四方,寄人篱下,沉沦幕僚 ,有经邦济世之抱负却不得施展而发的浩叹和苦闷。
这样看来,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对杜牧的才华的赞赏 ,对其遭际的慰藉,还是蕴含着深刻的言外之意的 。正如冯浩的注所说:“牧之奇才伟抱,回翔郡守 ,抑郁不平,此二章(指这首诗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深惜之而慰之也。”李商隐之所以为此感慨万端,是与他自己一生仕途不得志 ,满腹经纶,绝世才华却沉沦下僚的遭遇有关的。何焯评此诗云:“‘高楼风雨’、‘短翼差池’,义山本自伤春伤别,乃弥有感于司勋也 。”是的 ,风雨飘摇的时局,风雨如晦的局势,诗人敏感到了这一切令人忧惧的情景 ,但是他的身份拘限了他的抱负,而杜牧也同样是如此。于是乎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对杜牧倾注了无限深挚的感情。李商隐怜惜杜牧的才华 ,也是借杜牧来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慨;劝慰杜牧,也同样是在劝慰自己 。全诗深怀着诗人平生知己的深切共鸣之感。
关于“杜牧传(关于杜牧传的简介)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shi/202507-92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杜牧传(关于杜牧传的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杜牧传(关于杜牧传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牧传(关于杜牧传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