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中国消失的春节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国消失的春节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 ,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 ,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 ,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 ,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 ,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 ,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 ,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 。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 ,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 、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 ,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 ,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 ,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 ,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 、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 ,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 ,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 ,并在祖先 、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 ,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 ,都认为是对神灵 、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 。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 ,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 ,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 ,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 ,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 。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 ,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 、年龄等不同 ,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 ,等等 。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 ,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 ,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 。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 、素面等 ,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 ,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 ,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 。祈祷毕,全家肃立 ,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 ,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 。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 ,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 ,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拜茶即以红枣 、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 ,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 ,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 、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 。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 ,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 ,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 ,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 ,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 。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 ,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 ,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 。在平阳 ,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 ,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 ,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 ,全家食用 。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 ,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 、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 ,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 、状元糕 。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 ,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 ,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 ,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 ,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 ,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 。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 、"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 ,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作者: 滦阳大帝 2008-1-21 13:0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各地春节习俗——浙江
按旧习 ,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 ,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 、元枣、红糖、柿饼等 ,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 ,又名"高包" 、"红包" 。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 ,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 ,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 ,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 ,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 ,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 ,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 ,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 ,约50双到100双 。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 、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 ,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 、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 ,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 。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 ,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 ,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 。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 ,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 ,其次为鱼、肉和荔枝 、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 。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 ,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 、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 ,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 ,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
在洞头 ,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 ,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 ,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 。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 ,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 ,"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 ,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 ,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 。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 ,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 、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 ,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 ,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 ,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 ,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 ,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 ,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 ,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 。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 ,如梅花 、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 ,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 ,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 ,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 、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 。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 ,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 ,所有的梁上 、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 ,以示隆重。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 。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 ,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
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
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 ,制成砂壶 。
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 ,世称“供春壶”。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 ”二字。
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 ,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 。
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 ,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 、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 。
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 ,极尽工巧。
《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 ,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
《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
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 、袁锡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 ,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 ,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
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 ,世称名玩” 。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
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 ,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 ,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 ”,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 ,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 。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
他善用各色陶土 ,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 、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 ,妙不可思 ”,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 ,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随手造做,颇极精工 。
”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 ,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 ,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 ”。
“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 ,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 ,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 ”。
《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 ,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
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
徐友泉
名士衡 ,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 ,“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 ,纳为弟子。
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 、提梁卣、蕉叶、莲方 、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 、定窑白、冷金黄、淡墨 、沉香、水碧、榴皮 、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 ,妙出心裁 ”。
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 ,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 。
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
欧正春
名子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 ,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 、奁、架、瓶 、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 、天蓝、芸豆红等居多 ,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 ” 。
《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 ,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 ,技艺独绝 。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 ,讳言本业 ”,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 。
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 ,如莲子 、汤婆、钵、盂 、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 。
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 ,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 ,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 ,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 。
《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 ,遂赴宜兴制紫砂器 。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 ,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
除茶器之外 ,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 、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
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 ,庄严慈悯,神采如生 。
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 。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 ”(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
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 ,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 ,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
《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 、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 。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 、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 、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
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 、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
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 ,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
《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 、徐令音 ,皆制壶名手也。
”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 。
《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 。
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
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 ,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 ,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 。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 ,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
”《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 ,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
《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 。
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 ,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 。
《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 ,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 ,为时人所赏识。
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 ,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 ,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 ,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 ”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 。
这件作品精巧玲珑 ,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 ,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 ,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 ,号鹤峰 、鹤、壶隐、石霞山人 。
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
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 ,是一个善翻花样 、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
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 。
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
”有天鸡壶、海棠杯 、诰宝壶、花尊、菊盒 、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 、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 ,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 ,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 ”。
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
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 ,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 。
款识书法楷、行 、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 ,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 ,兼长紫砂炉 。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 ,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
葛明祥 、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 ,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 、盆、盂 。
陈鸿寿
字子恭 ,号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诗书画皆精 ,并擅长紫砂壶设计。
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 ,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 。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 、横云、井栏、合欢、却月 、半瓦当、方山、瓜形 、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 ,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
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 ”等印鉴。
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 ,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 ,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 、茶艺家所珍爱 。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
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 ” 。
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他善于配泥 ,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 ,均具天然之趣 。
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
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 ”“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 ,杨彭年之弟 。
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
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 ,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 、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 ,杨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 。
其传世品竹段壶 ,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
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 ,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
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 ,为上海名士。
工诗词 、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
又擅陶刻 ,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 ” 。
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 ,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
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 、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
善制锡壶及紫砂壶 ,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
创制紫砂包锡工艺 ,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
曾著有《壶史》一书 。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 ,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 ,若生成者 ”,“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
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 ,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
其传器有“鱼化龙 ”“掇球”“风卷葵”“一捆竹 ”等式样 ,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 、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
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 ,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
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 ,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 ,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 ,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 。
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 ” ,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 。
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 、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 ,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
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 ,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关于“关于中国消失的春节习俗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cshi/202507-91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中国消失的春节习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中国消失的春节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国消失的春节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开门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