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艺术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律性;二是他律性 。
一、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包括几个方面:
1 、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内容、方法、形式的继承);
2 、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3、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同一风格渐进延续继承,不同风格断裂式继承);
5 、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6、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与继承的关系等。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艺术发展的观点:其一艺术发展是“草创——繁荣——衰亡”的必然规律;其二是艺术发展是“否定之否定 ”;其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等等。
二、他律性主要指外在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发展等等);
2、政治对艺术发展具有直接的 、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4 、道德给艺术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5、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等 。
扩展资料
流派
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
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纯真性 、力感性和野性,这既是因为原始价值关系通常是低级、粗浅、简单 、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为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采用粗浅、简单、直接和机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 、复杂性和理智性 ,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通常是高级、深刻和复杂的,又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采用高级、深刻 、复杂和辩证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百度百科-艺术
断裂构造分析
研究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 ,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传统地质学观点,划为准噶尔地块、外准噶尔地槽、阿尔泰地槽和天山地槽4个大地构造单元 。70年代以后,按板块构造理论 ,或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或划分为哈萨克斯坦板块。即使划分为同一板块,在具体细节上仍有所不同。
一 、深大断裂带
裴伟在1945~1956年间对深断裂作了详细、全面、系统的研究 ,首次提出了深断裂的明确定义,并把这一概念用于地槽研究中。同时,指出了深断裂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发展特征及其对地壳构造发展和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意义 。
50年代以来 ,张文佑等人先后把深断裂概念引入和应用到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来,强调深断裂对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作用,1974年明确提出断块构造系统,并据此来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和阐明其发展特征。
岩石圈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是垂向分层 、横向分块。不同级别或深度的断裂 ,将岩石圈划分成不同规模的块体 。其中深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历史漫长的特点,其作为一 、二级构造单元界线,控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深大断裂强烈的构造-热动力作用 ,开辟了深部岩浆流体的上升通道和定位空间,促使不同构造层次的物质活化和重组,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各种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 ,新疆北部深断裂共有20条(图1-1),现择其代表性断裂加以叙述。
图1-1 新疆深断裂分布图
1—超岩石圈断裂;2—岩石圈断裂;3—壳断裂;4—推测断裂;5—隐伏断裂;6—断裂编号
(一)额尔齐斯断裂⑥
位于本区北部,处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 ,为一个超岩石圈断裂 。在东、西两端(延向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境内)出露规模较大的蛇绿岩套,在我国境内断裂北侧的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和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河组中发现较多的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并有似层状超基性岩平行层理产出。南侧的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也具有不甚典型的蛇绿岩建造。在富蕴县沙尔布拉克一带 ,由辉长岩 、基性岩墙群、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顶部为复理石沉积 。锡泊渡一带,由基性熔岩(橄榄玄武玢岩) 、碧玉岩等组成。深断裂两侧岩石变质程度明显不同,北侧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河组遭受低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 ,南侧中泥盆统北塔山组遭受葡萄石-绿纤石相埋深变质,显示双变质带的某些特点。断裂总体走向300°,其东南段走向290° ,西北段走向310°,呈略向南西突出之弧形,断裂向北东倾 ,倾角60°~70° 。带内构造变形强烈,以韧性变形为主,糜棱岩带广泛发育 ,晚期表现为逆冲推覆性质。
该断裂还是一条现代活动性很强的断裂,历史上发生过深源地震:1931年曾发生8级地震,1956年5月21日发生过5.5级地震 ,震源深度88km,为一条形成于古生代或更早的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二)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20)
位于本区南部,处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超岩石圈深断裂。总体上呈北西—东西—北东向展布 ,呈微向南突出之弧形,在中国境内全长1400km,断层面总体向南倾 ,倾角50°~80° 。在阿奇山到雅满苏一带,地貌上形成南高北低的断层阶地,航、卫片上反映明显。沿断裂带有狭长凹地、干谷盐池地和一系列长形断陷盆地分布 ,其中沉积有厚达千米以上的中 、新生代及二叠纪地层,同时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长条状古生代基性—酸性侵入岩。断裂带东段阿拉塔格一带见有混杂堆积;中段北侧巴音沟一带出露完整的中石炭世蛇绿岩套剖面;西段及其以北为一现代热泉异常带,有40℃的温泉多处 。
在深断裂上有不同宽度(几十米至数公里)的挤压破碎带 ,地表与钻孔中均可见到大量的糜棱岩、碎裂岩、擦痕及强烈揉皱的各种片理化岩石以及褪色变质现象。
从该断裂所控制的地层及侵入体的时代来看,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形成,并且多次活动 ,有些地方还切割了第四纪的沉积物。该断裂1906年12月23日发生过8级地震,震源深23km,1944年3月10日发生过7.2级地震,震源深27km,亦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
(三)阿尔曼泰断裂⑧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 ,西段呈北西西向,断面向西南倾,倾角60°左右 ,位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岩石圈断裂。断裂控制了泥盆纪蛇绿岩套的分布,该蛇绿岩带由扎河坝-阿尔曼泰超基性变质橄榄岩 、少量铁镁质堆积杂岩、辉长岩、辉绿岩 ,具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经多次构造侵位,并受变形作用,蛇绿岩套被肢解 ,呈冲断片分布于断裂带上,带内可见华力西早期 、中期酸性及中基性岩充填 。西北段扎河坝煤矿一带切割了中石炭统,岩石产生透镜体化、糜棱岩化和小褶皱。
沿断裂带点状和线型金及多金属化探异常点发育 ,对金及多金属成矿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上可见西南侧高东北侧低的断层陡坎 。1954年2月19日在北塔山断裂带上发生过5.2级地震。为一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四)卡拉麦里断裂(14)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南东段略呈弧形。物探成果证明,断裂两侧重力、磁性、波速均有明显差异,为一岩石圈断裂 。断层面总体向南西陡倾 ,沿断裂有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及蛇绿混杂岩分布,晚期的碱性花岗岩切割早期花岗岩和辉绿岩墙。蛇绿混杂岩恢复后再现的层序自下而上有变质橄榄岩 、堆晶异剥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海相基性熔岩以及深海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深断裂两侧构造线方向不协调,北东侧褶皱带为北西向 ,南西侧褶皱带为近东西向 。两侧地层建造差异大,北侧为优地槽型沉积,蛇绿岩套发育 ,化石稀少;南侧为冒地槽型建造,多为滨海—浅海相或陆相,化石丰富。断裂带亦具韧性剪切变形 ,以断续的狭窄糜棱岩化带为特征。据统计,东准地区84%的金矿(化)点分布在此深断裂带上,可见该断裂对金 、多金属成矿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
1948年7月27日 ,曾发生过5级地震。该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于晚古生代,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五)达尔布特断裂(12)
断裂呈北东55°~235°方向延伸,全长近百公里 ,为一岩石圈断裂 。断面沿走向微有弯曲,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 ,或近直立。沿断裂破碎带发育,一般宽50~100m,动力变质的片理化带宽达4km。该断裂对蛇绿岩的控制作用极为明显 ,蛇绿混杂岩体呈断片分布于大断裂的北侧分枝断裂上 。地貌上见有直线状沟谷和构造阶梯,南高北低,高差2~50m不等。
该断裂形成于石炭纪 ,以后又多次活动,以至切割了上更新统—全新统沉积层,并于1940年2月2日在该断裂带上发生过5.7级地震 ,表明其亦为一长期活动之断裂。
此外尚有物探资料证实的准噶尔南缘隐伏断裂⑩和吐-哈隐伏断裂 等。
二、板块构造单元的划分
据肖序常(1992)研究,以达拉布特-卡拉麦里缝合线为界,新疆北部可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 。其中西伯利亚板块大体以额尔齐斯断裂和阿尔曼泰断裂为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 ,即阿尔泰陆壳板段(IA),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IB)和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IC),研究区包括后面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2)。
(一)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IB)
该板段是我国境内西伯利亚板块中一个最大的二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内未发现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出露 ,下伏地壳以过渡型地壳为主要特征 。按其沉积建造组合特征还可以划分为两个较大的三级构造单元,位于北带的称做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IB-2),主要由该期弧后盆地蛇绿岩、弧后盆地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南带称做和布克一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IB-3) ,主要由该期岛弧沉积构成,以发育钙碱性侵入岩为特征。此外,于晚古生代中期 ,当晚古生代准噶尔大洋转化成残留海盆之时,沿额尔齐斯断裂带南缘一线发生拉张,形成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IB-1) ,在裂陷槽中有源自地幔的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侵位于裂陷槽沉积建造之中,其中富含块状铜、镍硫化物,形成新疆境内最大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床 。
图1-2 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略图
(据肖序常,1992)
1—缝合线;2—裂谷;3—裂陷槽;4—2级构造单元界线;5—盆地;6—1级构造单元代号;7—2级构造单元代号;8—3级构造单元代号
Ⅰ 西伯利亚板块
Ⅰ A 阿尔泰陆壳板段
Ⅰ A-1 阿尔泰早古生代陆坡沉积区
Ⅰ A-2 额尔齐斯晚古生代中期拉张陆缘岩浆带
Ⅰ B 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Ⅰ B-1 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
Ⅰ B-2 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
Ⅰ B-3 和布克—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
Ⅰ B-4 洪古勒楞地体
Ⅰ B-5 库兰喀孜干地体
Ⅰ B-6 考克赛尔盖地体
Ⅰ C 北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
Ⅰ C-1 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洋壳板片)
Ⅱ 哈萨克斯坦板块
Ⅱ A 北天山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Ⅱ A-1 塔城地体
Ⅱ A-2 西南准噶尔晚古生代增生楔
Ⅱ A-3 唐巴勒—玛依勒山早古生代洋壳板片
Ⅱ A-4 将军庙地体
Ⅱ A-5 荒草坡地体
Ⅱ A-6 依连哈比尔尕山-大南湖晚古生代中期—早期洋壳板片
Ⅱ A-7 博格达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初始洋盆)
Ⅱ A-8 黄山晚古生代中期—晚期裂陷槽
Ⅱ B 伊犁—中天山陆壳板段
Ⅱ B-1 雅满苏晚古生代中期拉张陆缘岩浆带
Ⅱ B-2 博罗地体
Ⅱ B-3 科古琴山-米什沟古生代岛弧-海沟板片
Ⅱ B-4 伊宁晚古生代中期裂谷
Ⅱ B-5 东天山中新元古代古陆坡沉积区;
Ⅱ C 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Ⅱ C-1 哈尔克山早古生代海沟板片
Ⅱ C-2 哈尔克山早古生代增生楔
Ⅱ C-3 哈尔克-库米什-卡瓦布拉克早古生代晚期洋壳板片
Ⅱ C-4 霍拉山-额尔宾山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片
Ⅲ 塔里木板块
Ⅲ A 塔里木北缘陆壳板段
Ⅲ A-1 喀拉铁热克晚古生代陆坡沉积区
Ⅲ A-2 阿克苏地体
Ⅲ A-3 柯坪震旦纪—古生代陆棚沉积区
Ⅲ A-4 库鲁克塔格地体
Ⅲ A-5 北山晚古生代中晚期裂陷槽中新生代—晚古生代末期上叠构造盆地
JGB—准噶尔盆地;THB—吐鲁番-哈密盆地;TMB—塔里木盆地
(二)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IC)
该板段以出露有大量晚古生代早期蛇绿岩为特征 ,故称洋壳板段。该带蛇绿岩目前仅在清水一带获得辉长岩全岩K-Ar法年龄,为388~392Ma(据新疆地质局第一区调大队,1987)。另据李锦铁等(1988)资料 ,在南明水一带发现蛇绿岩之上不整合有含早石炭世菊石化石的碎屑沉积岩系,故该带蛇绿岩的形成当在韦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之前 。该板段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海沟俯冲杂岩再经后期构造混杂作用形成的蛇绿混杂岩,故将其下属的三级构造单元称做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IC-3)。在构造上则以叠瓦构造为特征 ,冲断作用均自北向南,使蛇绿杂岩仰冲到其南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北部陆缘之上,而大量的洋壳物质则潜没于北部的岛弧之下。
综上所述 ,按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本区存在着2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个三级构造单元,由北而南依次为:①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IB-1);②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IB-2);③和布克-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IB-3);④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IC-1) 。
三 、大地构造的历史演化
新疆北部显生宙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 ,即前震旦纪构造演化阶段——古克拉通阶段,震旦纪—中石炭世构造演化阶段——古克拉通解体、开合交替阶段,二叠纪—侏罗纪构造演化阶段——新克拉通化板内逆冲推覆阶段(图1-3)。
(一)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古克拉通阶段
南天山北缘断裂带以北地区,包括中天山、北天山 、准噶尔和阿尔泰等 ,大致于古元古代末中条运动后褶皱固结成陆壳,形成元古宙准噶尔板块(王作勋等,1990)。当时断裂带以南地区 ,包括南天山、塔里木北缘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洋盆阶段。大约在新元古代末该洋盆向北侧俯冲,南天山优地槽闭合褶皱,并形成阿克苏群的高压变质带(肖序常等 ,1990),使塔里木板块与元古宙准噶尔板块拼合 。大体同时,昆仑优地槽也发生闭合褶皱 ,使元古宙羌塘板块与塔里木板块聚合(黄汲清,1990),于是三大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新疆古克拉通。
(二)震旦纪—中石炭世构造演化——古克拉通解体、开合交替阶段
自震旦纪始 ,新疆古克拉通开始解体,新疆北部地壳演化进入反复开合、海陆交替阶段。
图1-3 准噶尔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示意图
1—陆壳;2—洋壳及其俯冲方向;3—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建造;4—复理石建造;5—洋壳残余;6—花岗岩;7—褶皱带;8—断裂;TP—塔里木板块;J—准噶尔板块;SP—西伯利亚古板块;SMO—萨彦蒙古洋;T—塔城板块;A—阿尔泰板块;WJO—西准噶尔板块;H—洪古勒楞;Ta—唐巴勒;STO—南天山洋;MO—玛依勒洋盆;EJO—东准噶尔洋;KO—卡拉麦里洋;ZAO—扎河坝—阿尔曼泰弧后盆地;ES—额尔齐斯边缘洋盆;NTO—北天山洋盆
1.震旦纪—早寒武世
新疆古地壳发生第一次拉张,扩张中心位于新疆以北的俄罗斯西萨彦岭及蒙古西部,以分布广泛的蛇绿岩代表新生洋区 ,蛇绿岩上部枕状细碧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含震旦纪—早寒武世的化石 。
2.晚寒武世—中奥陶世
西萨彦岭洋盆闭合,在西萨彦岭和蒙古西部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蛇绿岩之上发育了典型的晚寒武世岛弧型火山-沉积建造;晚寒武—中奥陶世的下磨拉石建造及酸性钾钠型火山岩 ,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纪—早寒武世岛弧型建造之上;同时有大量的英云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等Ⅰ型花岗岩类侵入。在西准噶尔发生拉张,形成了以唐巴勒地区和洪古勒楞地区为代表的具完整蛇绿岩剖面的洋壳,蛇绿岩上部的沉积岩夹层中产有中奥陶世放射虫和其他化石 ,代表了这一时期准噶尔新生洋盆的存在。伴生的斜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508Ma(据肖序常等) 。
3.志留世
西准噶尔洋盆闭合,但紧随其后再次拉张,在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地区形成具有蛇绿岩建造的小洋盆。在东准噶尔莫钦乌拉—野马泉一带出露的奥陶系—志留系 ,包括荒草坡群、库布苏群和索尔巴斯塔乌群,显示该区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的初始洋盆,推测东准噶尔当时处于边缘海盆环境。与此同时 ,南天山陆壳也开始拉张开裂,表现为南天山境内广泛分布的志留纪蛇绿岩,其时代可由其上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确定 。志留纪末,南天山洋向北消减聚合 ,阿尔泰以北的萨彦蒙古洋也闭合并向南增生,西准噶尔玛依勒山有限洋盆和东准噶尔边缘海盆也在此时聚合褶皱,在东准噶尔地区下泥盆统磨拉石建造不整合盖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之上 ,志留系中有加里东晚期的花岗岩侵入,下泥盆统底砾岩中见有该期花岗岩砾石。至此,新疆古克拉通经历了一次次向南递进式的开合之后又重新聚合在一起的运动。
4.早泥盆世—早石炭世
是新疆北部一次最重要的地壳拉张时期 。这次地壳拉张自南而北依次形成了卡拉麦里洋盆、阿尔曼泰弧后盆地 、额尔齐斯陆缘裂谷和红山嘴-诺尔特断陷盆地等 ,显示出张裂规模由南至北依次减小的特征。这一时期形成了横贯东西准噶尔的达布尔特-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和扎河坝-阿尔曼泰蛇绿岩带,代表了同时期的弧后盆地扩张带,西北侧额尔齐斯一带广泛发育的火山岩组合代表着大陆边缘拉张型的边缘海盆。据陈哲夫等(1993)对达布尔特-卡拉麦里、扎河坝-阿尔曼泰两条蛇绿岩带的研究 ,二者形成时期相近,属早、中泥盆世,与蛇绿岩的形成同时或稍后 ,伴有少量幔源斜长花岗岩 、石英闪长岩的侵入。洋盆大约在早石炭世早期末闭合,至早石炭世中、晚期整个东准噶尔地区为陆间残余海盆(李锦铁等,1990) 。早石炭世中期至晚石炭世,是东准噶尔花岗岩类活动的鼎盛期 ,形成区内广布的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类,这一时期亦是Cr、Sn 、Cu、Au、Hg的重要成矿期。
5.中石炭世—早二叠世
新疆北部发生了小规模的张裂,形成了喀拉通克等裂陷槽 ,有大量基性岩侵入,并形成铜镍矿床。之后沿裂陷槽发育了非造山的A型碱性花岗岩 。这一时期的陆相火山—次火山活动较强,形成金铜矿床。
由上可见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新疆古克拉通向北递进式的开合作用。
(三)二叠纪末—侏罗纪构造演化——新克拉通化 、板内逆冲推覆阶段
自二叠纪起,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等因素影响 ,新疆北部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东准噶尔地区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裂陷槽封闭 。此后,各陆块相继下降成盆地 ,造山带隆起,遭受剥蚀,东准噶尔地区由北向南发生推覆构造运动,整个新疆北部的现代构造格局在侏罗纪末基本定型。
综上所述 ,东准噶尔的构造演化历史共经历了4次主要的开合运动:①晚寒武世—奥陶纪第一次拉张,形成西准噶尔洋盆,闭合于奥陶纪;②志留纪第二次拉张 ,形成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小洋盆和东准噶尔边缘海盆,闭合于志留纪末;③早泥盆世—早石炭世第三次拉张,形成了卡拉麦里洋盆 ,闭合于早石炭世早期末;④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第四次拉张,形成若干裂陷槽,闭合于早二叠世末。
因此 ,本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实际上是洋盆的拉张聚合交替变化的历史,每一次拉张-聚合运动发育相应的沉积建造、构造变形、岩浆组合及其相应的成矿作用 。
盆缘断裂特征及活动性
(一)断裂发育特征
松辽盆地坳陷期发育的大量断裂均为正断层,其主要发育特征如下:
以中央坳陷区正断层最为发育,而其他构造单元的坳陷期正断层发育相对较少,断层规模也相对较小(见图4-54)。
断层发育部位与裂谷期构造及盆地基底构造有一定关系,详细分析与对比发现,这些断裂主要发育于3类构造部位:裂谷期断裂特别是继承性基底断裂上方、凸起与凹陷构造的转折部位以及基底凸起上方(图4-55)。
图4-55 松辽盆地坳陷期正断层发育构造位置图
断裂走向总体看主要为近南北向,与裂谷期及盆地基底构造近于平行或锐角相交,断层倾角一般在45°~75°,平均60°左右 。
断开T2(相当于青山口组底面)地震反射波组的正断层最发育,断开其他坳陷期地层组合的正断层相对发育较少。
断层的延伸长度随断开的各反射层不同,自下而上减小,断开T4(相当于登娄库组底面)层断层延伸一般在2km~10km,断开T3(相当于泉头组底面)层断层一般为2km~4km,断开T2层断层一般为2km~4km。
各反射层上断距自下而上有减小的趋势,T4层断距在50m~500m,T3与T2层断距一般在30m~60m,T1(相当于嫩江组底面)层断距一般在20m~30m,同一条断层的断距一般上大下小。
(二)断裂构造样式
1.正断层几何形态
坳陷期的单条正断层的几何形态一般具有3种样式:①平面状正断层:这类断层横剖面平直,倾角较大,一般大于35°,沿倾向变化不大,坳陷期以这类断层居多,分布最广 。②坐椅式正断层:这类断层剖面形态呈上下陡 、中间缓的坐椅状,倾角沿倾向变化较大,由于中间一段较缓,在地震剖面解释中常有可能将一条此类断层解释为上、下两条独立的陡断层。③铲状正断层:该类正断层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弯曲的铲状,自上而下断层倾角逐渐变小,这在断层常是一些切割层位较多、规模较大的断层,或是一些基底断层或裂谷期断层的延伸部分(参见图5-55)。
2.断层组合样式
坳陷期正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主要有4种样式:①地堑式组合:由倾向相对的两条或数条正断层组成,其中往往有一条断层断距和规模较大,可能和裂谷期的断裂或基底断裂持续活动有关 。正断层地堑式组合是最发育的组合样式,但以断陷边界主断层附近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它们的断距 、规模一般也比其他地区较大。②地垒式组合:由两条或数条走向平行、但倾向相反的正断层组成,多在基底隆起上方或凹凸转折带上方发育。③Y型或反Y型组合:倾向相对的两条正断层相交,其中往往有一条规模较大,另一条较小,该组合常发生在裂谷期主断层的延伸线上 。④多米诺式组合:由一组走向平行、倾向相同的正断层组成,该类组合在坳陷期地层中也相对较发育(参见图5-55)。
(三)断层形成时代
在盆地的坳陷期地层中以泉头组内的断层数量最多,断裂走向以近南北 、北北东及北北西向占优势,这些断层中的绝大部分向上延伸到青山口组下部,并对青山口组沉积有一定控制作用,因而可以推断它们主要形成于青山口组沉积期。可能是由于盆地沉降而伴生的侧向拉伸作用导致了在已形成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中产生大量正断层 。这些断层的断距一般为10~100余米,最大断距不超过200m。
青山口组一嫩江组地层中,青山组口、姚家组地层中断层数量仅次干泉头组,嫩江组地层内断层相对不发育,这些断层走向以北东、近南北 、北北西向为主,从它们切过姚家组向上进入嫩江组底部,可推断其主要形成于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
坳陷地层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北西向及少量北东向断层,从平面图上分析,这些断层主要集中分布在白垩纪末反转期形成的背斜核部 。以大庆长垣较为发育,北西、北东向断裂多相伴出现,且北西向断裂多于北东向断裂。这些断裂与前述断裂不同,属后生断裂,是在盆地反转期挤压背景下派生的构造。
脆性断裂构造
结合研究区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 ,以下主要分析控制古生代的华北南 、北缘断裂及控制中、新生代的东、西缘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太行山前断裂)的活动特征。
1.华北北缘断裂带
白云鄂博-赤峰-开原断裂带是华北陆块与兴蒙-吉黑活动带之间的一条巨型断裂带,其活动历史受到兴蒙-吉黑活动带的深刻影响,控制着华北陆块北部的大地构造演化 。同时,燕山构造带也具有长期的活动历程 ,对渤海湾盆地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白云鄂博-赤峰-开原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其西 、中段呈直线状,东段因受后期断裂的交切而呈折线状 。断裂两侧岩石组合显著不同,北侧广泛发育华力西期花岗岩及火山岩、基性—超镁铁质岩浆 ,并显示了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古生代2个一级大洋板块的演化旋回,南部作为大陆稳定板块显示了对上述演化旋回的沉积和构造响应,表现出对华北盆地北部各时期盆地性质的控制。该断裂带主要活动时期为晚前寒武纪—古生代 ,并受北侧活动带的控制,中生代在若干地段有继承性活动,新生代活动性不够明显。
燕山构造带夹持于华北北缘断裂带和内蒙古基底隆起南缘断裂带之间 ,后者自包头、呼和浩特以北,集宁—承德—北票略呈东西向延伸,长约1200km 。
吕梁运动之前 ,受近东西向展布的赤峰陆核的控制作用,燕山地区的原岩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及褶皱变质作用均呈东西向分布。吕梁运动之后,基本以东西向的南缘断裂带为海、陆分界线,北部上升为内蒙古基底隆起带 ,南部为燕山-辽西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纪裂陷槽,控制了以蓟县为沉积中心的中—新元古界,也奠定了燕山地区长期发育的以东西向裂陷为主的构造格局;震旦纪在该区北侧形成了基底沉降幅度达6000~8000m、近东西向展布的两个狭窄陆内裂陷区;寒武纪早中期该区可能作为华北北部的被动大陆边缘具有较全和较厚的沉积 ,寒武系底部存在泥质烃源岩;奥陶纪晚期具有轻微的抬升作用,导致华北盆地中部隔离海的形成(但可能有峰峰组的沉积);晚奥陶世至晚石炭世期间,燕山地区开始强烈抬升 ,致使峰峰组在北部变薄,乃至缺失;海西期是燕山区构造活动强烈的时期,表现为自北而南强烈的逆冲推覆和剥蚀作用 ,控制了本溪组沉积以来北部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向南部的迁移,使该区持续具有边缘相沉积;中生代以来,燕山区与华北盆地一起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前者虽然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具有强烈的活动,且活动带范围明显南移,但对后者已不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新生代,燕山南缘断裂发生张性断裂活动 ,并切割地壳深部达中地壳及低速层,导致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并成为渤海湾盆地的北界。
2.华北南缘断裂带
宝鸡-栾川-确山-信阳-合肥断裂是华北陆块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边界断裂 。根据现有的地质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成果 ,秦岭-大别造山带主要由华北与扬子板块及夹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微板块沿着2个主缝合带(商丹主缝合带和勉略主缝合带)经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印支期2次拼合碰撞而形成。
受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影响,华北陆块南缘断裂具有长期的运动学演化历史,运动方式也发生多次变化。下面根据本项目研究成果 ,分析该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肥中断裂带(合肥盆地肥西断裂和肥中断裂之间的区域)的运动学历史 。
(1)断裂的形成阶段
对肥中断裂北侧震旦系和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研究表明,下震旦统主要为碳酸盐潮坪沉积,上震旦统主要为海底扇沉积 ,两者之间为一薄层的黄铁矿。对其宏观 、微观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一接触界面为裂离不整合,表明下震旦统沉积之后有一次重要的断裂构造运动。根据合肥盆地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推测 ,肥中断裂两侧古生代地层(可能包括新元古界)无论在沉积岩性还是在沉积厚度上都具有巨大的差异,构成向南厚度增大的棱柱体,推测肥中断裂在晚震旦世就已启动,当时的构造性质为同沉积张性断裂 ,这一构造运动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在华北陆块南部的反映。
(2)断裂的发展阶段
肥中断裂北侧寒武系底部主要发育具滑塌构造的含砂内碎屑灰岩相,从野外露头可以看出滑动面上下岩层产状的明显差异 。变形岩层中由砂质含量的差别所显示的层理呈蛇状弯曲,并组成各式各样的同生褶曲。在褶曲之间可见到同生构造不太发育的灰岩滑块和同沉积重力断层 ,反映了快速堆积,并有基底活动的特征,可能与同沉积断裂的持续活动有关。断裂的持续活动控制了肥中断裂南、北两侧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沉积厚度和沉积岩性的巨大差异 ,也证明了肥中断裂在寒武纪—奥陶纪为持续性发展阶段 。
(3)断裂的反转阶段
根据合肥盆地钻井资料,肥中断裂北侧合深4井钻及的石炭系—二叠系,其岩性和生物组合完全可与淮南地区的相对比 ,为三角洲平原沼泽相沉积。肥中断裂南侧安参1井钻及的石炭系—二叠系,无论是岩性,还是厚度均与淮南地区的差异较大 ,下部石炭系为前三角洲相沉积,上部二叠系为三角洲相夹浅海相。并且,根据沉积地球化学判断的物源区分析,安参1井石炭系物源来自于大别山地区 ,二叠系物源来自于华北陆块内部 。说明石炭纪早期华北盆地南部具有重要的反转作用,肥中断裂作为该时期沉积岩性和岩相的分界线,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反转作用。印支期 ,肥中断裂的反转达到最高峰,肥中断裂带的南侧有一块高阻(ρ=500Ω·m)地质体(佛子岭群)覆盖在古生界之上。
(4)断裂的继承期
沿肥中断裂、肥西断裂和六安断裂的南侧形成一系列北断南超的半地堑盆地,控制着早白垩世和古近纪地层 ,说明这些具有较长活动历史的断裂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 。
根据上述分析,华北南缘断裂带具有较长的活动历史,一般经历了断裂形成期—断裂发展期—断裂反转期—断裂继承期等几个阶段 ,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既受到南部活动带发展演化的影响,又对华北盆地的演化和盆地性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演化史分析对渤海湾盆地内部的断裂演化序列的分析具有启示作用。
3.郯城-庐江断裂带
郯城-庐江断裂(郯庐断裂)是华北盆地东部的边界断裂 。对其启动时间 、构造性质和演化历史均有较大争议(徐嘉炜 ,1992;徐树桐等,1992;汤加富等,2003)。
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形成于印支期 ,在中、新生代的演化历史中,断裂的性质多次产生变化。但目前郯庐断裂所在位置,在前中生代发展演化过程中 ,是作为华北盆地的东部活动带而存在的,这一活动带孕育于青白口纪,启动于震旦纪 ,发展于古生代,归并于(滨西太平洋构造)中、新生代,这一演化序列主要反映在渤海湾沉积作用上(详见盆地类型一节)。
青白口纪华北盆地东部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沉降 ,北部地区,主要为一套厚度巨大(5000m)快速堆积的硬砂岩建造;南部地区存在相当于青白口系上部层位的淮南群,主要为一套砂页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有向东、向南变厚的趋势 。沉积层序特征,指示东部裂陷作用初期为坳陷阶段(曹高社等,2002)。震旦纪渤海湾地区沉积厚度巨大,向西呈台阶状变薄 ,并存在广泛的“地震灾变事件”,同沉积断裂活跃。
寒武纪—奥陶纪早期渤海湾地区沉积了寒武系底部地层,并且这些地层发育丰富的灰质角砾岩和震积岩 ,说明了快速的堆积作用和盆地斜坡的存在,但是这一斜坡可能非常狭窄,可能是作为位移转换断层而存在 。寒武纪—奥陶纪晚期 ,华北盆地东部存在有标志大陆边缘沉积的藻礁灰岩(炒米店组)和标志抬升作用的三山子组,说明华北盆地东部也存在有早加里东运动,但华北盆地东部加里东晚期的挤压作用相对较弱 ,表现在峰峰组厚度并没有减薄。本溪组在渤海湾地区总体厚度及灰岩厚度最大,层数最多,向华北盆地中部无论沉积厚度还是灰岩都有所减少 ,结合盆地基底形态分析,该时期可能维持了寒武纪—奥陶纪晚期的应力状态。
印支期太平洋板块已全面参与到中国东部的演化活动中,中国东部整体由北向南发生剪切作用,由剪切所产生的断裂走向为北西向 ,并发育在东部活动带基础上,郯庐断裂正式形成,构造性质为左旋压扭性 。早白垩世 ,太平洋区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快速斜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导致了郯庐断裂带左旋张扭性走滑;晚白垩世(85Ma左右),伊泽奈崎板块消失 ,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使得郯庐断裂的左旋活动停止。在45Ma左右(中始新世),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发生了碰撞 ,在亚洲大陆东部发生了形成大型北北西向陆内走滑剪切带的右旋走滑作用。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的俯冲由北北西转为北西西向,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郯庐断裂带由左旋走滑转为右旋走滑 。
郯庐断裂的发育对渤海湾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由左旋走滑至右旋走滑的演化过程,使得渤海湾盆地区域应力场经历了由北东—南西向走滑拉张至北西—南东向走滑拉张的演变。
4.太行山及太行山前断裂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大型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之一,其东侧为渤海湾盆地的控盆边界大断裂——太行山前断裂(或称太行山东断裂)。
太行山地区也是一个长期的构造活动带,在太古宙—古元古代是华北盆地统一基底形成的对接带(Zhao et al. ,2000),其后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期间又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详见盆地类型一节) 。中元古代长城纪太行山地区存在一狭长的北东向沉降带;寒武纪—奥陶纪早期,该区具有较厚的馒头组—张夏组沉积 ,向西到偏关地区缺失馒头组,向东厚度也明显变薄,反映这一时期太行地区也有同沉积断裂活动;寒武纪—奥陶纪晚期 ,太行山及其以西地区,峰峰组缺失,结合太行山及其东侧由膏岩层反映的北东向的隆起和凹陷 ,说明太行山地区在该时期发生了挤压抬升作用;本溪组沉积时期,太行山地区存在有较大的本溪组厚度,以及灰岩厚度和层数最多 ,向华北盆地中部有所减少,说明该时期太行山地区水体深度较大;中生代以来,该构造又重新复活,于三叠纪以后 ,晚侏罗世或之前太行山初步挤压隆起,对冀中地区燕山早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和褶皱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该活动带性质转变为伸展状态 ,太行山东缘断裂正式形成,并控制北京凹陷 、冀中坳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分布和岩浆活动;白垩纪末(68Ma前)进入主要的伸展滑脱时期,产生北东—南西向水平拉张 ,太行山隆升,并控制新生界的分布。
脆性断裂是中新生代表构造相主要的构造变形型式,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剪切和断块作用 ,代表性的构造形迹是各类不同方位、不同性质的断裂及其所形成的断块。处于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胶东地区,断裂构造颇为发育,其中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明显而突出 ,是与金成矿休戚相关的线性构造,北西和东西向断裂零散的夹杂其间。其广布于胶北断隆、文登-威海断拱西部 。入胶莱断陷则渐行消失,胶莱断陷内除在构造单元接合部和南部断裂活动较活跃外,相对断拱区则相形失色。这些不同方位的断裂均具多期活动特点 ,力学性质各异,其形成 、活动时间及控(容)矿性能亦不尽相同。有的则是继承韧性构造而发展起来的 。在漫长的地质史内,它们彼此交切、归并、斜接 、复合而构成现今的布局。
1.近东西—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该方向断裂较发育 ,其被夹持于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之内。延伸方位与变质基底构造线吻合 。发育于胶北隆起内者,规模较大有7条,长25~35km ,其多是Ⅳ、V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如黄山馆-得口店、西林 、门村及金岗口等断裂。其他如留村、下东庄和芝山断裂,是变质基底的控界断层。走向80°~100° ,向南或北陡倾 。胶莱断陷具规模的有两条(柴沟-胶州和百尺河-廿五里夼断裂),规模大,断续长80~120km ,走向85°~90°,向南陡倾。
该方位断裂切割最老地质体是变质基底岩系。最新地层是古近纪五图群,多被其他方向断裂截切位移 。断层破碎带宽窄不一,同一断裂沿走向亦很悬殊 ,一般10~100m,最宽达700m,最窄仅12m。发育有断层角砾岩、构造角砾岩 、碎裂岩等构造组构 ,常伴有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重晶石化等蚀变现象。
该方向断裂具多期活特点,继承性强,早期为压性、压扭性 ,后期为张性和张扭性,具先压(张)而后扭特点。形成时限跨度大,最早雏形期可追溯至元古宙末 ,晚者中生代燕山期,活动于印支期、燕山期,以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最强烈 ,其控制中新生代盆地的生成 、发展及消亡 。
2.北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远不及北北东向断裂,其分布虽少,但在北北东向断裂内十分醒目,具规模者6条 ,零散的分布于变质基底内和基底与中生代盖层边界上,此外在中生代盆地亦有所见。
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小悬殊,长者延伸25~30km ,短者几公里,断续出现。破碎带多数较窄10~50m,个别达100m 。走向310°~320° ,个别330°,倾向不定,倾角较陡 ,60°~70°。遥感影像及地貌均有明显反映,多系Ⅳ、Ⅴ级构造单元分界断层(如下范家、勾山-小园和俚岛等断裂),切割北东 、北北东和东西向等断裂 ,时又被北北东向断层切割。破碎带内发育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并伴有褐铁矿化、硅化 、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蚀变现象 。其形成时间较晚,燕山早期形成,具张性活动 ,燕山晚期活动强烈,为张扭性,系先张后扭的左行张扭性的多期活动断裂。
值得提及的是 ,具规模性的北西向断层是金矿床的破坏者,而在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下盘侧的北西向的张性羽裂或追张裂隙中充填有含金石英脉(如马家窑和南墅等金矿)其代表了燕山早期所形成的北西向金含矿构造,它们是残存于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弱变形域内 ,未被后来张扭性断裂叠加的构造形迹,因规模小,易被忽视 ,应对其予以关注。
3.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北东向断裂构造广泛发育于胶辽隆起与苏鲁隆起二个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的牟平、即墨 、青岛一线,向南延至胶南、日照等一带 。是山东半岛最突出的线性构造,纵贯半岛 ,是滨太平洋构造的组成部分。
北东向断裂无论在卫星照片,抑或在航照等遥感影像上均显示十分清晰的线性构造;地貌上控制大水系流向,沟系汇聚、流水拐点 、陡坎、负地形线状展布和山体走向;航磁图表现为稳定的杂乱正负磁异常带。自西至东由桃村-陡山、郭城-即墨、牟平-店集和海阳-青岛等四条主干断裂构成宽约40km的牟即断裂带 。其之间(呈10~12km间隔)相互平行,沿40°~45°方位呈舒缓波状展布 ,总体向北收敛,向南撒开。郭城-即墨断裂北延至埠西头与北西向断裂构成追张断裂到铁口-带后与桃村-陡山断裂间距仅1~2km。每条断裂的强烈活动部位,均有几条或数条规模不等 ,近于平行主干断裂的低序次断裂构成断束:如桃村-陡山断裂在徐家店以南由石桥东-北曲格庄 、彭格庄-安家楼底和李家苇夼-铎山前等规模较大的低序次断裂构成;郭城-即墨断裂在战场泊南由高桌-羊儿山,榆山-北高格庄断裂辅佐。主干断裂近等距的间隔,反映脆性断裂的强、弱变形域的分带格局 ,在弱变形域内亦有强的变形域(低序次断裂处) 。该方向断裂多向南东陡倾,倾角60°~70°,向北西倾者亦有 ,同条断裂沿走向其倾向亦有变化,沿断裂带常有规模不等,数量较多的早白垩世从基性—酸性的潜火山岩体侵位 ,同时伴有玄武岩喷溢形成的玄武岩台地。
该断裂构造均具十余米至上百米的破碎带,发育有碎裂岩、构造角砾岩 、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劈理化带和断层泥等构造岩,常伴有硅化 、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 、碳酸盐化等蚀变。其切割变质基底岩系,白垩纪地层及燕山晚期侵入岩 ,切割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被北西向断层切割 。白垩纪莱阳群碎屑沉积,青山群火山岩展布和其潜火山岩、火山机构及燕山晚期侵入岩无不受其控制。总之该组北东向断裂规模大 ,具多期活动;初期以张性为主,中期压性,中后期压扭性 ,为左行压扭性断裂。形成早燕山期之未或燕山晚期之初,活动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已很微弱 ,该断裂活动虽强烈,然与金成矿无缘 。
另外在招远以北和栖霞以东亦有一组北东向断裂构造,其被夹持于北北东向断裂之间 ,诸如招远以北的破头青断裂,西林家断裂和栖霞以东的后夼和马家窑断裂等。这些断裂集中出露,相互平行,大致呈45°~50°(个别40°)方位展布 ,向南东陡倾,倾角60°,长15~20km ,个别达30km。具宽大的挤压破碎带和蚀变岩带,一般30~400m,最宽达800m(破头青断裂) 。其发育于栖霞超单元、玲珑超单元 ,被北北东向断裂切割,其规模虽小,然却控制了诸如玲珑 、灵山沟、旧店及栖霞地区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此外还有一些北北东向断裂系统呈45°~50°波状的弯曲处,如焦家断裂北段,招平断裂留仙庄-上庄段 ,解宋营-观里断裂龙门口水库北段等金控矿构造与前者走向吻合,其可能是北东向构造部分,被北北东向构造归并而成为其一部分。这些北东向断裂早中期为右行张扭,后期为右行压扭 ,其形成于印支中晚期,活动于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之初,此即被行业内称之为早新华夏系的构造。
4.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胶东中西部最突出的线性构造 ,密集展布于牟即北东向断裂带以西的莱州、招远、蓬莱 、栖霞及平度、莱西、莱阳北部地区;牟即断裂带以东则限于米山断裂带以西地段,以东甚微 。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对胶东一带的构造格局 、地貌景观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脊骨作用,其与北东向断裂及其他方位断裂构造共同打造了胶东地区的构造框架。其亦是与胶东金矿密切相关的断裂构造 ,著名的三山岛、焦家、新城 、大尹格庄等众多的金矿床均置身于该断裂系统之内。
该方位断裂多集中成带展现,各断裂带均由主干断裂和其旁侧的密集而近于平行,规模不等的低序次断裂构成断裂束 ,各带呈不甚明显的间隔(10~15km)展示,反映了强、弱变形域间夹出现特征。总体自北向南由强变弱,自西向东渐疏 ,向南西渐有收敛之势,入胶莱断陷渐不清晰 。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仓上—明村—双羊断裂带、蚕庄—大泽山—平度断裂带 、蓬莱—招远—麻兰断裂带、解宋营—栖霞—沐浴店断裂带和金牛山断裂带。
该断裂系统在遥感影像上显示清晰的北北东向线性构造;地貌上呈正负地形交界、水系延展 、水点线状展布;物探方面在负磁异常背景下的北东、北北东向的局部正磁异常区。断裂总体走向10°~25°间,个别达30°,局部达40° ,呈舒缓波状延展,向北西或南东陡倾 。倾角60°~70°左右。破碎蚀变带发育,一般宽都在数千米至上百米 ,金矿化处达数百米。一般是有矿化者宽,无矿化者窄,北段宽南段窄 。发育有程度不同的碎裂岩化、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 、断层泥等构造岩 ,伴有强烈的褐铁矿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 、硅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断裂破碎带均呈自主断面向两侧由强—弱(剖面上是弱—强—弱)的变形分带,其宽度和构造岩类型等各断裂和同条断裂沿走向均具差异性,宽者突出 ,类型多且叠加现象明显,热液蚀变往往在断层下盘异常发育。近主断面时愈强烈 。无矿断裂蚀变窄,仅有弱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
北北东向断裂切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系和白垩纪地层和燕山期及其之前的侵入岩类 ,切割东西向和印支期的北东向断裂,被北西向和牟即北东向断裂切割。个别断裂叠加改造古老的韧性剪切带 。
该方向断裂从成矿专属性和相互交切关系明显分早 、晚两期。早期者总体走向15°~25°,个别30°,是金控矿断裂;如三山岛、焦家及金牛山断裂等;晚期者5°~15° ,对胶东多金属矿化具控制作用。早期者形成于印支期末或燕山早期,活动于早燕山期,早期为张性 ,后期为左行压扭性;晚期者形成于燕山晚期之始,为压性—左行压扭性。其切割或归并前者,共同形成北北东向构造带 。
关于“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cshi/202507-95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