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程序法有哪些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程序法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程序法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
民事实体法所规范的实体权利(所有权 、债权等等)必须经由审判的过程才能加以实现,而民事程序法就是在安排民事审判程序的法律,表现在实证法上 ,就是各国的民事诉讼法律或非讼事件法律等等。
刑事程序法就是国家为确定对于人民刑罚权的刑事审判程序所应适用的法律,它所规范的是刑事审判程序的进行,而非如刑法(刑事实体法)是对于人民行为的直接禁制。
行政程序法则是规范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行为时 ,所应遵守的正当法律程序,例如:比例原则、禁止差别待遇、信赖保护等等原则。
程序法关乎权利与义务程序的规定,在法学分类中 ,是相对于关于权利与义务本体之实体法的类别 。换句话说,实体法仅规定权利义务,尚不足以落实权利义务内涵 ,需要有实现权利义务手段方法,因此程序法又称手续法。
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什么
樊崇义老师是这样讲的: 三个诉讼法同是程序法,所以 ,在三个诉讼法中规定的许多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都是相同的。例如,公开审判 、两审终审、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等等 。 但是 ,三在诉讼法各自要解决的实体问题的性质不同,刑事诉讼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刑事被告人是否犯罪及其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民事诉讼法所要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与争议的问题 ,行政诉讼法所要解决的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和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问题。 三大诉讼法的任务 、目的的差异,使它们在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方面 ,又有许多不同。例如主持诉讼的专门机关,刑事诉讼除了法院以外,还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民事 、行政诉讼主要是人民法院;在诉讼程序上,刑事诉讼有侦查阶段,还有专门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在证据制度上 ,证明责任的划分,证明标准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异;在诉讼的结果上,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的差别就更大了 。]
为什么要有程序性权利?
社会
社会调查的概念,现在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社会社会机构 指调查机构或组织者是非官方的社会力量 ,类似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概念涵盖。民意民情调查机构、社会公共事务调查研究机构 、社会调查公司、民间调查公司、商业调查公司 、商务调查公司等都应该归属于此类社会调查机构范畴,主要服务项目是局限于社会事务和社会信息的调查 。
二、社会调查制度 是当今司法制度的社会补充,我国的庭前社会调查 ,主要是针对那些犯罪情节较轻、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有可能被判处缓刑从而在社区服刑的刑事案件被告人。一般情况下,法院刑事审判庭在受理此类案件后,向司法局矫正科发出社会调查邀请 ,矫正科指派被告人所在地的司法所对其个人情况 、家庭和邻里关系、单位表现、社会交往等状况进行公正 、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开庭审理时向法院提交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不影响定罪,但可以作为法院量刑的一项参考 。
如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开展的社区制度是指在判决宣告前 ,由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的背景通过社会有关方面进行调查。其目的是全面、客观 、公正地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深入细致地分析未成年被告人作案的主、客观原因,为审判机关公正处理和教育 、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据。
2001年4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就对社会调查员制度作了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 、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
现在逐渐兴起的第三方调查,如前不久针对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的调查组 ,就应该属于社会调查 。虽然成员来自于各方机构,但调查本身并不代表任何官方机构,也不归属于任何正常的法定调查程序。
三、社会调查项目 是指具有社会调查资质有机构所开展的社会信息收集调查研究活动。
[编辑本段]
社会调查特点和分类
社会调查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明确的调查目的;(2)具有社会意义的调查对象;(3)科学的调查方法;(4)实际的调查效果 。
社会调查据其分析单位的不同 ,可分为宏观调查(如对国家,省,县或人口普查等大范围或大规模的调查)和微观调查(一般包括两三人或数人的小群体的查)。
据其调查内容和功能的不同 ,可分为研究性的调查(为解决理论性或政策性的问题而进行)和工作性的调查(为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两类。
社会调查应有的态度:1、求益的态度:力求促进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幸福;2 、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 ,不“唯上”不“唯书”;3、求教的态度: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求教 。
[编辑本段]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准备调查内容、准备调查工具 、准备调查对象);调查阶段(收集资料,实施调查);分析阶段(审核、整理、统计 、分析);总结阶段(调查报告) 。
[编辑本段]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第一步 ,选题。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学识,并结合社会调查的要素特征,选定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等等 。选题时应当采用必要的查阅文献资料,咨询相关老师等方法。
第二步 ,计划。紧扣选定的主题,参照相关资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并确定系统的调查项目,比如说要研究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就要提出其必要性和所需条件等问题 ,每个问题又包含了若干小问题 。
第三步,设计指标。指标就是用一定的数量和单位来描述调查对象,如某地区的人口和人均收入等。要用各种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从各方面完整地揭示调查对象的本质特征 ,保证其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
第四步,拟定提纲 。就是用提纲的形式将以上的准备确定下来,对所有提出的问题和项目加以精选,分别轻重稳急 ,使其系统,完整。
第五步,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和方法。常用的调查方式有普遍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每个部分每个分子毫无遗漏的逐个调查) ,典型调查(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代表性的单位做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 ,个案调查(对社会的某个个人,某个人群,或某个事件 ,某个单位所做的调查) 。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 ,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 ,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
第六步,培训与准备。请有关专家对调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调查态度和调查技能的培训 。此外 ,还应该注意筹备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作好与被调查单位的接洽工作,并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 ,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编辑本段]
调查报告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 。新生事物。突出的典型。重要的经验和严重的问题 。。
1.社会性。调查报告作为时代的镜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 。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查报告所接揭露的问题对社会各方面具有警戒作用;调查报告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社会事实的发言人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民的愿望。能鼓舞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信心百倍的争取胜利 。
2.针对性。调查报告总是针对某一种思想倾向。具体实践或实际问题而写作的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在调查报告中泾渭分明 。而不是棱模两可。
3.真实性。任何社会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客观实际。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掌握规律。调查报告的生命在于用事实说话 。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是首要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材料应是经过科学处理和认真核实鉴别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是具体的。既有点又有面的。而不是抽象的 。
4.典型性。调查报告具有典型性。典型事物最能反映一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总结某项经验。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写作的。因此需要恰当的选择典型 。解剖麻雀。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 。
[编辑本段]
调查报告有哪些类型
1.根据对调查对象反映的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概况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概况调查报告也叫综合调查报告或普遍调查报告 。主要是围绕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而写的。对全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这类调查报告一般是就某一地区或单位而进行的 。往往设计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 。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 。来龙去脉作比较详细的交代。专题调查报告是围绕某个问题撰写的。可以是典型经验 。专题情况。新生事物。历史事件或存在的问题等等 。比如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的调查。关于人才浪费的调查。关于个体商贩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等等 。专题调查报告主题鲜明。材料具体。针对性强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根据调查对象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是对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经验而撰写的报告。它把实践过 。感觉到。理解了的客观事物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用以指导实践 。一般在报刊或会议材料中用得较多。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对某一方面进行专题调查。为领导机关了解情况 。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或计划提供依据。这种的专题明确 。材料集中具体。针对性强。有说服力。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是用调查到的大量事实 。揭露某一问题的要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达到弄清是非 。教育群众。解决问题的目的
3.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型报报告和实际建议型报告 。理论研究性报告是为了提出或补充或证实或证伪某个理论观点而写的。无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理论观点的提出和论证都特别讲究方法。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 。实际建议型报告是针对事物调查研究后。为提出某种工作或政策建议而撰写的报告。大多属于专题报告 。党政部门。各行各业。都采用它。
[编辑本段]
调查报告的撰写
1、主题的确立: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 。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一篇调查报告是否有质量。有价值 。是否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决定的因素就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深刻 。主题要正确。要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细致 。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大量占有资料。全面了解历史和现状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的主题才是正确的主题 。主题要新颖。有新意。即对某事物的调查研究能揭示出别人尚未研究或研究不深 。而且富有时代气息。或能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主题要鲜明 。即他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应该十分明确。一目了然。毫不含糊 。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主题要集中。即目的性要明确 。内容要凝练。重点突出。围绕主题说深说透。而不能贪大求全 。蜻蜓点水。
2、主题的形成和提炼:调查报告的主题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从所获得的材料中分析归纳而产生的。往往被某些材料深深触动。得到启发 。发现了它的社会意义。悟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主题 。
3 、材料的取舍:首先。要选择好材料。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 。去掉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琐碎的材料。而选用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材料。选材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即既要选择现实的材料又要选择历史的材料;既要选择正面的又要选择反面的;既要书面的又要数字的 。其次。要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认真的鉴别。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再次 。要对调查材料作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体现事物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 。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体现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
4、提纲的拟定: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骨落。就是说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拟定提纲就是要安排严谨妥当的结构 。写作提纲有两种。条目提纲是从层次上列出调查报告的章节目。观点提纲是在此基础上列出各章节目所要叙述的观点 。
5、报告的撰写
(1)布局要恰当。结构要完整。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 。应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围绕主题。合理地安排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开头。或称总提。引言 。叙述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采取的方法及其过程等。文字尽可能少 。简明扼要。二是主体。分章节陈述调查材料并有叙有议 。是调查报告的正文。三是结尾。是结论和建议 。也是调查报告的总结。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个部分的比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根据内容的要求。
(2)常用的结构方式有:第一 。纵式结构。主要是依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按次叙述。阐明观点 。第二。横式结构。根据基本经验或突出几个主要问题 。分参层阐述。第三。纵横交错结构 。按内容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层次分析说明。篇幅长的可以用小标题 。以清眉目。突出重点。
(3)要用观点统帅材料 。善于把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是最常用的方法。用概述材料概括表达观点能简要得介绍调查对象的概况。给人一个总印象 。用对比材料阐明观点。能把问题说得具体深刻。用数据说明观点能增强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
(4)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要用广大群众易懂的语言 。提倡通俗易懂的文风。摆事实讲道理。切忌滥用深奥的专业名词 。
[编辑本段]
如何立题和理论分析
所谓立题 ,狭义来讲,是要明确一个研究方向,即哪个why的问题你想要问;广义来讲 ,立题包括明确科研主题 (researchquestion),提出科研模型,论证模型,直到设计实证研究的整个过程。一个完全“立 ”起来了的课题是一个除了收集数据进行实证以外 ,在文献回顾 、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和实证研究规划方面都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准备。这也是一个所谓的立题报告应当包括的部分 。其核心是研究模型 (research model)的确定。
我们这里所指的研究模型是因果模型 (causal model)。显然,科研中并不仅有因果模型,但因果模型是目前最常见的模型 ,所以我们以此为中心。这一类模型往往假设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 。
那么如何立题呢?显然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论文评价的角度来看。怎样的论文是一篇好论文呢?首先是其贡献 。在管理学中,科研的贡献往往被简化为两类:学术贡献 (academic contribution) 与应用贡献(practical contribution)。学术贡献又叫理论贡献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即一篇论文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前人的研究,回答了前人没有回答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试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正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传统看法而突破了前人的研究 。而它本身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因此,不论这种理论是否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其学术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例子也许太遥远 。拿管理学中很多人都熟悉的Herbert Simon所提出的相对理性作例子。传统的经济学把人的行为假定为追求优化、绝对理性的。而Simon则认为不尽然 。这样 ,一个被长期忽略的科研领域-人的相对理性及其后果-就被重新审视。Simon所作的并非是革命性的创新,也不是要取代所有基于理性假设的研究,它只是指出了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因而具有理论贡献。很多年轻的学者会直觉地去做“流行”的课题。这里的假设其实也是一样:流行的课题往往比较新 ,所以前人没有回答过这样的课题 。如果做得好,也更有可能影响后人的研究。其实,一个好的研究人员更应该去创造“流行” ,而不是跟随“流行 ”。往往,一个课题的周期会是三五年 。如果此类课题在立题时已是流行,恐怕这个课题已经被他人研究了几年。等你再研究几年 ,流行已过 ,你的课题便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了。
其二是应用贡献 。应用贡献指的是科研结果对业界的影响。比如,对顾客的心理研究表明顾客对以九九结尾的价格(例如:2.99元) 与整数结尾的价格 (例如:3.00元) 有相当不同的反应。这样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商品定价 。又比如 ,使用最新式的消费电子产品(比如手机) 能改变消费者形象,使其在他人眼中显得更潮流。那么产品的设计就要考虑产品的展示性。一个好的研究当然最好同时具备这两种贡献 。而对这两种贡献的解释也是一篇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分往往在数据分析之后,以“讨论与引伸”(Discussion and Implications) 作为标题。但不管怎样 ,在立题的时候,一个科研人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课题的贡献。一般来讲,理论性研究(或基础学科) 会侧重学术贡献,而应用性研究 (或应用学科)会侧重应用贡献 。管理中的行为研究往往需要兼备这两种贡献。
但是如何找到一个有贡献的课题呢?对大部分学者来讲 ,这是一个阅读、思考、与创新的过程。充分的文献检索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科研人员想在理论中创新,并提出一个新的基本理论 ,他可能需要回顾至少上百篇的文献。一个相对较小的课题,比如管理学杂志中的论文,一般会引用五十到一百篇文章。一般来讲 ,毎三篇阅读的论文中大概会有一篇适合引用 。这意味着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读至少150到300篇。这些数据可以显示文献研究所应具备的工作量。如果一天读一篇,要半年到一年你才能真正了解一个领域的研究近况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对于新近涉足一个领域的学者 ,没有充分的文献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当然,当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领域研究时间长了以后,对于后续的课题可能不需要如此大的投入 (所以对于年轻的学者 ,一开始就专攻一个领域是一个好的策略)。对于一个全新的课题,比如新技术的出现,也许直接相关的论文并没有这么多 。比如,如果我们要研究用户对移动支付手段的采用 ,我们很难找到这么多直接相关的文章,因为这种现象还比较新,鲜少有人研究。但是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相关的领域,比如电子商务中的支付手段或其它新技术采用方面 ,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相关论文。我们的文献研究不但需要包括有关移动支付手段的论文与行业新产品信息(比较移动支付的种类与特点 、市场预测、各种媒体所报导的用户接纳情况、用户反应 、与用户的第一手面谈等等),而且要包括相对传统的支付手段采用方面文献,比如用户对信用卡、手机的采用、新技术的扩散研究 、高技术产品的消费者心理、移动通讯所特有的风险问题与隐私保护等等。
文献研究的目的是要理解所感兴趣的课题的基本变量、理论 、课题的环境(context)、相关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没有充分的文献研究就不可能提出一个有创造力的新课题 ,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提出的课题是否有人做过、前人的研究与你有什么不同。所以,文献研究中的思考是也就是对文献的理解与突破。
对于一个新的科研人员来讲,很有效的一个作法是对所读的论文进行摘要 。要注意这不是去重复摘录文章已有的摘要 ,而是根据读者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然后对所读的文章进行分类,并总结这个课题的基本框架。作者自己的经验是对所收集的文章先作粗读,选出有用的,细读并做文献摘要表 (annotatedbibliography) 。往往这个文献表会包括至少五十篇十分相关的论文。而这些论文也极可能成为最后的参考文献。摘要的内容也成为论文中文献回顾的内容 ,并用来支持所提出的假设 。所以,前期的文献回顾虽然辛苦,却能一石双鸟。
文献研究不但是找课题只是一种方法 ,也是用来检验从其它渠道得到的课题的方法。研究人员常用的另外一些主要课题发现方法包括跟踪行业新闻 、与行业人士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等等 。从这些方法得到的课题往往具有应用贡献。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可以检验其理论贡献。科研主题的确定与文献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立题的主要结果是一个研究模型 。一个研究模型就是一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应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往往是社会调查研究中最感兴趣的变量,一个研究就是想解释应变量。比如,是什么影响了用户对移动支付手段的采用?应变量的确定也就是研究课题方向的确定 。其次 ,我们要确定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也即采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一确定,研究模型的框架就出来了。可是如何确定影响因素呢?我们应该先讨论什么是“好”的研究模型 。在常见的管理中的关系模型中 ,一个简单的原则是我们要包括所有的重要的自变量。换句话说,自变量要是必要且充分的。可是充分性与必要性又如何保证呢?这里我们就要依靠理论 。所谓理论就是那些经过广泛测试、能广泛地应用到一个较大领域的一般性因果模型。所以理论本身也往往是一个因果模型(描述性理论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只不过它具有广泛性罢了。比如说 ,Rogers (1995) 的新技术的扩散模型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在很多种不同的新技术上被验证是可以应用的,它反映了新技术扩散的一般规律 。它提出新技术的扩散主要由技术的相对先进性 、技术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 、表现性、与采用者的特征决定。假如移动支付手段可以被看作一种新技术,如果我们要从新技术扩散的角度研究用户的采用意愿,我们就可能提出一个除采用者特征以外的五因素模型。采用者特征被忽略并非因为它不重要 ,而是因为我们希望以移动支付手段为研究的中心,对其设计提出建议,所以我们假定在随机抽样过程中采用者的特征因为样本的随机性而不会影响其它变量的作用。在这里 ,自变量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依赖于所基的理论的适用性 。所以,与确定自变量紧密相关的是理论的选择。这是在文献研究中立题的第三个产出。
什么样的理论是好的理论呢?在管理学及其所基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等其它基础学科中有无数的理论 。但理论也可以良莠不齐。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往往是一个可靠的理论。但同时,这样的理论所推导出来的自变量也往往没有什么新意 。因此 ,整个基于它的科研模型也不过是把一个具有广泛性的理论用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从而没有什么新意。相反,一个较新的理论或者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可能会带入全新的视角。所以理论的选择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有些重要的论文除了引入一个新的理论与新的视角外并无其它过人之处。当然新意并非理论选择的唯一考虑。一个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当前的现象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理论可以成功解释所感兴趣的课题中的所有现象,那么就没有理由引入一个新的理论。对于一个新理论,首先要求的是这个理论能解释其它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东西。这往往反映为可以解释
关于“程序法有哪些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cshi/202508-1883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程序法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程序法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程序法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程序法有:民事诉讼法、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