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断舍离》之二:你为什么扔不掉东西?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断舍离》之二:你为什么扔不掉东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为什么知道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一生 ,因为我们对道理领悟得不够深。
01
为什么要断舍离。
断舍离——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
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导致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
断舍离所做的 ,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然而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家务事构成的。因此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清爽的环境,神圣的空间,重复做这些家务就可以了。
不需要闭上眼睛 ,也不需要静静打坐,只要坦然面对物品,也就是坦然面对自己 。
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 ,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因此,断舍离也是一种动禅。
02
怎样进行断舍离 ?
1.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无法丢弃物品?
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把无法丢弃物品的人群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 。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 ,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
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 ,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
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 。慢慢地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我本人基本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 。相册 、奖杯等等 ,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
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
后来我搬去跟我母亲住,住着我父亲的房间 ,就是因为舍不得丢掉他的遗物,家里也是乱了很久。添置了两个柜子把房间塞得满满的,还是不够。
第三种是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
担忧未来型的人 ,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物品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忧不已,但这一天从来没有真真正正的出现过。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不安,他们只能买一堆东西放在家里,看着他们才安心。
担忧未来的人 ,脑子里总是没来由的想象一些“总有一天危机会来临,自己会因为买不到那些东西而陷入困境”的情景 。
尤其是遇到特卖、打折,会买很多他们觉得都是平常用得着 ,要是没了会很伤脑筋的东西囤在家里。
我妈就属于这一种,她会买很多盐巴、肥皂 、卫生纸堆在家里。还喜欢留塑料袋,装油的塑料桶……
2.怎么才能下定决心丢弃
山下英子认为 ,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扔不掉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而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 ,说到底就是自己本身的问题。
那些明明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可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 ,理由就是 执念 。
首先要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对日本人来说,整理东西确实太麻烦,因为要分类,哪怕一支圆珠笔也要分好几类 ,所以是个麻烦事 。如果是大型垃圾,扔的地方和时间都有限制,必须要遵守跟一般垃圾不一样的规定才行 ,很多人宁愿让它留在家里。
但对于我们没有分类习惯的中国人来说,扔不掉多半是舍不得,毕竟穷得太久了。
物品只进不出 ,就会越堆越多 。就像到了一种便秘的状态。便秘时肠道里的毒素会再次被吸收,而后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人不适。
我们置身于一个堆满破烂和垃圾的场所 ,也会吸收进不断散发出来的废气,影响心情 。
断舍离好比泻药,可以让你药到病除 ,但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你还是会继续便秘,房间也还是会继续堆满破烂。
其次,堆满垃圾的房间负能量太多 ,会影响人的运势。
山下英子甚至还从研究命理的角度,认为家里堆满杂物布满灰尘,代表人的停滞运和腐朽运 。只有消除这两种运 ,人的运势才会得到提升。
从二八定律来看,我们80%会用到的东西只占物品的20%。
东西多了就跟皇帝的后宫一样,必然要搞宫斗 ,要产生怨气、邪气 。一直打入冷宫的东西,长时间不用,就会散发腐朽之气。
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 ,人的身体不会好,运气肯定也不会好。就像一些书上说的你去别人家做客,你会喜欢去那种窗明几净的家 ,还是去脏乱不堪的家?财神爷也是如此。
我们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 。所以说住所跟我们自身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山下英子说,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 健康 与 安全 。如果不能确保健康与安全的话,那么住所就成了一个“虽然叫住所,但却不能住的空间” 。
堆了太多东西 ,满是灰尘,还滋生出霉菌和螨虫,这样的环境绝对算不上健康。
东西堆得高高的 ,地板上也扔得到处都是,走路都困难,随时面临高空落物和绊倒摔跤的危险 ,这样的地方也算不上安全。
有的人家里不清扫整理干净,却抱着患哮喘病皮肤病的孩子到处治疗 。结果一直反复发作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境:
累了一天回到家,如果进家门看见家里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是不是会觉得更累?
如果推门那一瞬间看见家里清清爽爽,是不是一下子觉得心情都好起来,身体也放松了呢?
《断舍离》认为 ,我们应该让家成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
比如在外面吃饭,如果人家拿一个缺了口的碗给你,你肯定不开心,但自己家里用这样的碗就觉得没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把出去吃饭当作享受 ,在家吃饭就觉得是完成任务的感觉。
如果我们把自己家变成当作招待自己的空间,就会好好对待家里的一切。而断舍离就是一种极力消除家里家外这种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
山下英子还举了一个例子,说酒店的客房服务员给她讲过 ,越是住高级客房的客人,退房的时候越是会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相比之下,标准间就惨不忍睹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跟客人自己的居住环境有关系 ,习惯住在干净的地方的人到哪里都会自觉保持这种习惯。家里乱的人,一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就原形毕露了 。
断舍离——人生该有的状态
把那些不必需 、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 、不收;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远离物质的诱惑 ,放弃对物品的执著,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不要想丢掉这件东西很可惜 ,或者因为还能用而觉得扔掉很浪费,这种观念对于收纳和感情都毫无益处,真正应该考虑的而是“这种东西是否适合你 ” 。
如果你不扔掉不要的东西,恋爱也好、人生也罢 ,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断舍离”的终极含义就是要彻底以自己为主体,过去、未来都不重要,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和现在。丢掉不舍和执著之后 ,你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 。而且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自己的“选择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如果我们想把房间收拾干净 ,我们会怎么做?大脑里浮现的往往会是扫 、擦、刷、拖 、整理、整顿等这些词。
所以,提到收拾屋子,我们内心一般是拒绝的 ,能拖则拖 。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山下英子,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 ,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 ”,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 、收拾不一样 ,考虑的重点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 。换句话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 ,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 作者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对日常家具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 ,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就让我们跟随山下英子,从 断舍离的机制、无法丢弃的理由、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等几方面来了解“断舍离 ” 。
在断舍离里面 ,收拾是最重要的,作者给出的定义: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
?1 、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 ,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仍掉——舍。 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就不叫收拾 ,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 。
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 ,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此彻底地“舍”了以后,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在用的东西 ,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作者指出:在购物时,应 形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 。而 断舍离的含义就是 ,在 ”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 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 ,实现自我肯定感。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
?2、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 ,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 ”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 ,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心情的起伏有所波动,让自己陷阱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该这样,而是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 ,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 。所以,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里吧。
?3 、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精髓 ,是靠自己对筛选物品的判断和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
?4、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 ,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 这种情况就让作者想到:“丢点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以此为契机,作者发现了 这其实并不是留恋 ,而是一种执念。
?5 、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 。接下来 ,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活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如何对待自己 ,就决定了一切。 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地下结论说某种东西“好 ”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 。 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 ,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 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 。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 ,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而 所谓行动,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 、合适、舒服”的东西。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 ,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 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 。所以 ,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
1 、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为了让人失去理性地大买特买 ,商家可以说是研究透了里面的技巧。
?作者列举了她的母亲购买特大号的商务用蛋黄酱的例子,这种特大号蛋黄酱原本要500日元,结果打折只卖350日元,而经常买的那种能吃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卖300日元 ,这种300日元的蛋黄酱不打折,还是原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觉得大号蛋黄酱“便宜了150块” ,买这个自己就捡了大便宜了,而根本不会比较300日元和350日元的差异 。要是买300日元的普通款,可是一分钱的便宜都捞不到 ,这是显而易见的。可结果就是这种大号的根本就吃不完,白白损失了50日元。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就一头扎进了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是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
?2、 入口是“断”的闸门 ,出口是“舍 ”的闸门
?我们就像是在河水中游靠近岸边水池里的小鱼,我们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就是打算关得死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 ,再加上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所以这闸门常常是打开的 。 可通往下游、负责排泄不需要的东西的出口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
?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地涌进来 ,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 ,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
?作者通过开设断舍离的讲座认识了很多扔不掉东西的人,逐渐发现,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⑴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 ,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 ,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 。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⑵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 ,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 。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想通之处。
?⑶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 。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 ,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 、焦虑不安。在这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人最多。
3、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在和扔不掉东西的人相处的过程中,作者发现 ,“现在”这种时间观念因人而异。相对而言,小孩子总是活在当下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自己总是在变化着 ,所以他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也比上了年纪的人更敏锐。 说到底,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 ”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要是能在实施断舍离的期间,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现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4、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参加作者讲座的学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那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 。这话基本上就是给自己定了性,而且还隐含着“我就是这种人 ,我也没办法”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
用断舍离当中的“断”字来表示,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 很多人都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断),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应承下来 ,都会接受,别人拜托我什么,我都没法说“不 ” 。”这种话如果反过来说 ,也有可能是“我讨厌被别人拒绝,我可不想受伤害”。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将同样的招数施于旁人。 扔不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 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 、不合适、不舒服” ,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
?5、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在便秘的时候 ,病菌会不断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被肠道再次吸收,而后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引起不适。 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 ,也等于是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状态 。所以, 为了健康着想 ,还是不要让房间“便秘 ”的好。
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作者曾经接待过一位完全没办法把家里没用的东西扔掉的学员。好不容易千幸万苦地和这位学员一起筛选出不要的东西,作者却非常担心他会就这么把这些东西放着不管 ,作者只好把那些破烂儿带回去仍 。 结果,作者的车里被搞得到处都是霉臭味儿。这些东西在物理上与腐烂也无异了。
?在本书里,作者把破烂儿分三类:
?⑴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 ,甚至是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的东西 。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⑵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发 ,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
?⑶充满回忆的东西
?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 还在用的东西则像是一摊混乱的淤泥 。 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明白了这些,大家就可以理解 ,“满屋子全是破烂儿,而且丢得乱七八糟的”这种状态,是无视 、否定与混乱这好几重的消极能量交织在一起 ,所以,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进入无法自拔的状态,会觉得喘不上气。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断舍离认为 ,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6 、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经过上面的分类之后,想必大家应该能明白一点了。堆积着的破烂儿就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 ”。作者说 ,在断舍离里,要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而良心不安与担忧 ,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 让房间乱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
作者认为 , 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款待自己的空间 。 能够做出改变的 ,只有你自己。
?一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看完了前面的内容,想必大家也能感觉到 ,断舍离其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总而言之,在行为上,先学会“舍” ,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就行了 。 至于“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1、“自我轴心 ”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举个例子 ,假如我拿着自己的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也不一定会用。可如果要是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用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用 ”,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使用的 。 同样是可以用的东西 ,对它的判定却是因人而异。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 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 “筷子可以用 ”,拿物品当了主角。这是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 ,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了解当下的含义——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
作者把“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变化”置换成人际关系来看,为了方便和更容易理解。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 ,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 ,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 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需要把这种状态由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四周都是认识的人,即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 ,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 引入时间轴的概念,即: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重要的朋友 。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 ,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 二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中国有一种相术,比如手相、面相、风水等等,通过对外在形象的观察分析 ,观测出人的命运。中医的望诊也一样,通过看得见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断藏于表象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 。 断舍离中也有“相”这个概念。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 ,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 。
1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有个词叫冰山一角,指的是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 ,在你能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我们常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意识。 一般来说,在人的意识中 ,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 。
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 ”,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 ,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 ”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 ,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 。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
?2、勤做练习 ,做到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因此,从今以后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 ,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 ”中解脱出来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 ,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关于“《断舍离》之二:你为什么扔不掉东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cshi/202508-1947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断舍离》之二-你为什么扔不掉东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断舍离》之二:你为什么扔不掉东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断舍离》之二:你为什么扔不掉东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