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阿弥陀佛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阿弥陀佛(梵A...

网上有关“阿弥陀佛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阿弥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 、dpag-yas)

意译为无量光 ,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 ,原是一位国王 ,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 ,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 。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 ,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 ,系念我国 ,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 ,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 ,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 ,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 。‘家有阿弥陀 、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附一∶〈阿弥陀佛〉(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梵本所载 ,阿弥陀佛的梵文有两种 。其一,阿弥陀婆(Amita^bha),译为无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词的amita(无量的)与女性名词a^bha^(光)结合而成。此中 ,amita的mi,语根为ma,意为‘量’;在mi之后加上接尾语ta ,则成为形容词,意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无’或‘不’语意的接头语a ,而成amita(无量)一词 。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语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头语a^,其词性属女性名词。但此处不是指无量的光明 ,而是当作有无量光明佛的名号,因此,将语根的母音的语尾a^缩成短音 ,而成男性名词。其二 ,阿弥陀庾斯(Ami-ta^yus),译为无量寿 。Amita^yus系由形容词amita与中性名词a^yus(寿命)合成 。据说a^yus的语根是具有呼吸之义的‘an’,然而有人认为a^y的语根是ay(行) ,其后加上接尾语us,而成有‘寿命’之义的中性名词。罗什在译《阿弥陀经》时,对此二者并不加以区别 ,都称之为阿弥陀。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 ,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 。其后 ,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 ,名为安乐。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 ,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 。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 ,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 ,即今之阿弥陀 。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 ,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 ,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 。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 ,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 ,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 ,即今之阿弥陀 。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 ,除前文所举者之外 ,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 ,则屡有载及 。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 ,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 ,己心净土 。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 ,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 、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 ,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 。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 ,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 。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 。二地所见 ,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 ,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 ,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 ,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 。三贤的菩萨 、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 ,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 。因此 ,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 ,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 ,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 ,又名理法身、自性身 、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 。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 ,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 ,就他受用身而言 ,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 。又就化身而言 ,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 ,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 ,故智法身亦是常住 。《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 ,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 。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 ,非化他之佛身 ,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 ,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 。若依一乘 ,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 、不可说故。若依三乘 ,西方净土是实报处 。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 、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 ,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

华严宗分佛土为二 ,一为国土海 ,一为世界海 。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 ,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 ,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 。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 ,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 ,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 ,饭食经行之义 ,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 。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 ,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 。《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 ,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 。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 ,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 ,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 。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 ,断惑 ,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 ,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 ,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 。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 ,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 ,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 、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 。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 、最胜无比之说 ,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 ,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 ,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 ,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 ,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 。《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 ,愿东愿西 ,悟人在处一般 。’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 ,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

(6)净土宗∶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 ,是无相法身,是略门 。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 ,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 。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 ,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 ,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 ,即二种法身 。道绰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 ,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善导更以酬行 、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 ,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 。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 。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 ,入灭说如如化说。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

◎附二∶〈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 、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 、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 、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 ,佛光不能计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 ,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 ,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 、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语而不列佛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 、《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 、二十光之名 ,明示佛光之德相 。

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 ,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附三∶〈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弥陀的三十七种德号。即无量光、真实明 、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 、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 、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 、欢喜光 、大安慰、智慧光、不断光 、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 、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 、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 、无称佛、婆伽婆、讲堂 、清净大摄受 、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 、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 、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 。此系日僧亲鸾于《净土和赞》之初 ,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其中,无量光 、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 、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 、智慧光 、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 、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 ,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 ,故有此德号。

◎附四∶〈阿弥陀三尊〉(编译组)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 。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 ,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

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 ,势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华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右方是观音 ,左方是势至 。《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 ,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 ,意为上求菩提 ,故安于右方 。

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自中古以来 ,一般是作观音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附五∶〈阿弥陀大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阿弥陀大咒,指阿弥陀佛的陀罗尼(dha^ran!i^) 。出自《无量寿仪轨》。也称为无量寿佛根本陀罗尼、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或十甘露咒。为真言宗三陀罗尼(阿弥陀大咒 、宝箧印陀罗尼、尊胜陀罗尼)之一 。

兹列汉字音译的阿弥陀大咒于后∶‘曩谟、阿啰怛曩 、怛罗夜耶、娜谟、阿哩野 、弥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 、三藐三菩驮耶 、怛尔也他、唵、阿蜜■帝 、阿蜜哩妒、纳婆吠、阿蜜■多 、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 、阿蜜■多、悉帝、阿蜜■多 、帝际、阿蜜■多、尾讫磷帝 、阿蜜■多 、尾伽磷多、■弥宁、阿蜜■多 、哦哦曩、吉底伽龄、阿蜜■9a39多 、懒弩、尾娑婆龄、萨■啰佗 、婆驮宁、萨■、羯罗磨 、讫礼舍、讫洒盈、迦龄婆婆诃。’

此咒之罗马字读音如次∶Namo ratnatraya^ya namah! a^rya^mita^bha^ya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 om% amr!ite amr!itodbhave amr!ita-sambhave amr!itagarbhe amr!itasiddhe amr!i-tateje amr!itavihr!im%te 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dum%du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译 ,如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 、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失译《阿弥陀佛说咒》等,亦皆载之。然其所载咒文长短不同 。今所举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 ,意为甘露),故称之为‘十甘露真言’ 。

依《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载,诵此阿弥陀咒一遍 ,即灭十恶四重五无间,一切罪障皆悉消灭。若有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 ,即时得还戒品。诵满一万遍 ,则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于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 ,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及无量俱胝菩萨众来迎,即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 ,证菩萨位 。

◎附六∶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 ,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 ,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 ,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 ,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 。头中光明 ,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 ,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 。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 ,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 、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 ,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 。佛的光明、名闻(称) ,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 ,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 ,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 、出胎、成佛的因缘中 ,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 。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 。胜过一切佛 ,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 、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 ,十倍于诸佛。’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 ,其他译本都删略了 。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 ,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 ,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 。

〔参考资料〕 《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往生论注》;《净土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6});《净土教概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2});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结城令闻《阿弥陀佛信仰の意图するもの》、《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讲座·大乘佛教》第五册〈净土思想〉;《中村元博士还历纪念论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戒律是什么意思

约翰·休伯特·马歇尔

约翰·休伯特·马歇尔 ,简称约翰·马歇尔,考古学家。1902—1931年间任印度考古局总监 。曾主持_叉始罗等犍陀罗古城遗址和印度一些重要佛教遗迹的发掘,20世纪20年代负责对以前不为人所知的印度河文明的两座大城市哈拉帕(Harappā)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遗址(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发掘工作。著作有《摩亨佐达罗及印度河流域文明》、《_叉始罗》和《犍陀罗佛教艺术》等。

中文名:约翰·休伯特·马歇尔

外文名:JohnHubertMarshall

国籍:英国

出生地:彻斯特(Chester)

出生日期:1876年03月19日

逝世日期:1958年08月17日

职业:考古学家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_叉始罗》 ,《犍陀罗佛教艺术》等

生平

1876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柴郡(Cheshire)的小城彻斯特(Chester) 。

早年就读于达利奇学院和剑桥国王学院。

1898—1901年在雅典英国学校学习,并参加了希腊 、克里特岛(Crete)和土耳其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 ,成为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学者。

1902年,得到大英博物馆的推荐,年轻的马歇尔被英属印度总督乔治·纳撒尼尔·寇松(GeorgeNathanielCurzon)(1899-1905)任命为印度考古总监 。他将现代化的方法运用于对印巴大陆的考古实践中 ,包括对古代遗迹、遗物的科学记录与保护 。同时 ,马歇尔征募当地人为考古局工作,使印度人第一次能够在自己的国土上参加考古发掘;又设立奖学金和训练计划,改组了印度考古局的机构 ,并将其活动范围大为扩充。起先,马歇尔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和保存矗立的印度寺庙、雕塑 、绘画以及其它古代遗存,其中许多已经被长期忽视并且受到侵蚀。在他积极不懈的努力下 ,英属印度区域内的古建筑都逐步得到了保护 。除文物保护外,马歇尔还主持了庞大的发掘计划。他非常重视古代犍陀罗地区(Gandhāra,今巴基斯坦境内) ,尤其重视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塔克西拉(Taxila,怛叉始罗)。1912—1919年,约翰·马歇尔主持了对桑奇大塔遗迹的全面修复 ,并出版了《桑奇指南》 。

1913—1934年,约翰·马歇尔在_叉始罗的发掘尤其令人瞩目。出土了大量的佛教造像 、首饰及家庭器皿,使古代日常生活景象得以宛然重现。其后发掘又持续了近20年 。

1914年 ,受封为爵士 ,并获得多种荣誉称号、奖项。

1918年,为塔克西拉博物馆奠基。该馆收藏有大量的艺术品,并拥有马歇尔仅存少数肖像中的一件(oneofMarshall'sveryfewportraits) 。

1922年 ,马歇尔亲自领导了对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发掘。系统的考古发掘全面铺开不久,马歇尔就欣喜地发现他脚下是一个足以让他扬名百世的宝地。

1924年9月,在经过认真研究之后 ,他向外界宣布,这是一个久远的未知年代的人们所创造的高水平的文明,“没有理由认为 ,这一地区的文化是从其他地区传人的 ” 。后来,历史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 。经过印度考古局对包括两地在内的相关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约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年间存在于巴基斯坦大部、印度和阿富汗小部地区的一种文化。从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其后,马歇尔又对包括古代佛教中心鹿野苑(Sarnath)在内的其它的遗址进行了发掘 。

马歇尔于退休8年后完成《摩亨佐达罗与印度河文明》(3卷,1931年)的编辑工作。

1936年 ,被选为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TheBritishAcademy)院士。

著作

马歇尔的著作建立在长期实地发掘工作之上 ,向世界揭示了印度文明,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文明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真实年代 。其中《塔克西拉》(Taxila,1951)为其最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而《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译本在中国影响较大。

英文著作:

1904ArticlesintheAnnuulReport,ArchaeologicalSurveyofIndia,1902-03andsubse-quentvolumes.Delhi.

1911ArchaeologicalexplorationsinIndia,19op-10.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pp.127ff.London.

1916IndianArchacologualPolicy,1915.Calcutta.

1918AGuidetoSanchi.Calcutta:Superintendent,GovernmentPrinting.

1921ExcavationsatTaxila:TheStupesandMonasteriesatJaulian,MemoirsoftheArchaeologicalSurveyofIndia,No.7.Delhi.

1927TheBaghCavesintheGwaliorState.London:TheIndiaSociety.

1931Mohenjo-DaroandtheIndusCivilization,3vols.London:AProbsthain

1936AGuidtoSanchi,3rded.Delhi.

1936AGuidtoTaxilaDelhi.

1939AnarticleinJ.Cumming,RevelalingIndia’sPast,pp.13-33.London.

1939TheMonumentsofSanchi,3vol.

1940MonumcnLrofSanchi,2vols.Delhi.

1951Toxila,3vols.Cambridge.

1960TheBuddhistArtofGandhara:theStoryoftheEarlySchool,ItsBirth,GrowthandDeclin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60(4thed.)AGuidetoTaxila.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中文译著:

1.(英)马歇儿著、王冀青译:

《犍陀罗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

2.(英)约翰·马歇尔(J.Marshall)著、许建英译:

《犍陀罗佛教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3.(英)约翰·马歇尔著 、秦立彦译:

《塔克西拉》(3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4.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编、(英)约翰·马歇尔著、许建英译:

《新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148册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国书店 ,2010年4月

北京横山书院是干嘛的

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编辑本段]佛教术语

1.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当行为的法规 。如佛教有五戒 、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类。道教亦有五戒、十戒 、一百八十戒等类。《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 ,因即相牵入於地狱 。”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恨深负米,荣暨击钟,爰持戒律 ,思答慈容。”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戒律》:“ 汉灵帝 建宁 三年 , 安世高 首出《义决律》二卷,次有比丘诸禁律。 魏 世 天竺 三藏 昙摩迦罗 到 许州 ,至 洛 ,慨 魏 境僧无律范,遂於 嘉平 中,与 昙谛 译《四分羯磨》及《僧只戒心图》 ,此盖中国戒律之始也 。 ” 老舍 《牺牲》:“他必是一种什么宗教性的戒律,使他简单而又深密 。”

2.泛指其他成文或不成文的戒条。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尝制圣门戒律八条,自警警世。” 柯岩 《从一个孩子看中国》四:“清规戒律 ,密如罗网 。 ”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 ,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八戒 、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 、邪*、妄语、饮酒 。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 、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 、妄语、饮酒、说过罪 、自赞毁他 、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 、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编辑本段]禅指

戒,防非去恶;律,也就是发.清规戒律,指佛门笛子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佛门笛子的修行可以概括为"戒,定,慧 三学,其中戒为基本.<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教的戒律观

甲骨文的“戒 ”字中间是一把长戈 ,左右两侧是两只手 ,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 。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 。《说文》曰:“戒,警也。从? ,持戈,以戒不虞。”“戒 ”的本义是“防备” 、戒备 。由“戒备”引申为“警戒 ”。这个意义后作“诫”。由“警戒”引申为“告诉 ”、“预告” 。由“告诉”引申为“晓谕 ”、“命令”。由“警戒”又引申为“戒除 ” 、“禁戒 ”。由“戒除”引申为“斋戒” 。由“戒除 ”又引申指“佛教的戒律”。由“戒备”又引申为“准备 ”、“具备”。因“防备”含有“谨慎从事 ”意,所以又引申为“谨慎” 。现借指“戒指”。(据四川辞书出版社《汉字形义演释字典》) 康熙字典对“律 ”字的解释记载是:唐韵吕戌切集韵韵会正韵劣戌切 ,?音嵂。玉篇六律也 。广韵律吕也 。说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节气,故有六律,六均。尔雅.释器律谓之分 。注律管 ,所以分气。前汉.律历志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隂六为吕 ,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隂,取竹之解谷生 ,其窍厚均者 ,断两节闲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 。其雄鸣为六 ,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后汉.律历志殿中?用玉律十二 ,惟二至乃?,灵台用竹律六十?日如其历。史记.律书注古律用竹,又用玉 。汉末以铜为之。书.舜典同律度量衡。礼.王制考时月 ,定日同律 。 又尔雅.释诂法也。 又常也。注谓常法 。正韵律吕万法所出,故法令谓之律 。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释名律 ,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 。左传.桓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惧,而不敢易纪律。 又军法曰律。易.师卦师出以律 。 又?书曰律。前汉.?法志萧何攟摭秦法 ,取其宜於时者 ,作律九章。晋书.?法志秦汉旧律起自李悝 。悝著网捕二篇,杂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又爵命之等曰律 。礼.王制有功德于民者 ,加地进律。疏律卽上公九命,缫藉九寸,冕服九章 ,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又尔雅.释言述也 。礼.中庸上律天时 。 又尔雅.释言铨也。所以铨量轻重。 又理发曰律 。荀子.礼论篇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注律 ,理发也。 又诗律 。杜甫.遣闷诗晚节渐於诗律细。 又戒律。佛国记法显慨律藏残缺,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寻求戒律 。 又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 又斛律 ,耶律,?复姓 。姓谱斛律,代人 ,世为部落统军 ,号斛律部,因氏焉。耶律,辽之后。 又韵补与嵂通 。诗.小雅南山律律 。司马相如.大人赋径入雷室之砰磷郁律兮 ,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在佛教中,‘戒律’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规律。梁高僧传卷一记述昙柯迦罗译出僧只戒心图,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 。此为我国戒律之始。唐代 ,鉴真赴日,于东大寺设戒坛授戒,并建立唐招提寺弘传戒律 ,戒律遂流传于日本。

我国与日本之佛典,用‘戒律’一语之例颇多 。然在印度经律论中缺乏典据,亦不见其定义。如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大一.九六下):‘舍家财业 ,弃捐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 ,讽诵比丘具足戒律。’上引之中 ,‘戒律’原语,对照南传长部 Son!adan!d!a sutta,其相当字为 pa^timokkhasam!vara ,即梵语pra^timoks!asam!vara  。此梵语通常译为波罗提木叉律仪,或别解脱律仪。波罗提木叉译为戒律之例,亦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又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二五.三二上):‘此戒律藏者亦如是 ,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故曰律藏也 。’其中,‘戒律藏’之原语为Vinaya-pit!aka ,然而,普通 vinaya 仅译为律。 由上例,可见戒律之原语并不一定。通常 ,戒之原语为 s/i^la 或 si^la 。此外, s/iks!a^, sikkha^(译作学)亦译为戒,又有 s/iks!a^pada(译作学处)亦然 ,例如二百五十戒之戒字原语即为 s/iks!a^pada 。又 pra^timoks!a, pa^timokkha(音译波罗提木叉)译为戒本 、戒经等 ,upasam!pada^ 译为具足戒。故知‘戒’之原语,极为复杂。律之原语,除特殊情形外 ,泰半为 vinaya 。由此,戒与律之原语,可视为 s/i^la 与 vinaya;然而 s/i^la-vinaya 合成语在巴利三藏中并未发现 ,汉译之小乘律及大乘经论中均无此语,故戒律一语实难下定义。

概言之,戒 ,系以自发之心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义。盖佛教教团之确立,须赖教团秩序之建立 ,故有分别制成之规律条文,与违反时之罚则,凡此 ,皆称为律 。若由内心自发遵守一切律文 ,则称为戒。或亦有以戒律仅为一般之规范者,此一说法甚为普遍。要之,戒之范围窄 ,律则包含一切律仪,僧人之威仪亦含摄其中;即就广义而言,‘戒律’一语实有戒、律、律仪等义 。〔四分戒疏卷一上 、大乘义章卷一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章、第四章(印顺)〕

(请参阅《 佛学大词典 》)

附:戒律《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 ,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语尸罗,&Sacute;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dotblw;a ,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 ,法律之义 。汉灵帝建宁三年,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二卷。次有比丘诸禁律。魏世天竺三藏昙摩迦罗到许洛 。慨魏境僧无律范,遂于嘉平中与昙谛译四分羯磨及僧只戒心图 。此为中国戒律之始。见僧史略。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 ,名别有四:一曰毗尼 ,二曰木叉,三曰尸罗,四曰律 。(中略)言尸罗者 ,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 ,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 ,正翻彼也 。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 ,此翻为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 。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四分戒疏一上曰:‘或云尸罗 ,或云波罗提木叉Pr&amacron;tmok&sdotblw;a ,或云毗尼。(中略)初云尸罗,此翻为戒 。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惊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目也。(中略)三云毗尼,唐称为律 ,古译毗尼,皆称为灭 。今以何义,翻之为律?律者法也 ,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 ,故正翻之 。’(略抄)。是初净影于毗尼有四名,别举律之梵名,后南山但为三名 ,以律之梵名为毗尼也。’开宗记一本曰:‘言律藏者,梵云优婆罗忏,此译为律 。律则法也 ,非法无以肃威仪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律者梵云毗尼 ,华言称律。(中略)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 。从教为教,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中略)二言律者分也。谓须商度 ,据量有在,若律吕分气也 。(中略)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 ,在笔投断。’

戒律《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与律的并称 。戒,梵语尸罗(s/i^la),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 ,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或毗尼(vinaya),指生活上的规律。《大乘义章》卷一云(大正44.468a)∶ ‘言尸罗者 ,此名清凉,亦名为戒 。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 ,戒能防息 ,故名清凉 。(中略)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 ,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 。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 戒与律原有不同的意义 ,而‘戒律’并用,意谓维持佛教教团之道德性 、法律性的规范。亦即‘律’指为维持教团秩序而规定的种种规律条项及违犯规律之罚则,属于形式的、他律的 。‘戒’指内心自发性地持守规律 ,属于精神的、自律的。然而戒与律并非分离而行,而是平行地共同维持教团之秩序。 曹魏.嘉平年间(249~254),天竺三藏昙柯迦罗至中国 ,译出《僧只戒心图》,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 。唐代,鉴真赴日 ,于东大寺设戒坛授戒 ,又建唐招提寺弘传戒律,戒律遂传至日本。 戒律在印度佛教中,是所有佛教徒必备的条件 ,所以没有单以戒律成立宗派的意识。但在民俗习惯 、气候风土完全不同的中国社会,要完全按照律典上的戒条规定去实践,实在很困难 ,因而除了逐渐加强对律文异解及戒律内涵的探讨,以及产生完全以律藏之研究为主的律宗之外,其他如依据《法华经》而形成的天台宗、依据《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教外别传的禅宗 ,皆各有独特的戒律 。 日本在传入中国佛教中的律宗后,不久又发展出依据《法华经》而形成大乘圆顿戒,并舍弃一切禁令式的戒律特质 ,而创造独特的戒律。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戒律之精神〉(摘录) 佛陀以解脱正道 、劝导出家、依于纯真之动机为主。其有动机不纯真者,亦姑容认之 。斯即佛陀之教团即僧伽所以扩大之一因也 。虽然,佛陀所最感困难之点 ,实亦在此。盖由于动机真纯者 ,中途纵有过失,亦容易复其本来。若原出勉强者,而欲使之心向真道 ,则其事匪易 。适应于兹必要,佛陀乃设为规则,是为教团之外表的规定 ,即律(vinaya,毗那耶)是也。 据此,一方可使佛弟子辈 ,得同为释子沙门而统率之。同时于他方,则纠正其中所发生之违误,而使成湛然纯净之沙门 。且循于教团之扩大 ,益感此需要弥切,寖至不得不设置极其细密之规定。以此规定,编成系统 ,是即谓三藏之一 ,毗那耶(律)藏也。大约比丘为二四0条(中国概谓之二五0戒),比丘尼更于此外,增加数十条 。佛教团依此 ,乃得所凭藉。故虽以不纯之动机,或勉强出家之弟子,亦当循兹外表 ,渐使道行殊胜,其效果固非常之大也。 盖佛陀所重者,虽完全为基于自觉、精神方面之修养 ,但精神之修养,亦赖于外表之道行 。今欲划一此类事实与各色各样之弟子,固以依于外表之规定为最有效 ,爰据此理由而为施设。是故凡兹规定,即至佛灭后,亦如佛在时。为维持僧伽(教团)最属重要者 。其为一定秋毫不可犯之物 ,固无足异 ,尤其以戒行最高之迦叶(Kassapa),为教团之领导者,弥足以示戒律万能主义 ,特占胜利也 。 虽然,吾人兹宜注意者,即戒律之精神是矣。戒律之为物 ,原多适应于时 、处、位所制定者。且自佛陀入灭之际,对于阿难之遗训考之,当勿忘苟过于拘执律之条文 ,则反不合于佛陀之精神 。试再征诸当时之舆论,亦得证明之。如《中阿含》〈伤歌罗经〉∶ ‘何因何缘,昔沙门瞿昙施设少戒 ,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瞿昙施设多戒,然诸比丘少得道耶?’ 此佛陀晚年 ,多数人于集会时所述之批评也。盖当佛陀传道之初 ,出家者多由于真诚纯净之动机,故得解脱者其数较多 。反之,迨后多为依附僧伽之势力而出家者 ,故得道者其数较少,即根据于此等事实者是也。质言之,若就此放任之 ,则不易解脱之人必多,斯佛陀所以制定多戒,众人不能洞悉其故 ,缘有如上之疑议。 综之,即自此考之,亦足以明制定多戒 ,原非佛陀之本意,洵为出诸不得已 。是故假若佛陀会下,无不良分子 ,尽属上机 ,则就令其时其处,有所制定,然亦无似此之繁琐 ,固不待言。且若以此为时处不同所制定,则与今日所传之戒律,亦当大异其趣 ,讵非易于推知者耶。由此以谭,吾人以为厥后灰山住部(鸡胤部,Kukkutika)视戒律为方便说 ,主张不当过于拘执(假若《部执异论疏》之记载为碻实),殊可谓得佛陀之真意 。要之,戒律固属出家修道之大指针 ,然过于拘泥末节,亦断难得佛陀之真意,吾人固始终认为如此也。 〔参考资料〕《梁高僧传》卷一;《四分戒疏》卷一(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圣严《戒律学纲要》;《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律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8} 、{89});上田天瑞《戒律の思想と历史》;佐佐木教悟《戒律と僧伽》;佐佐木教悟撰.关世谦译《戒律学的佛教

本初佛的密教

北京横山书院是弘扬传统文化 ,也做公益慈善的机构。

北京横山书院以秉承传统 、契合当代的理念 ,坚持感恩惜福、分享包容、精进有序的文化宗旨,通过书院的共同参与 、共同成就,让诸多贤达缘聚一起 ,以公益慈善为契机,集其所得回馈十方 。

横山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延续了已有十余载历史的华林文教资助项目 ,并以书院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从成立伊始,书院就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教育发展视为首务。

它持秉承传统、契合当代的理念 ,坚持感恩惜福、分享包容 、精进有序的文化宗旨,通过书院的形式积沙成塔,共同参与、共同成就 ,让诸多贤达缘聚一起,力用一处,将公益慈善活动固定下来。

除此 ,书院还在京津著名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 ,资助人文、历史 、哲学等课题和优秀博士论文的出版,集其所得回馈十方 。

书院承唐宋之风,清新雅致 ,漫含书香,藏有《四库全书》、《龙藏》、《高丽藏》等诸藏经,种类丰富的国学书籍。这里有清茶梵音 ,有书稿画卷,有同道,更有尊师。

横山书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精心组织“多闻多思名家公益系列讲座”百讲,至今已成功举办人文学科公益讲座一百四十七讲,参与人数高达两万余人次 。

经年来 ,师者名单也不断加长 、愈显厚重:叶嘉莹先生、汤一介教授、叶小文先生 、莫言先生 、杜维明教授、陈鼓应教授、王尧教授 、楼宇烈教授、陈洪教授、余敦康研究员 、方立天教授、乐黛云教授、钱逊教授及横山书院发起人湛如教授。

这些学养深厚的先生们都曾莅临书院,悉心传授。对学员来说,诸位先生是“活的传统文化” ,借着人格与学问的双重引领 ,后辈学员们得以徜徉博大精深的国学海洋,进而在传统中找到归属与自我认同 。

2013年4月,横山书院与数十位有文化追求 、有社会责任的文化大家和社会精英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文化中国讲坛 ”基金。

“文化中国讲坛 ”基金未来五年内将重点资助《华林博士文库百本系列》的出版项目 ,同时还将资助百册《世界佛学名著一丛》和《文化中国“多闻多思”名家百讲》百册及《南亚文集》等。

横山书院将和文化中国讲坛汇聚更多力量,承载众多有识之士的愿心和愿力,以及清明开阔的国际视野 。秉承传统 ,契合当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文脉。

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北京横山书院正式入驻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佛名FROM:佛光大辞典

本初佛(梵A^di-Buddha)

。音译阿提佛陀 。意译又作本初觉者、第一觉者、胜初佛 。用语。印度后期密教(即金刚乘,Vajra-ya^na) ,以此佛为诸法的本源 、万物的创造者。并谓五在定佛(Dhya^ni-buddha)系由此佛所流出 。但是,在金刚乘诸派中,有人以本初佛为五在定佛之一。也有人以金刚萨埵 ,或普贤菩萨,或持金刚为本初佛。

根据梵文《大乘庄严宝王经》(Ka^ran!-d!a-vyu^ha)之别本记载,劫初出现称为本初佛、自生者(Svayambhu^)、本初主(A^di-na^tha)之佛 ,藉禅定而创造世界 。又从其精神产生观自在菩萨。由额生大自在天。从肩生梵天 。从心脏生那罗延天。自牙齿生辩才天女(Sarasvati^)。

另依梵本《自生往世书》(Svayambhu^-pura^n!a)记载 ,本初佛最初以火焰姿态出现于尼泊尔 。文殊师利菩萨为保存此火焰,而建自生支提(Svayambhu^-caitya)。西元第十世纪以后,为统合五在定佛的思想 ,印度那烂陀寺的学僧之间兴起此本初佛的概念。到后世,在尼泊尔,为艾斯瓦力卡(Ais/varika)派所采用 。在西藏 ,则被采用为藏传佛教的教义 。

本初佛以人的形态表现时,被称为持金刚(Vajradhara)。其形像,有单身及双身。单身者 ,金刚结跏,以宝玉与严身具装饰身体,右手握金刚 ,左手握犍稚(gan!t!a^),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吽字印 。双身者 ,则以同样的姿势抱铄乞底(s/akti)。铄乞底右手执小刀 ,左手持髑髅器(kapa^la)。

◎附︰赖富本宏〈喇嘛教美术的特色〉(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5})

在五佛里,由居于中心地位的所谓的大日如来总括全体 。在行部或瑜伽部密教里,通常以大日如来为中心 ,但在无上瑜伽密教里,则属金刚部族,司五烦恼中之嗔恚(dves!a)的阿■系统之诸尊继之而起 ,密教于此有很大的改变。

然而,这种倾向更进展到不以五佛之间的位置转换为满足,甚而在五佛之上 ,置一总括五佛的绝对的佛。此一绝对的佛,不依存于其他;于本初之时,即已存在 ,故称为本初佛 。能获得本初佛之地位的,并不是原来的佛,在《初会金刚顶经》里 ,说圣俗一致 ,以如下三尊为现象世界的代表(此三尊与现象世界具有同样的意义)。此三尊即是第六佛,亦即升上本初佛的地位。(1)金刚萨埵,(2)持金刚 ,(3)法身普贤(普贤王如来) 。

如上三尊,到了后代遂成为本初佛。但各派有各自的本初佛。例如,噶举派以持金刚 ,宁玛派则以法身普贤为最高的佛 。

兹略述各尊如下︰

(1)金刚萨埵(Vajrasattva)

金刚萨埵,此名称具有‘金刚的萨埵’,亦即‘密教之菩萨’的重要意义 。这个名称可能并非出自大乘经典 ,而是出自密教经典(《大日经》?)。其早期有金刚手菩萨(Vajra-pa^n!i),甚至于可追溯到古印度神话的因陀罗(Indra)神。另外,与金刚萨埵有关的是执金刚 、释提桓因 、忿怒金刚手等等 。

在原始经典中 ,金刚手已出现,即释尊之侍卫,在犍陀罗美术里 ,曾清楚的表示出此种特色。即以其与佛接近的特色 ,在大乘经典中遂取得了佛说法之对告众的地位。又在密教经典中,此尊是密教的菩萨,众生的代表者 ,特别是在密教的相承中,此尊连结圣俗,是大日(圣的象征)的桥梁 。根据这点 ,日本的密教把金刚萨埵视为大日如来的因位,是真言宗付法八祖中,继第一祖大日如来之后的第二祖。金刚萨埵在佛教中 ,取得确定的地位,是在《初会金刚顶经》;在该经中,他是十六位大菩萨的上首 ,是大日如来的对告众,其重要性不亚于大日如来。

从美术的角度来看拉达克的金刚萨埵,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 。

第一 ,是十六大菩萨之一的金刚萨埵。常见于阿尔齐衮巴为主的林亲桑坡系的曼荼罗中。

在图像上 ,拉达克的金刚萨埵图像与印度和日本一样,同是右手持金刚杵于胸前,左手握金刚铃于左膝上 。身色常作白色。这种类型的金刚萨埵 ,不用说,当然还不是本初佛。

第二,是可以称为本初佛的金刚萨埵 。此尊的图像与前者大抵无异 ,但大多是抱着金刚萨埵女(Vajrasattvi^)的双身像 。出现于一般称为‘西藏死者之书’的《中阴救度法》(Bar-do thos-dol)一书中的第六佛,即是一例。

作为本初佛的金刚萨埵,也被当作单独一尊来描绘 ,但在此时,其身色是金色身。

(2)持金刚(Vajradhara)

持金刚,与金刚萨埵一样是衍生自因陀罗神 ,因此与金刚手不无关系 。在《初会金刚顶经》中将金刚萨埵(Vajrasattva)、持金刚(Vajradhara)、金刚手(Vajrapa^n!i)置于同格,即是证据。

在图像上,持金刚之持物与金刚萨埵完全一样 ,但其两手于胸前交叉结金刚吽迦罗(Vajrahu^m!ka^ra)印 ,是其差异处。又若再举出其特色,其身色与金刚族的阿■佛,同是青色 。类似金刚吽迦罗的印相 ,可见于日本东寺讲堂五大明王中的军荼利明王,但据笔者的推测,其起源大概是出自印度爱罗拉石窟的金刚手的侍者。

虽然在西藏 ,此两者多少有点混乱,但还是能将两者加以区别。由于持金刚是噶举派的本初佛,因此在八十四成就者传等的成就者系统的前面或中央 ,必定有青色的持金刚 。换句话说,这是相承系谱的中心,与日本的金刚萨埵扮演同样的角色。

(3)法身普贤(Samantabhadra)

普贤菩萨是《华严经》里 ,专司行愿的菩萨。但也见于《大日经》和八大菩萨之中,以其为菩提心(bodhicitta)的典型象征 。因此,在《金刚顶经》中 ,将其视为金刚萨埵和持金刚的异名同体。但是 ,表现于图像的法身普贤(本初佛),是否与《初会金刚顶经》的普贤有直接关系,今还不能确定。亦即本初佛的普贤 ,不同于金刚萨埵等的菩萨形,而是近似佛形 。所谓‘近似’,即是在此尊身上 ,不着大衣,完全裸形 。头顶可见肉髻,但此肉髻是否确是三十二相之一 ,并无确证。

此尊身色无例外的,都作青色。有单独尊和膝上抱着明妃的双人形两种形态 。由于是宁玛派的本初佛,故可见于宁玛派的寺院。

此尊的起源未明 ,若探讨与其类似者,不禁想起耆那教之尊像。众所皆知,耆那教大致可分为裸形的空衣派(Digambara)和穿白衣的白衣派(S/veta^mbara) ,但其尊像均是裸形 。耆那教的尊像以比哈 、欧利沙为中心 ,存在于印度各地,但在印度因无法见到法身普贤的实例,资料不足 ,故无法确知是否受耆那教之影响。

又,在近代密教研究初兴之时,有人主张以时轮尊为本初佛的代名词 ,但根据最近的研究,此说已被否定。

[参考资料] M. Monier Williams《Buddhism》;H. Kern《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Be-noytosh Bhattacharyya《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Esoterism》;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H. V. Glasenapp《Der Buddhismus》 。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关于“阿弥陀佛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喧丹小姐姐]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cshi/202508-21942.html

(3)

文章推荐

  • 断念歌词断念歌词简单介绍

    网上有关“断念歌词断念歌词简单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断念歌词断念歌词简单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歌词如下:我身上这一百零三剑,十七个窟窿,满身疤痕,没有一处不是你赐我的。十六年的囚禁,再加上这两条命,欠你的,我早就还清

    2025年07月25日
    29
  • 卡斯柏为什么退出追光吧?

    网上有关“卡斯柏为什么退出追光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卡斯柏为什么退出追光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没有退出,只是禁赛。2021年2月1日,《追光吧!哥哥》加料版播出,在这一期中,卡斯柏依旧没有出境的画面,这也引起了不少观众们

    2025年07月29日
    28
  •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

    网上有关“?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很多事物会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出处于哪里都有点模糊了。也一样,有按姓氏分的、有按拳架分的、有按门派分的,但不少人

    2025年07月31日
    24
  • 推荐一款“跑胡子手机打牌神器”(原来确实是有挂)

    您好:跑胡子手机打牌神器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添加图中微信】安装软件.1.跑胡

    2025年08月08日
    29
  • 教程分享“牛大圣怎么开挂”其实确实有挂

    您好:牛大圣怎么开挂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添加图中微信】安装软件.1.牛大圣怎

    2025年08月16日
    21
  • 地骨皮如何泡水喝

    网上有关“地骨皮如何泡水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骨皮如何泡水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摘要:地骨皮又叫做枸杞皮,是枸杞植物根部的皮。中药地骨皮可以用来泡水饮用,用地骨皮泡水喝的作用有很多,它可以帮助我们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等病症,

    2025年08月17日
    21
  • 教程开挂辅助“老友十三水外卦”附开挂脚本详细步骤

    亲,老友十三水外卦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本司针对手游进行匹配,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1、软件是一

    2025年08月20日
    27
  • 李清云256岁是真是假 李清云是怎么死的?

    网上有关“李清云256岁是真是假李清云是怎么死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清云256岁是真是假李清云是怎么死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揭秘李清云256岁是真是假李清云被称作是全球最长寿的人,他的寿命竟然达到了256岁。李清云

    2025年08月21日
    24
  • 教程分享“微乐小程序麻将怎么能赢”(原来确实是有挂)

    亲,微乐小程序麻将怎么能赢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本司针对手游进行匹配,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1、

    2025年08月22日
    15
  • 普字的部首是什么

    网上有关“普字的部首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普字的部首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部首:日详细释义全,广,遍:~遍。~通。~查。~照。~天同庆。相关组词普查普选普及普遍普通普教普快吉普普照科普普法普

    2025年08月25日
    11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喧丹小姐姐
    喧丹小姐姐 2025年08月29日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喧丹小姐姐”!

  • 喧丹小姐姐
    喧丹小姐姐 2025年08月29日

    希望本篇文章《阿弥陀佛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 喧丹小姐姐
    喧丹小姐姐 2025年08月29日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喧丹小姐姐
    喧丹小姐姐 2025年08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阿弥陀佛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阿弥陀佛(梵A...

    联系我们

    邮件:易佳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