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晚清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晚清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
督抚权力的扩张 ,使中央与地方关系失去平衡,督抚在中央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加大 。光绪七年(1881)二月,给事中张观准上奏说:“近年以来 ,疆臣建议,每每立见施行 ”,而中央通过文件交给督抚酌议时 ,督抚则“以窒碍难行,空言搪塞”一些中央官员甚至认为“今日之督抚,即前代之藩镇,责任固不可不专 ,事权亦不可过重”,担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 ,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通过整顿来收回督抚的权力。但是,这种夺取权力的斗争不但没有削弱督抚的势力 ,反而更加巩固了督抚在战时获得的权力,使督抚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阀 ”。
1.地方财政被督抚控制,户部调度不灵 ,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收入不上缴国库,致使中央财政拮据 。督抚把持地方经济,十九世纪中后期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一个明证。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现代军用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湖北枪炮厂等。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还创办了40个现代民用工矿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此外,洋务派还修筑了津沽铁路 、关东铁路、铁路等共计477公里 ,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电线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企业是由国家出钱办理的,但是收益多数落入个人手中。
2.中央政令不畅 ,中央决策无法执行 。戊戌维新之时,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要求各地变法维新 ,但是得不到督抚们的响应。刘坤一说:“时事之变换,议论之新奇,恍兮惚兮 ,是耶非耶,年老懵懂,不知其然 ,不暇究其所以然。朝廷行政用人,更非封疆外吏所敢越俎,而其责成各督抚者,可办办之 ,否则静候参处。”这说明督抚对于中央的决策根本无心执行,中央政令无法完成 。
3.督抚左右中央事务。如在光绪九年(1883),越南同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 ,确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中法局势十分紧张。此时,张之洞说:“情势已彰 ,徒遣密使侦探无益,徒在法京辩论亦无益,惟有遣使带兵 ,赴越保护,助越之势,沮法之气 ,上可令退出越京,次可以代定条约,相机操纵,进退绰然……此古人所谓守四境不如守四夷之说也 。”而当时的情景是越南作为中国的朝贡国 ,中国并不干涉越南的内政和外交,越南有自己的军队,而“法之图越已数十年 ,中朝向置不问。至上半年,形象大著,始与力争 ,其何能及!”况且“越王老悖无后,无可久存之理。河内以南断非我力所能图存 。 ”当时,越南大部已经被法国占领 ,中国仅控制越北地区,中国根本无力同法国争夺越南,而张之洞极力要求同法国进行战争。此后 ,中法战争爆发不久,他被任命为两广总督,直接参与战争的筹划和部署,可见他的建议对中央决策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4.“内轻外重”局面的正式形成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清廷被迫宣战 。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下达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不但不奉诏行事,反而致电盛宣怀:“二五矫诏 ,粤断不奉。”盛宣怀时任铁路督办,他致电李鸿章、张之洞 、刘坤一说道:“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 ,东南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 。”在盛宣怀的主持下,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加上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的代表 ,共同组成了代表团在上海同以美国总领事古纳为首的各国领事进行会商。双方在五月三十日签定《东南保护约款》九款和《保护上海内外城厢章程》十款,其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宪张允认切实保护。”对于这个章程 ,直隶总督李鸿章、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暌 、陕西巡抚端方、山东巡抚袁世凯纷纷表示赞同。这些督抚私自和外国协商保护外国在华利益的行为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 。公然同中央的诏书相抵抗,表明地方督抚的离心力已经完全形成了,晚清“内轻外重 ”的政治格局完全形成。
辛亥革命得以迅速全国响应与督抚专权有无关系?
答案:总之,由于督抚手握重权 ,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阀”,可谓是“国中之国”,使中央调度不灵。所以 ,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传来之时,各地督抚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 ,使得清王朝迅速瓦解 。
八旗和绿营在战场的无能导致督抚专权?
答案:这只是众多原因上的一点。
晚清出现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的原因
背景:面对内外交困,人民呼吁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高涨,为了维持统治 ,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推行新政,稳固封建统治。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等野蛮的排外暴乱事件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酿成弥天大祸 。加上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南方革命党人革命宣传 ,使得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
扩展资料:
清政府1906年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时并没有确定“预备”年限。立宪派认为,清政府是在搞拖延战术 ,没有立宪的诚意 。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确立了预备立宪的9年期限 ,这与立宪派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有很大差距。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推出一个垄断权力的“皇族内阁”,这说明所谓立宪只是一个招牌 ,其实清政府不想放弃任何权力。
清末新政是被动改革,但也不能过分否定清末新政,不能把清末新政说成是假改革。清末新政对历史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参考资料:
1840-1911年清王朝统治的最后70余年间 ,中国社会发生了传统时代从未有过的巨变。在社会经济与社会教育方面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阶级阶层的分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五口通商以后,由于外国商品及资本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更由于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的努力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部分变化 。传统农业 、手工业及商业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一些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的机器大工业及近代商业、金融业等开始出现,而传统的农业、手工业 、金融业等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形态呈现出多彩而复杂的景象。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社会固有的阶级结构发生分化,产生了新的阶级与阶层。
1、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1)农村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 。自然经济结构 ,主要是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下、人们的生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一种落后的经济状态。由于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手工棉纺织业,因此,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是指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不断衰落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同时也表现为农村经济商品化的不断进步。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外国廉价商品与资本冲击下开始的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土纱 、土布被洋(机)纱、洋(机)布的代替,一般表现为植棉与纺纱的分离、纺纱与织布的分离 、纺织与农业的分离几个层次 ,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意味着这种自然经济体系的一定程度的分解。
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推动力最初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及掠夺农产品,从而打击了落后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 ,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 。中国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也给予自然经济以一定的打击。另外,随着航运、公路及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城乡经济之间的联系较前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要逐渐被淘汰。正是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有了发展的空间 。但这一解体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棉与纺、纺与织的分离首先发生在非产棉区,而耕与织的分离更为漫长。所谓洋布代替土布,主要是代替市场上的土布 ,而农民手织自给布的产量不断增加,直到1920年以后才有所减少 。近代中国乡村日益贫困,自然经济体系在一度遭破坏后 ,一定时期又有所加强。可以说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直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个长时期里也没有完成。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加速分解,由于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应的社会分工造成的,而是主要由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入侵及出口贸易的需要所促成 ,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 、强制性的分解 。这种分解,虽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未能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未能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并且由于这种分解所形成的商品市场是一种半殖民地型的市场,商品量和价格水平都受国际市场支配,因而 ,自然经济分解的结果,并没有导致农民生产之经济效益的明显增进,反而增加了农村生产的不稳定性及对商业资本的依附。因此 ,农村小生产者在封建剥削之外,又加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符合时代潮流,但在近代中国并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
(2)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 ,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战后,其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及商品粮的增多。首先,在出口需求的刺激下 ,农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其次,粮食商品化也有发展。其原因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酿酒等行业的发展有关。
总之,晚清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出现了部分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发生解体,农业商品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变化有一定的限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土地占有制度方面仍然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工具 、生产方法没有什么大的进步 ,粮食产量也没有多少提高 。总的来看,农业经济的变化非常微小,农业近代化还未真正起步。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主要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和工业 ,它们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也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18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才被冠名为“近代 ”。
(1)中国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及民族资产阶级首先产生于商业领域,而不是工业领域 。
1917年10月,南京路上第一个中国人筹设的先施公司开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早表现为商业资产阶级 ,所谓的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的说法也就值得商榷。”这种说法是一家之言,能否成立还要斟酌 。至少我觉得是不成立的。这些所谓的商业资产阶级,产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数多少?规模大小?而无产阶级呢?可以对比一下!
(2)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基本上不是由传统的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演化而来,而主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刺激、示范下发展起来的,基本上属于迟发的外来移植性工业化类型。
其一 ,官办洋务企业的发展 。
其二,民族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3)近代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
银行是经营借贷资本的企业。钱庄与票号的变化 。
3 、在华外资扩张与垄断地位的形成
晚清外国资本在华的扩张,一般以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前 ,外国在华投资受到清政府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甲午战后,外国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在中国的投资大规模增加,并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年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经济命脉,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向前顺利发展的根本障碍之一。反对外国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构成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
4、现代阶级阶层的产生
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结构一定程度的解体,以及新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 ,由此而导致晚清阶级结构发生变动。原有各阶级阶层出现分化与解体,产生了新的阶级与阶层。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体系中,最基本的阶级集团表现为两大类属:一是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二是与近代社会新兴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其它的阶层一般都从属于这四大阶级集团。
二、晚清的经济变革与政府所面临的难题
晚清的经济变革,是近代中国带有历史性转折特征的大事。既属于变革,相应地也就必然出现极难解决的问题 。西方的入侵中断了中国正常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序。西方力图将中国纳入到他们所希望的体系中去,而晚清政府在经济改革问题上确实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阵痛 。
1 、经济变革中以五行业为导向的近代化趋势
晚清的经济变革 ,以工业、金融信用业、交通运输业 、商业、农业为导向,十分明显地表现出近代化趋势。
工业的近代化,以民用企业为例 ,从制造业看,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共设立808家;从采掘业看,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共设立145家。这953家工矿企业 ,经营形式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 、商办和中外合办五类 。这些新式企业分布在纺织、粮食加工、机器 、化工、水电、造纸 、印刷、制材、制药 、制革、玻璃、水泥,以及煤炭 、金属采掘等各行业中。
金融信用业(银行、保险公司)的近代化。银行的经营形式,出现了官办、官商合办、商办 、中外合办四类 ,商办的占多数。保险公司的经营形式,出现了官督商办、商办两类,也以商办的居多 。
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从铁路看,自清政府开办铁路到1911年,中国出资及借外资建筑的铁路总计5858.4公里,占晚清时期中国铁路总长度的60.9%。晚清铁路公司19家 ,经营形式有官办、官督商办 、商办三类。商办铁路公司占的比重最大 。航运业经营形式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 、商办、中外合办五类,商办的占了绝大部分。
商业的近代化,从商业企业看 ,迟至20世纪初才出现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公司,先施总公司(1900年)和永安百货公司(1907年)。1909年,全国向农工商部注册的商业公司有15家 。从新式商人组织看 ,到1912年全国出现的商会(包括商务总会商务分会和商务公所),共有二千个左右。
农业的近代化,有农牧垦殖公司的创办 ,已引进农业机械,同时农场为了增产,发展农田灌溉面积 ,还购进凿井机器。试验新法凿井,开发井灌工程 。改良农业的措施,1904年和1906年,山东省的农工商务局曾先后两次从美国购进棉花良种 ,分发棉区试种。
工业、金融信用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农业的近代化,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五行业的近代化,又各以不同程度 ,增强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反映了晚清的经济近代化程度,虽然相对于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仍是相当落后的 。但毕竟在缓慢之中还是向前发展着。
2、政府参与经济活动面临的难题
政府城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一些特定的经济领域和经济行为,必须由政府参与才能正常运转。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主要是规划制定经济活动秩序 ,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调解 、裁处经济矛盾和纠纷,直接或间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计划和规划经济发展与增长,充当某些特殊经济活动的主体等。但是,当政府履行它的主要经济职能时,总要在现实中碰到一些难题 。晚清政府直接主持“数千年来未有”的经济变革活动 ,自然就有出现的难题在困扰着它。
难题一:财政收支不平衡。
先来看国际收支 。长期入超,造成了国家储备资产减少和外流,反映的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是国内总收支的一部分 ,国际收支有赤字必然要靠国内收支来抵补。而长期国际收支不平衡,必然给国内各项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压力 。
再来看政府收支。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主要为田赋、关税、盐税三大项。清政府的财政支出,众所周知,是出大于入的 ,如仅是中外战争的大量赔款就已经确定了这种格局 。因此弥补缺口的措施,便有了举借外债,发行公债。确切些说 ,政府负内外债基本上都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这样,甲午战前,主要靠加重税收,约占岁入26%的厘金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甲午战后 ,就主要靠寅吃卯粮了。很明显,晚清的政府收支是不平衡的。也正是因为政府的收支没有保持大体平衡,于是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 ,寅吃卯粮,最终也就导致经济不能稳定持久发展。
难题二: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最突出的经济现象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导致晚清物价上涨的因素有:(一)税收的影响。税收是现实经济中的重要现象 ,征税增加,税额负担使销售者必然以提高售价来补偿,因此最终是要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二)“通货膨胀税收 ”。政府滥发纸币、铸制钱的经济措施 ,实质等于向社会变相征税,因而也可以叫“通货膨胀税收”。(三)天灾人祸 。自然灾害和战争引起的物价上涨是非常明显的。(四)私铸。未经官府许可而铸造货币就属于私铸 。当时铸造的主要是铜制钱,被叫做“私钱”。由于物价不断上涨 ,货币不断贬值,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的必然是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和破坏。晚清的币值不稳定,应该说,既有中央政府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客观方面的原因 。
难题三:调节经济的措施有一部分不能见效。
在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出现后。政府对某些经济过程的调节,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就政府参与调节过程来说 ,在微观经济活动或者宏观经济活动中,必然都有着政府在出面调节的一些领域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晚清经济内部的嫁接,竞争行为也相应地出现了。政府直接调节经济 ,重点扶持官督商办企业,发布具有垄断性的经济法规,结果怎样呢?政府垫借款的数额越积越多 ,减免税厘又使政府财政收入失掉了不少,实际上的这一出多入少,说明政府主观上是要把官督商办经营形式在新式企业领域里推广下去 ,可它的财力却已经不能承受了。这是清政府调节经济难以见效的一个方面 。
难题四:经济政策常因中央与地方不协调而走样。
国家干部干预经济的宏观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四种。晚清时期,中央与地方又主要是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不协调 。官督商办企业内部,“官督”就走样成了“官权 ”把持一切 ,“商办则走样成了商民仅仅是群出资者”,“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不过空话而已。
上述四大难题 ,成为限制晚清经济近代化的重要因素。晚清的经济近代化之所以发展缓慢,应该说是与四大难题有直接关系的 。
3、社会意识方面存在着的难题
晚清经济朝“西化 ”起步来的突然,长期生活在“与外界完全隔绝”国度中的人们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魏源等人一样,思想转变的那么快。由于机器生产抢了手工生产的活路。1881年广东南海出现缫丝工人纠合数千人拆毁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的事件,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是 ,旧意识的存在,毕竟给经济近代化制造了一定的障碍。继昌隆厂就是迫于压力,迁到澳门去寻求发展了。
交通运输系统是近代经济机体的动脉 ,特别是铁路的修建,成为晚清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甲午战争前,主张中国自己修筑铁路的言论,总要遭到强烈的反对 。1880年铭传的《请开铁路以图自强疏》—出现 ,立刻受到朝中部分官员围攻。这样,刘铭传的提议也就被否决。几年后,因又出现关于修筑津通路意见 ,又对修铁路再次聚成一股声浪,认为“病国殃民,百姓受累” ,要求“特降渝旨,将中国开行铁路一节,永远禁止 ” 。客观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修建铁路不可能被“永远禁止” ,但当时开津通路计划确实是被迫改变了,只筑了从唐山到山海关的一段铁路。从侧面反映出旧意识对经济近代化的制约。而中国真正放开手脚兴办铁路,不得不推后进程 ,成了20世纪初的事 。
思想观念上接受不了“师夷长技”办洋务的士大夫,大有人在。
晚清的商办 、官商合办新式企业,有很多是股份制的。当时股民的投资行为还跟得上形势,但投资风险意识却极弱 。只赚不亏的旧意识必然抑制了投资风险意识的萌生。结果 ,晚清的企业投资不得不推行官利制度,也就是不论盈亏、固定股息的一种制度。
社会意识给出的难题,是多方面的 ,这里不想面面俱到地谈 。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断认识,思想更新,这又会对经济近代化产生促进作用。20世纪初 ,自办铁路运动的兴起,公司制企业的大量建立,都说明经济领域当中的旧意识难题 ,已在清末自然得到了部分解决。
4、不摆脱半殖民地状况,关键性难题无法解决,经济也不会彻底变革
半殖民地形态是套在近代中国身上的枷锁 ,晚清经济变革遇到的关键性难题,都是由它造成的。比如,从国际收支不平衡这个难题看,半殖民地是鸦片走私得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也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凭借不平等条约 、靠低关税大量倾销商品的最基本条件,因此,一天不消除这个最基本条件 ,国际收支平衡就决不会实现 。
就政府收支不平衡来说,撇去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因素不谈,大量的战争赔款明显直接与半殖民地有关。被入侵国使用暴力索赔的这批数额巨大的资金 ,如果不是战争,而是中国自已用在国内的近代化经济建设上,必定使晚清的经济有很大程度的增长。《马关条约》的赔款增强了日本的国力 ,就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政府收支能够达到平衡的唯一前提,就是必须摆脱半殖地状况。
受半殖地化的控制 ,晚清的经济变革是不彻底的。这主要表现在,工业的近代化局限在轻工业,矿冶又局限在采掘,没有出现近代化的冶炼业;近代化的金融业没有与近代化的工业同步出现;工业近代化与商业近代化 ,工业近代化与农业近代化,二者之间都没有出现一种促成的关系 。实际上,即使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后 ,在资本主义性质的民国国度里,半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变革效果显著 ,但仍然不能说经济就彻底变革了。原因就是,半殖民地仍旧在阻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晚清社会决不可能出现经济的发展 。所以 ,晚清社会决不可能出现经济彻底变革。
关于“晚清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蝴蝶蓝]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cshi/202508-219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蝴蝶蓝”!
希望本篇文章《晚清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晚清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清督抚专权对清廷的影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