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婺剧小知识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婺剧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婺剧戏曲知识
婺剧 ,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 、临海、建德、衢州 、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 、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 、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
因金华古称婺州 ,1949年改今称 。 [编辑本段]婺剧历史 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 、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
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属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 ,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
高腔有侯阳 、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 、义乌一带 ,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
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 ,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 ,故名 。
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
以上三种 ,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 。 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 ,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 ,声调高亢激越。
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 ” 。
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 ,如《槐荫记》、《合珠记》 、《白兔记》等。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 。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 ,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 ,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
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 、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 ,故称“草昆 ” 。
现其剧目已较少演出,部分曲调则为乱弹声腔所吸收,如乱弹曲调中含有[昆头][小桃红][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断。 乱弹 ,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
以二凡、三五七 、芦花为主要唱调。其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 、桐庐一带演出 。
二凡具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 ,有人认为源出于西秦腔,也有人认为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调。三五七具有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属早期吹腔。
有人认为其形成与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诸腔有关 。芦花则源于吹腔一类 ,系徽戏遗响。
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乱弹在婺剧中,指唱“三五七”“芦花调 ”“二凡”“拔子”四个声腔。“三五七 ”“芦花调”由安徽“石碑腔”演变而来,用笛主奏 ,曲调华丽 、流畅、舒展,唱调字少腔多,后发展为字多腔少的“叠板 ” 。
“二凡”是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在婺剧中又发展为“尺字”“小工 ”“正工”“凡字”四种不同属性的曲调 ,又各有“倒板 ”“原板”“流水”“紧皮”“垛板 ”等不同板式,分别具有激昴、高亢 、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拔子”也有“倒板”“回龙 ”“原板”等板式。
按定调性质,一般“二凡”与“三五七 ”相联 ,“芦花”与“拔子”相联 。剧目较多,如《芦花絮》《桂芝写状》《雪里梅》《珍珠衫》等。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 ,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 ,金华、衢州两府本地徽班达三十余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个 。
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 、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 ,表演粗犷、泼赖 、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
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今皮黄剧中较少见。 滩簧,相传源出苏州滩簧 。
乾隆、嘉庆年间(1936-1820) ,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 、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 ,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
有“浦江滩簧 ”、“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之分 。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
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僧尼会》《断桥》在剧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 。
有来自明清俗曲 ,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 、歌舞演变而成 ,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以上六种声腔,在婺剧中不是一戏混用 ,而是各个声腔都有一批专长剧目 。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
高 、昆、乱兼唱的戏班 ,俗称“三合班 ”。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 ,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 。
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 [编辑本段]婺剧概述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 、《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 、形象、强烈 ,讲究武戏 *** ,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 ,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 、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 ,自具一格 。
且特。
2. 婺剧让我们懂得什么道理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 、建德、衢州、淳安等地 。是高腔 、昆腔、乱弹、徽戏、滩簧 、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
因金华古称婺州 ,元至正二十年(1360)改称金华。2008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婺剧是高腔、昆腔、乱弹 、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俗称“金华戏”。建国后 ,因金华古称婺州,改称婺剧。
婺剧的唱腔由于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重做轻唱 ,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 ,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 ”,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 。 有的曲牌如武将出场的,旦脚走场的等 ,都只在乐曲中表演一番而干脆不唱了。
有人认为婺剧的昆曲与弋阳武班有一定关系,它的表演 、锣鼓经都与苏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滚喉”(着重喉总发声,很少用鼻腔共鸣) ,其曲牌旋律亦与苏昆略异,装饰较少。 婺剧的唱腔主要由二凡、三五七两类 。
二凡用小唢呐或笛子(曲笛)以及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配以“牛腿琴”(又称“金刚腿 ” ,形似柳叶琴)。唱时以枣木(两段六、七市寸长的木棍)与檀木梆击节,过门往往加快一倍。
二凡有正板 、流水、紧皮(散板)等板式。正板按宫调分为尺字二凡(1=C)、正宫二凡(1=G)两种,尺字二凡又按第一分句的落音不同 ,分为六字 、尺字、伍字、仕字四种样式 。
一般地说,尺字二凡激越豪放,正宫二凡雄壮悲怆。三五七以笛子(曲笛)和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有快、中 、慢和高调、正宫之分。
它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唱腔,曲调流丽、清柔 、婉转 。乱弹戏抒情性强,欢快处唱三五七 ,激动愤慨时唱二凡,一戏两腔配合使用。
3. 有关于戏曲的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
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 ,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 ,如北方的昆弋、湘昆 、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 ,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 ”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 、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 ,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 ,如川剧高腔 、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 ,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 、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 ,也称“皮黄 ”,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 、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 ,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 ”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 、气势宏美 ,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4. 戏剧小知识
简介 戏剧(drama) [drama;play] 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歌剧 、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希腊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 ,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话剧 、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具体含义 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 ,中国称之为话剧 。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 、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 、朝鲜的唱剧等。
戏剧本质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 ,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 。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 ,情境、实验室说等。
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 。
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 ,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 。19世纪末 ,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 ,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
美国戏剧理论家J。H 。
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 ”。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 ,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
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 ”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
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 ,认为小说是“渐变 ”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 crisis ,又译危机 )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 ,这就是戏剧本质的所在。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 。
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 ”与“冲突”联系在一起 ,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 。
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
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 。 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戏剧起源 一、歌舞说 ,此说又可析为两种: (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 。
”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 ,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
《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 ,百兽率舞 。”
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 ,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 到后来才有了鼓 ,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
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
”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 、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 ,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 ,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 ”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
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 ,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 ,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 。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 ,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 、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 ,《书经。
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
5. 戏曲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 ”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 ,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 、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 ,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 、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 ,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 ,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 、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 ”,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 ,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 ,如山西梆子 、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 ”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 、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6. 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常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 ,如《拔头》 、《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 ,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 ”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 、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 ,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 ”,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 ,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 ,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 ,舞指其表演 。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 、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 ,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 ,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 ,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 、做、打” 。
7. 问几个很简单的常识
湖南:湘剧、祁剧 、花鼓戏、辰河戏等。
广东:粤剧、潮剧等。安徽: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梅戏了,另有庐剧,旧称“倒七戏”,合肥周边也有人称“小倒戏 ” ,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
凤阳花鼓戏。徽剧本来也是安徽的重要地方戏之一,但徽班进京后已经升格为京戏。
浙江:除了最有名的越剧,还有还有绍剧、杭剧 、婺剧等 。湖北: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 ,当然京剧也属于湖北人民喜欢的剧种之一,但不算湖北地方戏。
其它省有代表的分别有山东的吕剧,甘肃的陇剧 ,陕西的秦腔等等,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共鸣的文化市场。
天津市鑫泰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1. 一些关于越剧的知识
越剧诞生于1906年 ,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 。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 ,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 ,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 ,称〔正宫调〕。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 。
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 ,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
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 。这时期 ,除男班 、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 ,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 ”,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 、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 、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 、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
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 、胡知非、陶贤、刘涛等。1942年10月 ,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
编导有于吟 、韩义、蓝流、白涛 、肖章、吕仲、南薇 、徐进等 。1944年9月起 ,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
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 ,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
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 。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 ,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 ,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 、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
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 ”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 ,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
“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 ,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
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 、**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 、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
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 ,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 ,色彩 、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 、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 。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 ,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 ”、“东山” 、“玉兰”、“云华 ”、“少壮”,都受到中国 ***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拥有大量观众。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
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
1955年3月24日 ,上海越剧院成立。党和 *** 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 。
建国初 ,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 、《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 、《十一郎》等剧。
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 ,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 、《红楼梦》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
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 、《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 。
到60年代初 ,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
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 。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
上海市虹口 、南市、静安等区 ,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计划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 。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
浙江的越剧团 ,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 、《汉宫怨》、《胭脂》、《春江月》 、《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 。
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五女拜寿》 、《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 、《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 。
2. 有关越剧的一些知识
越剧 ,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 ,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 ”题材为主 ,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 、浙江、江苏、福建、江西 、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 ,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 、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 、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 、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 、金采风派、张桂凤派。
扩展资料
越剧服饰的发展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 。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 ,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20世纪20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度影响 ,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由主要演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 、宫女等群众演员,穿“堂中行头”。
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 ,服装风格讲究轻柔、淡雅、清丽,后来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 ,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 、或中裙、佩、腰带 、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 。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 、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 ,形体分明。
搜狗百科—越剧
3. 一些关于越剧的知识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 。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 ,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 、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 *** 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 ,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 ,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 ”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 。
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 ,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4. 戏曲有哪些小知识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 、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 ,不同于西方将歌剧 、舞剧、话剧。 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 、黄梅戏、评剧、豫剧 。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 ,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豫剧、昆曲、粤剧 、川剧、淮剧、晋剧 、汉剧、湘剧、潮剧 、闽剧、祁剧、莆仙戏 、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 、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 。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 ,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 ,集“唱 、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 ,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 、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 、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 ”(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 ” 、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 ,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5. 我想学习一些关于越剧理论的一些知识
史志研究类:我的建议是新出的《中国越剧大典》,比较贵 ,此外,还有《上海越剧志》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0《中国越剧》、《越剧溯源》、《越剧史话》 、《漫步越剧大观园》、《越剧博览》、《漫话越剧》 、《越剧艺术欣赏》、《说戏论艺》、《重新走向辉煌》;传记艺术类:《袁雪芬的艺术道路》 、《一代风流--尹桂芳》、《尹桂芳和尹派艺术世界》、《折桂越坛流芳百世--尹桂芳周年祭》 、《德艺双馨——尹桂芳传》、《筱丹桂魂系上海滩》、《范瑞娟表演艺术》、《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艺术形象》、《徐玉兰传》、《越剧名优--商芳臣》 、《齐天之红--徐天红》、《戚雅仙表演艺术》、《张云霞表演艺术》 、《越剧之星--钱惠丽》、《越剧小百花掇英》、《海外游子陆锦花》(推荐) 、《越剧名家艺术生涯》;影集画刊类:《越苑神韵--越剧名家大汇演》、《上海越剧改革五十周年特刊》、《合作静安四十年》 、《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范派演唱会》、《傅全香艺术研讨会》 、《戚雅仙表演艺术》、《募然又回首--茅威涛艺术专场》、《越剧博物馆》;声腔曲谱类:《越剧经典唱段100首》(连波著) 、《中国越剧唱腔章法》、《越剧流派唱腔》、《越剧唱段选》 、《18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选》、《越剧唱腔欣赏》、《越剧唱腔精选》 、《越剧大家唱》、《袁雪芬唱腔选集》、《尹桂芳唱腔选集》 、《范瑞娟唱腔选集》、《傅全香唱腔选集》、《徐玉兰唱腔集成》、《赵志刚唱腔集》; 戏考剧本类:《落地唱书--越剧传统说唱》 、《建国前女子越剧戏考》、《越剧小戏考》、《新编越剧戏考》 、《中国越剧小百花名段集粹》、《勿忘曲--吴兆芬剧作选》、《杨东标剧作选》 、《戚天法剧作选》、《顾锡东剧作选》 。
6. 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常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 ,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 ,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 、《踏摇娘》等 。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 ,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 ”;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 ,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 ,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
中国戏曲 ,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 、乐、舞 。诗指其文学 ,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
中国戏曲之特点 ,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 ,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 ,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 、念、做、打 ”。
7. 戏曲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 、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 ,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 、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 ,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 ”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 、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 ,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 ,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 、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 ,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 ,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 、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 ”,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 ,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 、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 ,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
7.晋剧13.川剧。
8. 有关戏曲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 、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 ”“昆剧”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 ,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 、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 ,是中国古典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6535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 ”,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 、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 ,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 ,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
它源出于山西 、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 ,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 ,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 、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 、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 ,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
7.晋剧13.川剧。
9. 戏曲的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 、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 ”“昆剧”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 ,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 、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 ,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 ”,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 、一人唱而众人和 ,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 ,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
它源出于山西 、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 ,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 ,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 、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 ”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
7.晋剧13.川剧。
天津市鑫泰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2015-04-10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迎宾大道1988号2-1924。
天津市鑫泰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20116328638550P,企业法人李凤琴 ,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
天津市鑫泰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化工产品 、环保技术的研发及技术咨询服务;环保工程;化工产品(危险品、剧毒品、易制毒品除外)、机械设备及配件 、化学试剂、建材、五金交电 、钢材、电子产品及配件、水处理设备 、橡胶制品、皮革制品、装饰装修材料 、金属材料、锰矿石、铬矿石 、锰矿粉、铬矿粉、文具、办公用品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纸制品、服装服饰 、鞋帽、木材、化妆品 、针纺织品、塑料制品、通讯器材 、汽车配件、日用百货批发兼零售;自营和代理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民用废旧物资回收;机械设备租赁;油气田开采技术的开发、转让 、咨询服务;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国内货运代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天津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21905万元 ,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55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天津市鑫泰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关于“婺剧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wiki/202508-1613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婺剧小知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婺剧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婺剧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婺剧戏曲知识 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