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朱元璋设了一个局,谁入局谁死。
他的这个局实际上得从李善长罢相之后开始说起,当时 ,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说:“老李辞官了,我想让杨宪接手他的工作 ,老先生呀,你看怎么样?”
刘伯温素和杨宪交好,皇帝竟然问自己能不能让杨宪当宰相?皇帝这么喜欢猜忌 ,哪能说杨宪的好话?所以,老刘老老实实地评价了杨宪:“杨宪呀,我看不行 ,他这个人虽是宰相之材,可却无有宰相之气量。”
老朱有点意外老刘会这么说杨宪,既然老刘这么说了 ,他也不好再说什么,所以想了想又问:“杨宪不行,那么汪广洋如何?”
老刘摇头:“汪广洋更不行,他心胸之狭隘甚于杨宪。 ”
老朱见老刘又否决了汪广洋 ,心中顿时又有了一个人选:“胡惟庸呢?”
老刘仍然摇头:“宰相是为帝王驾车之人,让胡惟庸为相,我怕他会弄断车架的车辕呀!”
老朱顿时气了 ,杨也不行,汪胡也不行,看来呀 ,只有老先生才能当咱的宰相了!
老刘急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更不行 ,我又嫉恶如仇又懒于处理繁务,让我为相,恐怕只会辜负圣恩呀 。
刘伯温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了 ,他深知朱是一个怎样的人,朱恨不得将天下之权揽于一身,李善长之所以罢相,不也是惹恼了朱?
更何况 ,朱元璋动不动说刘伯温是“我的张良 ”,张良为刘邦打下江山后的结局,刘伯温可一清二楚 ,所以此时朱一说让他当宰相,他便知道这是朱在试探自己,所以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这事要换成了胡惟庸 ,恐怕老胡当场便会磕头谢恩说,好呀,好呀 ,我一定为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刘伯温却不会。
所以,刘伯温没有入朱元璋的局 ,一个名为“废相”的局 。
朱元璋想废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李善长仍在相位之时,他便已经感觉到了相权对皇权的诸多掣肘,再加上李善长擅权骄纵 ,所以他当时就想废了李善长。
为此,他还特意跑去和刘伯温商量,但是被刘伯温给劝住了:“李善长功勋卓著 ,颇有威望,又能调和诸将,你别冲动。”
朱元璋虽然没动李善长 ,但是废相的念头却越来越浓了 。
李善长的辞官罢相,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设局的好机会,这个局可以说是一个必死之局 ,谁入局谁就得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问刘伯温杨、汪 、胡三人适不适合当宰相,难道他真不知道杨、汪、胡三人的为人?说白了,他是想让刘伯温入局 ,可是刘伯温实在太精明了,根本不上他的当,他能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所以,刘伯温不是劝他不要用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吗?他偏偏要用!
朱元璋用的第一个人是杨宪 ,只不过,杨宪确实和刘伯温说的一样,心胸太狭隘 ,所以虽然几乎有了宰相的权力,却还没来得及坐上宰相的位置便已经被砍了头 。
杨宪升任中书右丞之后,一边想取代李善长 ,一边又想打压汪广洋,他虽然成功地打压了汪,可却输给了李。
杨宪当不成宰相 ,废相的局也开不了,所以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了汪广洋。
杨宪一死,朱元璋急忙一纸诏书将被贬到海南的汪广洋召回了南京 ,然后被迅速提为右丞相,也许是怕汪广洋重蹈杨宪的覆辙,所以这才急迫地让他当宰相吧 。
刘伯温不是说汪广洋的心胸更狭隘吗?让汪广洋当宰相,还怕他不犯错?只要他犯了错 ,便可以治他的罪,然后顺势废相!
可是,朱元璋又失望了 ,汪广洋当宰相后却没有利用相权打压异己,反倒玩起了尸位素餐。
朱元璋怒了,不但罢了汪广洋的相 ,还贬他去了广东。
1373年,汪广洋被罢右丞相一职,半年之后由胡惟庸接任 ,废相之局这才得以顺利进行。
胡惟庸能够顺利为相,也得亏了李善长的举荐,此时李虽不在相位 ,可却仍然能够影响到朱元璋的人事任免,由此也可见他的势力有多强了 。
所以,胡惟庸方才为相,为了坐稳相位 ,他只能也得靠向李善长。
对于朱元璋而言,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同一阵营,所以对胡惟庸下手也不能太早 ,但是他知道胡迟早和李分道扬镳,所以他只能等。
这一等,便是4年 。
1377年 ,此时胡惟庸已经稳坐相位,当了左丞相,但是缺一个资历相当的政敌 ,只有让他有这么一个政敌,他才会出手,才会露出破产 ,所以朱元璋又将汪广洋调回南京任右丞相。
不论汪广洋能力如何,只要他在右丞相为上,便是对胡的威胁,所以专权跋扈的胡肯定会出手打压汪。
所以 ,朱元璋只要坐看胡 、汪相斗,他们越斗,破绽便会越多 。
1379年 ,朱元璋终于出手了。
这一年,御史中丞涂节突然同时举报胡惟庸和汪广洋,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 ,汪广洋知情不报。
让人怀疑的是,涂节原本被胡惟庸收买了,打算一起谋反 ,可是为什么却突然举报胡惟庸意图谋反呢?
所以,涂节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推到胡惟庸身边的地雷 。
胡惟庸一则确有一定的野望,二则受到了朱元璋的逼迫 ,此时为相多年的他已经积蓄了不小的势力,所以才决定铤而走险。
涂节的举报,正好给了朱元璋下手的机会,最后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 ,还得以借着胡惟庸案给顺势废除了丞相制度。
涂节可就倒霉了,举报完了胡惟庸,自己也没能幸免 。
所以 ,胡惟庸当时宰相之后,朱元璋为了等一个对他下手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忍了 ,这一忍便是七年。
我国那个部门在研制电磁弹射器
因为当时胡惟庸的肆意妄为触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线,朱元璋感觉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威胁,所以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与此同时,朱元璋害怕后代承受不住大臣的压力而重设宰相,于是将不得册立宰相写入大明祖训。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黜宰相 ,不只是胡惟庸的事,更是胡惟庸对宰相权力过大和皇权受到威胁的不满 。明初,除徐大昌同兵外,朝廷的宰相李善昌、杨贤、王光阳 、胡惟庸等人几乎都死得很惨。这足以证明明太祖在书中省丞相早怀恐惧之心。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直延续到明初 。难怪,皇帝这么忙,有这么多业余的事情要做 ,他需要有人帮他管理国家。然而,正因为如此,宰相成了万人以上一人之下的职位。当然 ,皇帝知道这样做太冒险了,为了防止他们篡权,有很多方法可以这样做 。
有时它是有效的 ,但有时它是漏洞。但无论如何,丞相制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皇帝是一个人 ,但也是一个渴望权力的人 。拥有如此威望和权力的总理是一个真正的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历代皇帝都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也是第一个找到应对权力的方法的人 。设立帝国史官的目的是瓦解宰相的监督权和军事权。与此同时,首相起草文件的决定必须得到帝国历史学家的批准。皇权一出现 ,就走上了与对立势力对抗的道路。
汉武帝的解决办法是空出宰相,分别组织领导班子 。这就是所谓的“韩半岛内外体制 ”。当然是首相,帝国历史学家这样的永久职位;另一方面 ,内庭则由亲近皇帝的人组成,如史忠、尚书、大司马等。这些人出身卑微,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非常适合皇帝的控制 。
相权是古代对抗皇权的第一大主力,这么看来,朱元璋废除宰相也情有可原了。
朱标 ,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中国潜艇的"心脏"-发动机总设计师 马伟明,1996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军少将。他领导研制成功的项目使我国常规潜艇、核潜艇成功做到全电推进(做到潜艇静音),中央军委为他特别记一等功 。现主持航母舰载机电磁弹射器项目。
武汉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717号
●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 陆建勋,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通信系统的总设计师 ,该系统被誉为我国核潜舱的"七朵金花"之一 。
●中国潜艇的"心脏"- 发动机总设计师 马伟明,1996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少将。他领导研制成功的项目使我国常规潜艇 、核潜艇成功做到全电推进(做到潜艇静音) ,中央军委为他特别记一等功。现主持航母舰载机电磁弹射器项目 。
● 某新型舰艇供电系统总设计师,张盖凡,1950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人民海军首批教授 ,经过13年努力攻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系统,为舰艇提供了低音高效的动力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并在三相同步发电机领域做出世界性的贡献。2003年殉职于工作岗位。 "
●我国第一艘气垫船项目项目总负责人兼总设计师 何友声,195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生班毕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也是我国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研究的先驱 ,在导弹与鱼雷工程研究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洲际导弹落点测量系统、船载鱼雷轨迹三维测量系统总设计师 杨士莪,195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水声科技的创始人,哈军工水声工程专业创始人。我国历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首席科学家。
●海军多目标跟踪多目标攻击雷达系统负责人 何友 ,1997年清华大学电子系博士 。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时在雷达恒虚警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他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统一模型被专家们称为"何氏方法"。
●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柳克俊 ,195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海军少将 。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也是我国在海军进行计算机应用的第一人 ,主持研制了901鱼雷艇指挥仪,哈军工鱼雷射击指挥仪器专业创始人。
●渤海重工集团总工程师 孟劲勇,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位于葫芦岛的渤海重工为我国唯一的战略核潜艇生产基地 ,他本人也因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作中的优异表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中船重工702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所长吴有生 1967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解决了核潜艇水下爆炸冲击环境及船舶抗核定爆技术,在船舶水弹性力学领域做出了国际性贡献。
●中国舰船核动力学会副主任 李善昌 ,1974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现任现任海军装备部高级工程师 、核动力专业组专家、中国核能动力学会副秘书长 。
●两种国家重点鱼雷工程副总设计师 陈春玉,1965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中船重工705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袁随善,1938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 。
●上游造船厂厂长 林长平 ,1962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船舶系统工程部主任 吴永杰,1985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中船071工程直升机舰面建设项目负责人 。
●中船重工702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 崔维成,1986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 ,上海交大第一批长江特聘授。
●中船重工702所副总工程师 徐伯埙 1962年清华大学毕业。
●中船重工703所(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所长 邹积国,1982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 。
●中船重工703所副所长马云翔,1990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
●中船重工705所(西安船舶研究所)技术开发部经理 胡唐军 ,1990年清华大学硕士。
●中船重工集团第705研究所所长助理 熊克仁,1987年清华大学毕业
●中船重工714所副所长 李彦庆,清华大学硕士 。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船重工716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 顾良圭 ,1967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曾任国家火炬项目负责人。
●中船重工724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所长 周希辰,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中船重工725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所长 张炯,1967年清华大学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
为何说朱标不死 ,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合法性第一,这个身份继承皇位天经地义、万民信服、天下归心 。而且朱标这个人经验丰富,洪武晚年 ,朱元璋已经将许多事情委托太子朱标处理。
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说,关键是此人还非常仁厚,对待弟弟们一向很好。此人若是不死 ,明朝的政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朱棣造反未必成功 。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 ,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 ,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 ,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 ,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扩展资料: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也是后来失踪人口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 ,对他实行了各方面 、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计划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王朝接班人,不幸先于其父亲朱元璋病故。
朱标身为朱元璋的嫡长子 ,深受其父亲的重视。朱标从小就被当做是接班人来培养。朱元璋起兵造反,那是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经把朱标立为世子 。
不但自己对朱标手把手辅导 ,还请了当时学界大儒宋濂等为其传道受业。朱标22岁时,朱元璋命令所有政务都由太子处理,最后再由自己审阅。
自此以后 ,朱标就渐渐接手了大明王朝的国家政务,所累积的执政经验,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够比拟的 。
不要感觉朱标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对北方的朱棣已经有所防范。蓝玉经常在北方作战 ,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时,蓝玉提醒朱标注意“北方的燕王 。”
朱标曾经巡视西北地区,任务是观察西安是否适合做都城 ,朱标的建议是西安不适合建都。但是历史给朱元璋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公元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件事对朱元璋的 *** 很大 。按照道理,既然大儿子死了,朱元璋就应该考虑其他儿子。问题是朱元璋对朱标过于疼爱 ,他直接跳过了剩余的儿子们,直接册封宝贝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百度百科-朱标
百度百科-朱棣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朱标的性格很讨喜,他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那般暴躁 ,忠厚爱人,谦逊有道,对大臣和老师们十分恭敬 。他做太子那会儿,见老爹杀人太狠 ,便向他提议“宽通平易之政”,一个是暴躁的君王,一个是谦和的太子 ,朱标在大臣们心中的好感度可想而知。
老三朱?被人告发有谋反的意图,朱元璋得知后很生气,要将其处死 ,朱标哭着替自己的弟弟求情,朱元璋被朱标感动,才作罢。
嫡长子朱标又特别优秀 ,所以他根本就不用为了国本而发愁。但是,就是这位太过优秀的嫡长子,引发的却是难以预料的皇位之争 。朱标闪闪发亮的光环 ,掩盖了朱元璋其他儿子的光芒,这其中,就有朱棣。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
后来的明成祖 ,永乐大帝 。相比起他的大哥朱标,朱棣无论是出生时间还是出生地点都糟透了。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 ,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难以名状。
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 ,然后奏闻 。 ”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 ,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扩展资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奉命巡抚陕西 ,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随即病倒。直到次年四月因病去世 。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 ,再无其他记载。
“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你却找不到一点破绽,因为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风寒之症 ”实在是可大可小。
如果不严重,对于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可一旦严重 ,且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 ,“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毫无破绽。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朱标的死亡似乎没有任何疑点 ,要说有,那就只有时间这一个疑点。从朱标生病到去世,之间长达数月时间,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可能:
第一 ,患病极为严重。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 。可问题是 ,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 ,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第二,病愈后突然去世 。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 ,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 ”,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 ,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 ”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 ,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百度百科-朱标
百度百科-朱元璋
为什么说朱标是历史上最有能力和才干的太子之一?第一个原因是,朱标周围有大量的文化部长和军事部长来协助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南京皇帝 ,国名洪武,并立即将大儿子朱标封为太子。朱元璋封将李善昌封为左太子师,将徐达封为右太子师 ,将张宇春封为太子少保,将刘伯文封为赞善医生。所有为伟大的明朝做出贡献的能干的大臣都进了王宫 。可以说,当时 ,朱标把明朝一半以上的精华大臣都收入自己的囊中。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朱标的自身才华很出众。朱标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太子,从小就由儒宋时期的史蒂文亲自教导 。多年来 ,他读诗,兼具美德和才能。他既不像杨勇那样 *** ,也不像李成谦那样贪图权力。虽然朱元璋爱他的长子,如果朱标是一个酒色兼备和贪图权力的人 ,朱元璋肯定不会让朱标继承王位。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朱元璋的全力教养和最他的喜爱 。古代人结婚都早,当朱元璋28岁才有的朱标 ,可以说是老来得子了。所以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因为朱氏家族的祖先和他的伟大事业终于有人继承了。
正因为朱标兼具德才兼备的才能,在各个大臣的协助下 ,最重要的是父亲朱元璋的尊敬和宠爱,所以朱标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王子 。当时想必能威胁到朱元璋的王位的因素就是朱标了。朱标死于风寒。这位传奇的太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因为朱标比朱元璋早死。朱元璋将最疼爱的长子朱标被其立为太子,其本意就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由朱标继位当皇帝 ,这些从其对朱标的疼爱有加,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不顾国事的繁重也要陪着朱标学习等就可体现。
可是天不遂人愿 ,朱标早于朱元璋六年(公元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病故,年仅38岁 。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 ,而是立了朱标之子即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朱标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 ,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 。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 ,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十年朱元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 ,但不很勇武。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 ,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标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朱允炆
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造反能成功吗?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能说朱棣可能不会选择造反。因为朱棣造反一来是因为他有野心 ,二来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影响到了他的利益,他才不得不反抗 ,也刚好借着这个苗头可以名正言顺造反,达到称帝的目的。如果朱标也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会造成相同的结果 。
朱标是马皇后所出,也是因为这一层身份压过了其他几个兄弟 ,以至于在后来朱棣努力洗白,就是告诉别人他也是马皇后所出,让人觉得他登基也是名正言顺的。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朱标 ,在教育的熏陶之下朱标成了一个谦谦公子,和朱元璋的性格不一样,而朱棣却朝着朱元璋前进。 朱标性格好 ,可惜死的早,留下了一个儿子朱允炆 。正是这个孩子给了朱元璋慰藉,并让他决定立他当太子。这个决定让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不满,也是导致后来朱棣造反的原因之一。如果换做是朱标 ,像朱棣这么喜欢面子的人是不会愿意顶着杀兄夺位的罪名 。即使他不喜欢朱标,可是对方的身份摆在那儿,这一点让他无法反驳。 可是朱允炆不同 ,朱元璋的几个儿子都活得好好的,可是皇位却被截胡了,自然会让人不满。所以说如果朱标没有死 ,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即使觊觎皇位也不敢搞大动作。以朱标的为人也不会做出削藩这种事,虽然他和建文帝是父子,却没有对方那般懦弱 ,想必朱棣也不会造反 。 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太子朱标是生病死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 ,朱标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扩展资料:
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 ,再无其他记载 。“风寒之症 ”看似简单,但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如果不严重 ,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一旦严重,引起其他疾病 ,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 ,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 。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 ,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 ,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 ” ,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 ,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wiki/202508-173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