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介壳虫的分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介壳虫的分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1.日本蜡蚧
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又称枣龟蜡蚧、枣虱子 。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 、前苏联和东南亚一带。国内分布普遍,尤其在河北、河南、山西 、陕西、山东等省的枣产区发生严重 。除危害枣外 ,还可危害柿、梨 、苹果、栗等。以若虫和雌成虫聚集于枝条和叶上刺吸汁液,其分泌物尚能诱致煤污病的发生,影响光合作用 ,发生严重时造成树势衰弱,芽叶萎缩,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发生规律 。1年产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密集在1~2年生的小枝上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取食危害 ,虫体迅速增大。北方枣区5月底至6月初开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旬为产卵末期。卵产于母体介壳下 ,每雌产卵1500~2000粒 。卵期7~10天。卵于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上旬为若虫出壳盛期,7月底为末期。若虫出壳时间多在天气晴朗的上午9~10时 ,可借风力作远距离传播 。出壳若虫在枣叶正面和嫩枝上固定危害,并分泌蜡质形成介壳。7月底 、8月初可从介壳外形区分雌雄。8月底、9月初是化蛹盛期,蛹期约20天 。雄虫羽化盛期在9月下旬 ,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危害到9月上、中旬打枣前后,大量从枣叶转移到小枝上继续危害,虫体逐渐增大 ,蜡质增厚。11月中旬以后开始越冬 。
1.2.朝鲜球坚蜡蚧
朝鲜球坚蜡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又称桃球坚蚧 、杏球坚蚧。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和朝鲜 。国内分布于东北、河北 、河南、山东、陕西 、宁夏等省区。寄主有李、杏、桃 、樱桃等,在山桃及杏树上发生普遍。密集在寄主枝条上,终生吸取寄主汁液,受害树一般生长不良 ,受害严重的枝条枯死,甚至整株枯死。
二、发生规律 。1年发生l代,以2龄若虫固着在枝条上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 ,从蜡堆里的蜕皮中爬出。另找地点固着,群居在枝条上取食,不久便逐渐分化为雌、雄性 。雌性若虫于3月下旬又脱皮1次 ,体背逐渐变大成球形。雄性若虫于4月上旬分泌白色蜡质形成介壳,再蜕皮化蛹其中,4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到5月上旬雄成虫羽化并与雌成虫交配 ,交配后的雌虫体迅速膨大,逐渐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于母体下面 ,平均每雌产卵1000粒左右 。卵期7天,5月中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初孵若虫从母体臀裂处爬出,在寄主上爬行l~2天,寻找适当场所 ,以枝条裂缝处和枝条基部叶痕中为多。固定后,身体稍长大,两侧分泌白色丝状蜡质物 ,覆盖虫体背面 。6月中旬后蜡质又逐渐溶化白色蜡层,包在虫体四周。此时发育缓慢,雌雄难分。越冬前脱皮1次 ,蜕皮包于2龄若虫体下,到12月份开始越冬 。雌虫能孤雌生殖。
黑缘红瓢虫是主要天敌,其成虫 、幼虫皆捕食朝鲜球坚蜡蚧的若虫和雌成虫 ,1头幼虫1昼夜可取食5头雌虫,1头瓢虫一生可捕食20余头,是抑制该虫大发生的重要因素。
1.3.褐盔蜡蚧
褐盔蜡蚧Parthenolecanium corni(Bouche)又称扁平球坚蚧、水木坚蚧、糖槭蚧。
一 、分布与危害 。国外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欧洲西部 、北非、伊朗、朝鲜 、美国、加拿大。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 、华北及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寄主有桃、杏 、李、欧洲樱桃、葡萄 、梨、苹果、沙果 、核桃等果树及数十种林木 。以若虫和成虫危害果树和林木的枝叶和果实。危害期间经常排泄出无色粘液 ,不但阻碍叶的生理作用,还招致蝇类吸食和霉菌寄生,严重发生时,枝梢干枯 ,甚至引起全株逐渐死亡。
二、发生规律 。在黄河故道地区1年发生2代,新疆1~2代,以2~3龄若虫在枝干裂缝、老皮下及叶痕处越冬。来年3月中 、下旬开始活动 ,爬到枝条上寻找适宜场所固着危害。4月上旬虫体开始膨大,4月末雌虫体背膨大并硬化 。5月上旬开始产卵在体下介壳内,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个月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 ,若虫爬到叶背固着危害,少数寄生于叶柄 。在桃树上寄生时,1年只发生1代 ,叶上的若虫一直危害到10月间,爬到越冬场所越冬。在葡萄上寄生时,1年可发生2代 ,叶片上若虫于6月中旬先后蜕皮并迁回枝条,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第2代若虫8月孵化,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10月间迁回到枝干裂缝处越冬。雌虫不论交配与否均能产卵繁殖,1头雌虫能产卵1400~2700粒。天敌昆虫有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和寄生蜂等 。
1.4.枣球蜡蚧
枣球蜡蚧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又称大球坚蚧、瘤坚大球蚧。
一 、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 。国内分布于陕西关中及陕北、宁夏、甘肃、新疆 、山西、北京、内蒙古 、河北、河南和山东。危害相当广泛,可危害红枣、杏 、苹果、梨、巴旦杏 、桃、葡萄、文冠果 、刺槐、榆树、胡杨、野蔷薇等20余种乔灌木。危害轻者影响树木发芽抽梢 ,树势衰弱,重者形成干枝枯梢,果品产量严重下降 ,甚至整株死亡 。
二 、发生规律。1年发生l代,以2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4月下旬雄成虫开始羽化,5月上旬交尾后雌虫产卵 ,5月下旬可见初孵若虫活动,若虫期自5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 。雄成虫羽化多集中在每天上午10~12时,羽化半小时后即起飞寻偶交配 ,1头雌虫l生产卵400~5000粒,最多可达8500粒。初孵若虫行动活泼,爬出介壳后在寄主枝条或叶片上爬行l~2天,然后多固定在叶片正反面的主脉两侧刺吸危害 ,若虫越冬转移前,一直在叶片上固定取食,10月上旬寄主叶片脱落前 ,若虫多迁移到枝条下方或枝杈处越冬,越冬若虫和雌成虫只危害枝干。 2.1.草履蚧
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又称草鞋介壳虫 。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和原苏联。国内分布于陕西、新疆 、河北、河南、山东 、山西、西藏和云南。寄主植物有苹果、梨 、杏、桃、李 、桑、板栗、核桃、柑桔 、杨、柳等。若虫早春上树,群集于嫩芽上吸食 ,造成芽枯萎,树势衰弱,产量降低 。
二、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 ,以卵在树下土壤中 、杂草下、土石缝等处越冬。翌年2月树液流动时若虫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在卵壳附近停留数日,遇气温较高的中午 ,部分若虫沿树干往返爬行,晚间则群集在树杈、树洞里。若虫极耐低温,在冰雪中数日也不会冻死 。若虫大量上树危害的时期,因各地气温不同而有差异。在河南孟州 ,若虫2月上旬开始沿树干爬到小枝上吸取汁液危害,2月下旬若虫大量上树,3月下旬结束。在河北昌黎 ,若虫3月上旬开始上树,3月中旬达盛期 。若虫上树时间多集中于午前10时至午后2时,由树干阳面爬行至嫩枝和芽旁。1龄若虫期长达70~90天 ,经第1次脱皮后开始分泌灰白色蜡质物和粘液;第2次脱皮后,雌雄若虫分化。雄若虫寻找树皮 、土缝等隐蔽处做薄茧化蛹,前蛹期约8天 ,蛹期7~10天,至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 。成虫寿命数小时至10天。雌若虫经过第3次脱皮后,于5月上中旬变为成虫 ,5月中下旬开始下树,寻找适宜场所产卵越夏、越冬。
2.2.吹绵蚧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又称绵团蚧、棉子蚧 、吐绵蚧 。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 、新西兰、葡萄牙、西班牙 、英国、德国、瑞士 、意大利、法国、美国 、非洲、小亚西亚等地。国内遍布各柑桔产区,在辽宁、河北 、山东、山西、陕西、新疆等省区亦有分布。
吹绵蚧为多食性害虫。除严重危害柑桔类果树外,还危害苹果 、梨、葡萄、樱桃 、柿、栗、枇杷 、杨梅、玫瑰、石榴 、刺槐及多种豆科农作物等250余种植物 。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柑桔类的叶、芽及枝条上危害 ,引起叶色变黄,枝梢枯萎,果实大量脱落;其排泄物诱致煤烟病 ,叶、枝 、果污黑成片,光合作用减弱,树势衰竭 ,提早落叶,甚至枝枯树死。
二、生活史及习性.吹绵蚧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大多1年2代,少数3代;华北地区1年2代 ,以若虫及雌虫在枝条、主干或叶片上越冬 。在陕西南部,第1代卵和若虫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第2代若虫发生于8~9月。大多数以第2代若虫越冬,少数发育为成虫。吹绵蚧卵和若虫的历期因季节而异 ,在春季卵期14~26天,若虫期46~54天;在夏季卵期约10天,若虫期46~108天 。
若虫孵化后在囊内停留很短时间即开始分散活动,在叶背 、枝上缓缓爬行寻找适当位置 ,然后定居下来。一般在新叶背面主脉两侧定居者为多,到蜕皮时再更换位置。2龄时,逐渐移居于枝干的阴面群集危害 。雌若虫固定取食数日后终生不再移动 ,到成虫时分泌丝绵状蜡质物形成卵囊,产卵于其中,产卵历期可达1个月左右。每雌一般产卵数百粒 ,有的多达2000粒左右。雌成虫寿命40天左右 。雄若虫行动活泼,经过2次蜕皮后,口器退化 ,不再吸食危害,躲藏在树干裂缝等处结薄茧潜伏其中化蛹,蛹期约7天。在自然条件下 ,雄虫的数量远比雌虫为少,故一部分雌虫可营孤雌生殖。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气温的高低影响着发生期的早晚和发生数量的多少,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26℃,若虫正常活动适宜温度为22~28℃ ,超过32℃则开始死亡,当温度达40℃以上或-12℃以下时大量死亡 。
吹绵蚧的重要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 、小红瓢虫和红缘黑瓢虫等。其中前2种瓢虫对吹绵蚧的控制作用最大,特别是澳洲瓢虫 ,通过引种驯化,已经在国内许多地区定居下来,它的适应力极强 ,在浙江、广东、福建 、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已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3.柿绒蚧
柿绒蚧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又称柿绵蚧 、柿毛毡蚧 。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国内分布于河北、河南 、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只取食危害柿树,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寄生于柿树的枝条、叶片背面 、叶柄、果实和果蒂的表面,刺吸汁液 ,虫体固着处组织凹陷变为黑色,虫口密度过大的柿果,往往提前干腐脱落 。
二、发生规律. 在山东1年发生4代 ,以被有薄层蜡粉的初龄若虫在3~4年生枝条的皮层裂缝 、树干的粗皮缝隙及干柿蒂上越冬。春季4月中下旬离开越冬场所爬到嫩芽、新梢、叶柄 、叶背等处吸食汁液,以后在柿蒂和果实表面固着危害,逐渐长大分化为雌雄两性。5月中、下旬成虫交尾,以后雌虫体背面逐渐形成卵囊 ,并开始产卵,随着卵不断产出,虫体渐缩向前方 。雌虫产卵数与寄生部位有关 ,以寄生在果实上的产卵最多,可达300粒左右,寄生叶上的次之 ,寄生枝上的较少,约100粒左右。卵期12~21天。第1代若虫的出现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2代在7月中旬 ,第3代在8月中旬,第4代在9月中下旬 。各代的发生期不整齐,互相交错 ,前2代主要危害柿叶及l~2年生枝条,后2代主要危害柿果。
2.4.棉根新珠硕蚧
棉根新珠硕蚧Neomargarodes gossypii Yang又称珠绵蚧 、棉珠蚧等。
一、分布与危害。国内分布于山东、山西 、陕西、河北、河南等省 。主要危害棉花、大豆 、豇豆、绿豆,也危害谷子、玉米 、甘薯、蓖麻等作物和酸模、三棱草 、苍耳、刺儿莱、苦荬菜等杂草。但只能在豆类 、蓖麻等作物和苍耳、酸模、刺儿菜 、苦卖菜等杂草的根部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棉花、大豆等根部的汁液,植株被害后下部叶片发黄 ,逐渐变红而脱落;中部叶片发红下垂;上部嫩绿色减退 。根部有鱼鳞状横裂纹,或根部肿大,根尖发黑腐烂 ,根的木质部上有许多小黑点。受害重者棉株和豆株枯萎死亡,造成大量减产。
二、发生规律 。在山东、河北等地1年发生1代,以珠形体集中在寄主根部附近约15cm深的土中越冬。在山东郓城 ,越冬的大 、中型珠形体于5月上旬开始脱壳羽化为雌成虫,小型的珠形体脱壳较早,脱壳变为前蛹 ,约经8天再脱皮变为蛹。蛹经14天羽化为雄成虫 。雌雄成虫于5月中旬交尾,雄成虫交尾后约24小时死亡,寿命仅8.6天。雌成虫在土中10~15cm处作一土室 ,5月中旬开始产卵其中。产卵期一般为15~25天 。卵堆产于母体后边,每头雌成虫产卵数十粒至数百粒,多的可达1000余粒。卵堆外覆盖有白蜡絮,土室内壁也有一层白蜡粉。卵经25~30天孵化 ,孵化盛期在6月下旬。初孵化的若虫在土室内活动 。约经4天左右开始分散,1龄若虫在地面爬行,寻找寄主 ,是扩散危害的主要虫期,若在5~7天内找不到寄主植物即死亡。找到寄主后在土中约10cm深处将口针刺入根部吸食汁液危害,7月份为取食危害盛期。此后虫体逐渐膨大 ,体壁加厚,颜色加深,并分泌蜡质 ,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形成珠形体 。在不良环境中,珠形体可长时间休眠,隔年再羽化。
棉根新珠硕蚧适宜于在干燥疏松的土中生活。发生严重的地区均为干旱的沙土地或轻度盐碱地 ,而在水滨地、粘壤土则没有,黄壤土虽有,但数量很少,发生较轻 。 3.1.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又称梨粉蚧、李粉蚧 、桑粉蚧。
一、分布及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 、斯里兰卡、前苏联、澳洲 、美洲和欧洲 。国内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四川等省。食性较杂 ,除危害梨外,还危害苹果 、桃、李、杏 、樱挑、葡萄、山楂 、柿、石榴、栗 、核桃、梅、枣 、桑、杨、瓜类和蔬菜等多种植物。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的幼芽、嫩枝 、叶片、果实和根部的汁液 。嫩枝被害后,常常肿胀 ,树皮纵裂而枯死,前期果实被害呈畸形。
二、发生规律。在河南 、河北1年发生3代;在吉林发生2代,以卵在被害树干、枝条粗皮缝隙、石缝 、土块中以及其它隐蔽场所越冬。翌春梨树发芽时 ,越冬卵孵化为若虫,食害寄主植物幼嫩部分 。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中、下旬 ,第3代在8月下旬。雌性若虫的发育期35~50天,蜕皮3次变为雌成虫。雄性若虫发育期25~37天,后期生活在长形的白色茧中 ,蜕2次皮后进入前蛹期,进而化蛹 。雄成虫羽化时适值雌虫刚蜕完第3次皮变为雌成虫,雌雄交尾后,雌成虫爬到枝干粗皮裂缝内或果实萼洼 、梗洼等处产卵 ,有的将卵产在土内,产卵时雌成虫分泌大量似棉絮状蜡质,形成卵囊 ,卵产在囊内。每雌产卵200~400粒,成虫产卵后皱缩死亡。
3.2.柿粉蚧
柿粉蚧Phenacoccus pergandei Cockerell又称柿长绵粉蚧 。
一、分布及危害。国内分布于河南、河北 、山东、江苏等地。危害柿、苹果、梨 、枇杷、无花果及桑等 。成虫和若虫吸食柿树嫩枝、幼叶和果实,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二 、发生规律。在河南、山东1年发生l代 ,以若虫在枝干和树皮裂缝中越冬 。来年5月开始出蛰,转移到嫩枝、幼叶 、果实和柿蒂上吸食汁液。若虫于5月中旬变为成虫,5月下旬大多转移到叶背面 ,分泌白色绵状物,形成长20~65mm、宽5mm左右的白色带状卵囊,卵产于其中。每雌可产卵500~1500粒。卵期20余天 。若虫孵化后 ,爬出卵囊,沿叶背面的叶脉、叶缘寄生危害。10~11月间若虫转移到枝干及裂缝中越冬。
3.3.玉米耕葵粉蚧
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estis Wang et zhang 。
一 、分布及危害。国内分布于河北各县。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小麦、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 。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地表下寄主茎基部吸食汁液,受害小麦、玉米叶脉发黄 、生长缓慢或枯萎 ,植株矮小细弱。严重时根茎变粗畸形,不能结实。
二、发生规律 。在河北1年发生3代,以卵在玉米根茎上及周围土壤中越冬。第1代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 ,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地表以下小麦茎基部吸食汁液,被害部位可见白色絮状物。第2代发生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危害夏玉米幼苗 ,常年发生危害严重,为主要危害世代 。第3代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危害玉米和高粱 ,此时玉米和高粱已近成熟,危害不大。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雌成虫开始做卵囊产卵越冬。 4.1梨圆蚧
梨圆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又称梨齿盾蚧、梨丸介壳虫、轮心介壳虫。
一 、分布及危害 。梨圆蚧是国际检疫对象之一,国内分布普遍 ,危害区偏于北方。梨圆蚧食性极杂,已知寄主植物有150多种,主要危害果树和林木。主要果树有梨、苹果、枣 、核桃、桃、杏 、李、梅、樱桃 、葡萄、柿和山楂等 。可寄生果树的所有地上部分,特别是枝干被害后 ,引起皮层木栓化和韧皮部、导管组织的衰亡,皮层爆裂,抑制生长 ,引起落叶,甚至枝梢干枯和整株死亡。在果实上寄生时多集中在萼洼和梗洼处,围绕介壳形成紫红色斑点 ,降低果品价值。
二 、发生规律 。在辽宁南部、山东和陕西苹果园1年发生3代,以2龄若虫及少数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危害,雄虫4月中旬化蛹 ,5月上中旬羽化,交尾后死亡;越冬雌虫继续取食约1个月,到6月上中旬胎生若虫 ,可延迟到7月上旬。第1代雌虫产仔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雌虫产仔期在9月至11月上旬,世代不整齐 。
梨圆蚧营两性胎生繁殖。各代雌雄性比不同,第1代为1.7∶1 ,第2代为1.0∶1.2。各代产仔数在54~108头之间,以第2代产仔数最高,最多单雌产仔362头 。初龄若虫产出后向嫩枝、果实、叶片上爬行 ,在1~2日内找到合适部位,将口器插入寄主组织内,则固定不再移动 ,分泌蜡丝,逐渐形成白色介壳。危害果实时,晚熟品种受害重 ,早熟品种受害轻。梨圆蚧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 、接穗和果品调运。
自然抑制因子较多,主要包括越冬期死亡、自身密度拥挤性死亡和天敌的寄生与捕食等 。在东北地区,越冬期死亡可达36.4%。捕食性天敌以红点唇瓢虫和肾斑唇瓢虫Chilocorus renipustulatus最常见 ,1头瓢虫成虫在1个月内可捕食梨圆蚧成虫和若虫700头,幼虫每月捕食350头。寄生性天敌有小蜂Prospaltella aurantii和短缘毛蚧小蜂Aphytis proclia等 。
4.2.矢尖蚧
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又称矢尖盾蚧、矢坚蚧 、箭头蚧和矢根介壳虫。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 、大洋州和北美洲各地 。国内各柑桔产区普遍发生,北方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 、陕西和山东等省。除危害柑桔类植物外,还危害茶、山茶、连翘 、白蜡树、龙眼等 ,在北方温室内危害多年生木本观赏植物。危害果树时,主要危害果、叶和枝条等部位,受害处形成黄斑 ,引起叶片变黄卷曲枯死,枝条干枯,着果率大大下降 ,果实不能成熟,对果实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
二、生活史及习性。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陕西汉中1年发生2代,主要以受精雌成虫在叶片和嫩枝上越冬 ,也有少数以2龄若虫越冬 。来年5月中下旬产卵,第1代若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1代成蚧盛发期在7月中 、下旬;8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代若虫盛发期 ,10月上、中旬为第2代成蚧盛发期,交配后以受精雌蚧越冬。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差别较大。卵期极短,据观察仅28~256.8分钟,平均142.5分钟。1、2龄若虫历期均为20天左右;第1代3龄若虫期为38天;第2代为50天 。雌成虫产卵前期第1代为24~33天;第2代为183~234天。产卵历期差异很大 ,一般7~74天。
矢尖蚧若虫多集中在上午6~12时孵化 。刚孵出的若虫经10~15分钟即开始爬行活动。雌若虫行动活泼,爬行距离远,爬行时间可持续16小时 ,最后多集中于幼嫩枝叶或果实上固定取食。雄若虫爬行距离近,时间短,一般仅4小时左右 ,有聚集性,多集中于叶片背面 。雌雄性比因代别而异,第1代为1∶1.65 ,第2代为1∶3.75。矢尖蚧必须经雌雄交配才能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为74.6粒。研究表明,矢尖蚧成 、若蚧均呈聚集分布 ,雌成蚧符合负二项分布,最佳取样方式为棋盘式 。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矢尖蚧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据西北农业大学调查,当日均温度13℃以上时,才开始取食危害;19℃以上开始产卵、繁殖;23~28℃条件下对生长发育和繁殖最有利;相对湿度在60%以上适于其生活 。低温或高温干燥对其发生不利 ,当冬季气温降至-5℃时,若虫大量死亡,-9℃时若虫几乎全部死亡。春季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越冬成蚧产卵期和第1代若虫出现的早晚 ,以4月1日至5月31日的平均温度19℃为标准,若平均温度下降1℃,其发生盛期推迟3~4天。
若蚧发生期的雨日和雨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影响。雨日多 、雨量大有利于若蚧生长发育 ,且对天敌的捕食和寄生不利 。
寄主桔树的树龄大小与虫源的多少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矢尖蚧食物营养状况,从虫口数量和受害程度看 ,盛果期>衰老期>初果期>零星挂果期。
矢尖蚧的天敌较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日本方头甲、晋草蛉 、蜘蛛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矢尖蚧蚜小蜂、瘦柄花翅蚜小蜂、蚜小蜂等 。
4.3.桑盾蚧
桑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ei)又称桑白蚧 、桃介壳虫等。
一、分布及危害。国外分布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 、南斯拉夫、希腊、英国 、瑞典、匈牙利、土耳其 、叙利亚、以色列、印度 、斯里兰卡、日本、非洲 、美洲、前苏联、新西兰、澳大利亚等 。国内分布较广,北方的东北 、河北、河南、山东 、山西、陕西、甘肃 、内蒙古、新疆和南方多数省区均有发生。寄主有苹果、梨 、桃、杏、李 、梅、樱桃、醋栗、批把 、葡萄、核桃、柿 、无花果、桑、茶 、丁香、棕树等,其中以核果类果树受害较重 ,特别是桃树受害最重。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果树枝干上吸食,偶尔危害果实和叶片 。严重发生时介壳密集重叠,枝条表面凹凸不平,削弱树势 ,甚至引起枝条或全株死亡。桃园发生后,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3~5年可将桃园毁坏。
二、发生规律 。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 ,北方各省1年2代,以第2代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不同地区来年开始危害的时间和产卵日期不同,在山西太谷 ,3月中旬桃树萌动后开始吸食危害,虫体迅速膨大,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开始产卵 ,4月底至5月初为产卵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第1代卵期15天左右,5月上旬开始孵化 ,5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腹部逐渐膨大 ,至7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第2代卵期10天左右,7月下旬开始孵化 ,7月末为孵化盛期。第2代成虫8月中 、下旬开始羽化,8月末为羽化盛期,交尾后雌虫继续危害至秋末越冬 。
雄成虫羽化后便寻找雌虫交尾 ,寿命极短,仅l天左右。雌虫产卵于介壳下,常相连成念珠状 ,产卵后虫体腹部缩短,颜色变深,不久干缩死亡。越冬代雌虫产卵量较高 ,平均每雌产卵120余粒,最多183粒,最少54粒 。若虫孵化后在母体介壳下停留数小时,然后逐渐爬出分散活动1天左右 ,多固定在2~5年生枝条上取食,以枝条分杈处和阴面密度较大。约经5~7天开始分泌绵状白色蜡粉覆盖于体上,并逐渐加厚 ,不久开始蜕皮,蜕皮时自腹面裂开,虫体微向后移 ,继续分泌蜡质形成介壳。
降雨和天敌是限制桑盾蚧发生危害的重要因子 。若虫分散转移期降雨,特别是暴雨可大量淋洗掉若虫,减轻发生程度。山西太谷观察有1种软肋蚜小蜂Cocclophagus sp.幼虫寄生于桑盾蚧雌虫体内 ,红点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对桑盾蚧捕食能力较强,是控制桑盾蚧的有效天敌。
4.4.榆牡蛎蚧
榆牡蛎蚧Lepidosaphes ulmi Linnaeus又称榆蛎盾蚧、茶牡蛎蚧 。
一、分布与危害。国外分布于欧洲 、日本、伊朗、以色列、伊拉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国内分布于东北 、山东、山西、陕西 、宁夏、新疆、西藏 、内蒙古、河北和南方各省区。食性较杂,寄生植物有梨、苹果 、杏、桃、李、葡萄 、梅、樱桃、山楂 、海棠、核桃、枣 、沙棘、榆、柳 、杨等 ,主要危害植物的枝、梢、叶及果实,受害果实上布满介壳虫,果品表面凹凸不平,丧失商品价值 。
二 、发生规律。1年发生1~2代 ,以卵在介壳下越冬。越冬卵4月底开始孵化,4~5天孵化完毕 。初孵若虫爬行约1天后固定在树体上,第2天蜕皮 ,并分泌介壳。第1代雄虫于6月初开始羽化,雄性若虫及其蛹的全部发育期为34~39天。第1代雌虫发育成熟约需50天,6月中开始产第1代卵 ,单雌产卵50余粒,7月上旬开始孵化,卵期约18天 。第2代雌虫于8月下旬开始产卵 ,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2代雌虫发育历期45天以上。若虫近距离传播通过自身爬行,或通过风和农事操作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苗木、果实的调运。
榆牡蛎蚧的优势天敌有孪斑唇瓢虫Chilocorus geminus和桑盾蚧黄金蚜小蜂Aphytig proclia等 。
吹绵蚧:又名白条蚧。属同翅目、珠蚧科。寄主植物有玫瑰、金桔 、牡丹、蔷薇、月季 、桂花、含笑、山茶 、石榴、玉兰、米兰 、常春藤、扶桑、柑橘 、桃、李、梨等250多种 。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4代 ,以若虫、成虫或卵越冬。世代不整齐,同一时期内田间有各种虫态。
若虫孵化后在卵囊内经一段时间开始分散活动。初孵若虫颇活跃 。1~2龄向树冠外层迁移,多寄居于新梢和叶背主脉两侧,2龄后向大枝及主干爬行。成虫喜集居于主梢阴面及枝杈处 ,或枝条叶片上。固定取食后终生不移动,吸取汁液并营囊产卵 。成 、若虫均分泌蜜露,导致花木煤污病的发生。温暖高湿有利其发生。雄若虫行动较活泼 ,经两次蜕皮后,口器退化,不再为害 ,在枝干裂缝或树干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 。在自然条件下,雄虫数量极少,不易发现。
控制吹绵蚧的主要天敌有澳洲瓢虫和大红瓢虫等。
草履蚧:又名草鞋蚧 。属同翅目、珠蚧科。主要为害樱花、月季 、海棠、红叶李、罗汉松 ,枫杨 、三角枫、海桐、女贞 、大叶黄杨等。
生活习性:草履蚧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根部周围的土中越夏或越冬 。翌春一月中下旬卵孵化,若虫孵化后 ,暂时停居在卵囊内,随着温度上升,开始出土上树。初孵若虫能御低温,在立春前大寒期间的雪堆下也能孵化 ,但活动迟钝。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出土盛期。若虫多在中午前后沿树干爬到嫩枝的顶芽叶腋和芽腋间,待初展新叶时,每顶芽集中数头 ,固定后刺吸为害 。虫体稍大喜在直径5厘米左右粗的枝上为害,并以阴面为多。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一次蜕皮,虫体增大 ,开始分泌蜡粉,逐渐扩散为害。雄虫于4月下旬第二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树干基部 ,杂草落叶中、土块下等处分泌白色蜡质薄茧化蛹 。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雄虫飞翔力不强,略有趋光性,羽化即觅偶交尾 ,寿命2~3天。雌若虫第三次蜕皮后变为成虫,自树干顶部陆续向下移动,交配后沿树干下爬到根部周围的土层中产卵 。卵产于白色绵状卵囊中,越夏过冬。雌虫产卵后即干缩死去。一般在6月份以后树上虫量减少 。主要为害期3~5月份。
大发生时 ,草履蚧成、若虫密度较高。往往群体迁移,在附近建筑物墙壁上到处爬行 。有日出后上树为害,午后下树潜入土中的习性。有些个体不上树而在地表下根 、茎部为害。
杨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主要危害小叶杨、钻天杨、银白杨 、青杨、旱杨 。
杨圆蚧是杨树枝干的主要害虫 ,虫体几乎终生固定在一个部位吸取树液,被刺吸过的部位,有微小的黑色或暗红色的斑点。大多在较嫩的枝、干上取食。由于逐年繁殖 ,新旧介壳重叠布满林木枝干,使树叶发黄或变小,有的收缩呈瓢形 。枝条和新干有瘤状突起 ,凹凸不平,严重时干部树皮开裂,易感腐烂病 ,甚至枯梢以至全株死亡。
生活习性:杨圆蚧在内蒙古地区每年一代,以若虫越冬。4月中旬变为雌成虫,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雌成虫出现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越冬雄性若虫4月上旬开始化蛹 ,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
雌成虫产卵于介壳内的尾部,卵经过1~2天后孵化 。初孵若虫活动力较强,有向上的趋性 ,一般都是从母体介壳处向上爬行约1米左右,经过一天左右后固定,取食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蜡壳。若虫第二次脱皮 ,一般在8月份,其蜕皮紧贴壳中央;脱皮后,足 、触角退化 ,直至第二年才变为成虫,繁殖后死亡。雄成虫体小 。飞翔力弱,但爬行很快。
杨圆蚧主要由苗木、风雨以及鸟类和人为活动传播 ,在林内危害多成块状分布。常发生在行道树和人工片林上。特别是在幼林,林木稀疏,郁闭度小的情况下为害严重,其中以小叶杨受害最重 ,但在坡地和山地的杨树上为害较少 。
朝鲜球坚蚧:又叫杏球坚蚧、桃球坚蚧,属同翅目 、蜡蚧科。为害梅花、海棠、樱花 、碧桃、红叶李、杏 、桃等花木和果树,终生吸食寄主汁液 ,寄主枝条上常见介壳累累。受害花木一般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 。
生活习性:每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从蜡堆里的蜕皮中爬出 ,另找固着点,群居在枝条上危害,不久便逐渐分化为雌、雄性。雌性若虫于3月下旬又脱皮一次 ,体背逐渐变大成球形 。雄性若虫于4月上旬分泌白色蜡质形成介壳,再脱皮化蛹,4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到5月上旬雄成虫羽化并与雌成虫交配 ,交配后的雌虫体迅速膨大,逐渐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于母体下面,5月中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初孵若虫从母体臀裂处爬出 ,在寄主上爬行1~2天,寻找适当场所,以枝条裂缝处和枝条基部叶痕中为多 。固定后 ,身体稍长大,两侧分泌白色丝状蜡质物,覆盖虫体背面。此时发育缓慢 ,雌雄难分。越冬前脱皮1次,到10月份进入越冬 。越冬后爬动期的若虫,体背蜡质分泌极少 ,此时是防治的有利时机。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介壳虫在自然条件下,不活动或很少活动,自身传播能力有限 ,但极易随苗木、果品 、花卉的调运长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消灭或封锁介壳虫。
2.栽培措施:
选育抗虫品种,实行轮作 ,减少同种介壳虫发生机会 。合理施肥,清洁花圃,增强植株自然抗虫力。合理种植密度 ,避免植株过密。在温室管理中,保持通风、透光,可减少或削弱介壳虫为害 。冬季和早春 ,结合修剪,剪除虫枝烧毁,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对个别枝条或叶片上的介壳虫 ,可用软刷、竹片或破布,轻刷 、轻刮或抹涂,也可用破布蘸煤油抹杀。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介壳虫天敌种类很多,如澳州瓢虫可捕食吹绵蚧,大红瓢虫和红缘黑瓢虫可捕食草履蚧,红点唇瓢虫可捕食褐叶圆蚧、日本龟蜡蚧、长白蚧 、桑白蚧、紫薇绒蚧、桔绵蚧等多种介壳虫 。盾蚧的寄生蜂有蚜小蜂 、跳小蜂、缨小蜂等。一些鸟类还能啄食体型较大、活动性较强的介壳虫。因此 ,注意保护天敌,并在园林中种植蜜源植物,保护和繁殖益鸟 ,都可起到防治介壳虫的作用 。
4.药剂防治:
(1)越冬代雌虫防治:冬季可喷一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机油乳剂。
(2)越冬代若虫防治:冬季和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
(3)若虫期防治:对出土的初孵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土面喷撒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 。3%莫比朗乳油1000~2000倍液、25%水胺辛乳油400~2500倍液。
(4)生长期防治:生长期介壳虫发生严重时 ,可用树大夫防虫注干液进行防治,该药和给人打吊针相类似,将药液直接注入树干中 ,随树干中液流迅速输送到树的干、茎、叶部位,从而杀死介壳虫。
关于“介壳虫的分类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wiki/202508-184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介壳虫的分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介壳虫的分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介壳虫的分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1.日本蜡蚧日本蜡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