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俞伯牙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俞伯牙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 、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 、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晋侯想与楚国通好 ,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 ,高车驷马。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 。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 ,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 ,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 ,风平浪静,云散月现。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 。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 ,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 ,轻轻弹奏。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 ,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 ,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 ,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对不对? ”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
那樵夫上得船来 ,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 ,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问你什么 ,要小心答应 。”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 ,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 ,俨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 ”樵夫答:“正是 。”伯牙说:“既来听琴 ,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 ,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死记的这些话 ,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 ,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 ,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 ,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 。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 ,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伯牙望望高山弹琴 ,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 。樵夫听了 ,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 ,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 ,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说完 ,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 ”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 。”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 ,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 ,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 。 ”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 。”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 ,愈加敬重。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 ”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 。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 ,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 ,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
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 ,东方发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 ”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 ,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 。”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 ,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 ,二人洒泪而别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 ,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 ,却不见子期 。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 ,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 。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 ,应走哪条路? ”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 ,一条往村北。老翁便问:“先生要拜访何人?”伯牙说:“拜访钟子期。”老翁听后,放声大哭说:“子期就是我儿 。支年中秋节,晋国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银子 ,我儿买书攻读。他白昼砍柴,夜晚读书,耗费心力 ,染成疾病,数月之后就亡故了。 ”伯牙一听,双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 。钟公问书童:“此位先生是谁?”书童说:“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说:“原来就是我儿子的好友。 ”忙扶起伯牙 。伯牙含泪问钟公:“令郎葬在在何处?”钟公说:“按儿的遗言 ,葬于马鞍山江边,以候晋大夫俞伯牙。”于是,伯牙请钟公领他到坟前一拜。
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 ,拜了几拜 。捧起瑶琴弹了一曲之后,便把瑶琴在石头上摔了个粉碎。钟公感到奇怪,便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 ,可怜!”伯牙对钟公说:“下官伤感在心,不随老伯到府上去了 。待我上表晋侯辞官归家,再来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我家 ,养老送终。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请伯你不以下官为外人。 ”说完,给钟公送了一些银子,辞别而去 。
后来 ,人们把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叫做“知音”,并且用“知音之交”来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舍命之交
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湾何须数?君看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 ,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 ,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 。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 ,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 ,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 ,留名万古。
春秋时,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贤纳士 。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 ,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 ,勒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 ,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 ,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土 ,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 。迤俪来到雍地 ,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侵衣。催冰酿雪逞寒威 ,不比他时和气 。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 ,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 。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 ,欲觅一宵宿处。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 ,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 。中有一人 ,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欲往楚国 ,不期中途遇雨 。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 ,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塌 ,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 。那人云:“且未可讲礼 ,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办酒食 ,以供伯桃,意甚勤厚 。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 ,独居于此。乎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 。今幸遇贤土远来,但恨家寒 ,乏物为款,伏乞恕罪。 ”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 ,事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 ,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 。角哀留伯桃在家 ,尽其所有相持,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 。伯桃曰:“贤弟有王位之才 ,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 ,深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亲未得其便耳。 ”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 ,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曰 ,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赉罄尽 ,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 。其雨末止,风又大作 ,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 ,片片鹅毛乱葬。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 。探梅诗窖多清趣 ,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歧阳,道经粱山路,问及樵夫 ,旨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 ,狼虎成群,只好休去。 ”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 。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 ,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 ,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 。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 ,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惧去 ,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 ,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赘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 。持贤弟见了楚王 ,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 ”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遂不许 ,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旁寻个歇处 。“见一株枯桑 ,颇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 ,热些枯技,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 ,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 。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误了 ,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 ”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 ,安可分离?”伯桃曰:“若旨饿死,白骨谁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 ,兄可费粮去,弟宁死于此 ”‘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贤弟少壮 ,比我甚强;更兼胸中之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 。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滞 ,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也,我不为之。”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 ,至弟家中,一见如故 。知弟胸次不见,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 ,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 。 ”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 ,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己变 ,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挥令去 。角哀寻思:“我若久恋 ,亦冻死矣,死后准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 ,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 。伯桃死于桑中。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 ,何况囊无米?
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
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 ,来到楚国,于旅郧中歇定。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 ,何由而进? ”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 。”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 ,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见,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姓羊 ,双名角哀,雍州人也。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 。 ”裴仲邀人宾馆 ,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 ,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 ,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 。角哀首陈十策 ,旨切当世之急务。元王大喜!设御宴以持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 ,元王大惊而问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一一奏知 。元王闻其言,为之感伤。诸大臣旨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 ,到彼处安葬伯桃己毕,却回来事大王 。”元王遂赠己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 ,仍差人蹋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元王,径奔粱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 ,颜貌如生前一般 。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 ,后靠高崖,左右诸峰齐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林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 ,安葬起坟;四周筑墙栽树;离坟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 ,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 。乡老从人,无不下泪。祭罢 ,各自散去。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感叹不己。忽然一阵阴风飒飒,烛灭复明 。角哀视之 ,见一人于灯影中,或进或退,隐隐有哭声。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人! ”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视之 ,乃伯桃也 。角哀大惊问曰:“兄阴灵不远,今来见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贤弟记忆,初登仕路 ,奏请葬吾,更赠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 ,凡事十全。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此人在世时,为刺秦王不中被戮 ,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 。神极威猛。每夜仗剑来骂吾曰:‘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 ,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有此危难,特告贤弟。望改葬于他处 ,以免此祸 。”角哀再欲问之,风起忽然不见。角哀在享堂中,一梦一觉,尽记其事。
天明 ,再唤乡老,问:“此处有坟相近否? ”乡老曰:“松阴中有荆轲墓,墓前有庙 。”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 ,不中被杀,缘何有坟于此?”乡老曰:“高渐离乃此间人,知荆轲被害 ,弃尸野外,乃盗其尸,葬于此地。每每显灵。士人建庙于此 ,四时享祭,以求福利。 ”角哀闻言,透信梦中之事 。引从者径奔荆轲庙 ,指其神而骂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养,名姬重宝,尽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 ,人秦行事,丧身误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 ,当代名懦,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 ,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根本!”骂讫 ,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 。”归到享堂,是夜秉烛以持。果见伯桃哽咽而来 ,告曰:“感贤弟如此,亲荆轲从人极多,旨土人所献。贤弟可柬草为人,以彩为衣 ,手执器械,焚于墓前 。吾得其助,使荆轲不能侵害。 ”言罢不见。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 ,以彩为衣,各执刀枪器械,建数十于墓侧 ,以火焚之 。祝曰:“如其无事,亦望回报。”
归到享堂,是夜闻风雨之声 ,如人战敌。角哀出户观之,见伯桃奔走而来,言曰:“弟所焚之人 ,不得其用 。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不久吾尸必出墓矣。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兔受此祸。”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当力助以战之。伯桃曰:“弟,阳人也 ,我皆阴鬼:阳人虽有勇烈,尘世相隔,焉能战阴鬼也?虽茎草之人 ,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强魂 。 ”角哀曰:“兄且去,弟来日自有区处。次日 ,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打毁神像。方欲取火焚庙,只见乡老数人 ,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赂祸于百姓 。”须舆之间 ,土人聚集,都来求告。角哀拗他不过,只得罢久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 ,上谢楚王,言:“昔日伯并粮与臣,因此得活 ,以遇圣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后世尽心图报 。”词意甚切。表付从人 ,然后到伯桃墓侧,大哭一场。与从者曰:“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去往无门 ,吾所不忍 。欲焚庙掘坟,又恐拂土人之意。宁死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 ,战此强魂。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 。回奏楚君,万乞听纳臣言 ,永保山河社稷。”言讫,掣取佩剑,自则而死。从者急救不及 ,速具衣棺殡殓,理于伯桃墓侧。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 ,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 。清晓视之 ,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相 ,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自地 。乡老大惊,都往羊 、左二墓前,焚香展拜。从者回楚国 ,将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 ,赦赐庙额曰“忠义之词 ”,就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 。荆轲之灵 ,自此绝矣。土人四时祭把,所祷甚灵。有古诗云:
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 。二士庙前秋日净 ,英魂常伴月光寒。
鸡黍之交
种树莫种垂杨枝,结交莫结轻薄儿。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 。君不见昨日书来两相忆 ,今日相逢不相识!不如杨杖犹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
这篇言语是《结交行》,言结交最难。今日说一个秀才,是汉明帝时人 ,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家本农业 ,苦志读书;年一十五岁,不曾婚娶 。其老母年近六旬,并弟张勤努力耕种 ,以供二膳。时汉帝求贤。劭辞老母,别兄弟,自负书囊 ,来到东都洛阳应举 。在路非只一日。到洛阳不远,当日天晚,投店宿歇。是夜 ,常闻邻房有人声唤 。劭至晚问店小二:“司壁声唤的是谁?“小二答道:“是一个秀才,害时症,在此将死。”劭曰:“既是斯文,当以看视之。”小二日:“瘟病过人 ,我们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 ”
劭曰:“死生育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吾须视之 。”小二劝不住。劭乃推门而入 ,见一人仰面卧于土榻之上,面黄肌瘦,口内只:“救人!”劭见房中书囊、衣冠 ,都是应举的行动,遂扣头边而言曰:“君子勿忧,张劭亦是赴选之人。今见汝病至笃,吾竭力救之 。药饵粥食 ,吾自供奉,且自宽心。 ”其人曰:“若君子救得我病,容当厚报。”劭随即挽人请医用药调治。早晚汤水粥食 ,劭自供给 。
数日之后,汗出病减,渐渐将息,能起行立。劭问之,乃是楚州山阳人氏,姓范 ,名式,字巨卿,年四十岁。世本商贾 ,幼亡父母,有妻小 。近弃商贾,来洛阳应举。比及范巨卿将息得无事了 ,误了试期。范曰:“今因式病,有误足下功名,甚不自安 。”劭曰:“大丈夫以义气为重 ,功名富贾,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误之有? ”范式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 ,结为兄弟。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 。
结义后,朝暮相随,不觉半年。范式思归 ,张劭与计算房钱,还了店家。二人同行 。数日,到分路之处,张劭欲送范式。范式曰:“若如此,某又送回。不如就此一别 ,约再相会。"
二人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妆点秋光 ,以劭别离之兴 。酒座司杯泛荣英,问酒家,方知是重阳佳节。范式曰:“吾幼亡父母 ,屈在商贾。经书虽则留心,亲为妻子所累 。幸贤弟有老母在堂,汝母即吾母也。来年今日 ,必到贤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谊。”张劭曰:
“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 ,当设鸡黍以持,幸勿失信 。”范式曰:“焉肯失信于贤弟耶? ”二人饮了数杯,不忍相舍。张劭拜别范式。范式去后,劭凝望堕泪;式亦回顾泪下 ,两各悒怏而去 。有诗为证:
手采黄花泛酒后,殷勤先订隔年期。
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且说张元伯到家 ,参见老母 。母曰:“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
张劭曰:“不孝男于途中遇山阳范巨卿 ,结为兄弟,以此逗留多时。”母曰:“巨卿何人也?”
张劭备述详细。母曰:“功名事,皆分定 。既逢信义之人结交,甚快我心。 ”少刻 ,弟归,亦以此事从头说知,各各欢喜。自此张劭在家,再攻书史 ,以度岁月 。光阴迅速,渐近重阳。
劭乃预先畜养肥鸡一只,杜酝浊酒。是曰早起 ,洒扫草堂;中设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于瓶中,焚信香于座上 。呼弟宰鸡炊饭 ,以持巨卿。母曰:“山阳至此,迢递千里,恐巨卿未必应期而至。持其来 ,杀鸡末迟 。”劭曰:“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 ,安肯误鸡黍之约?入门便见所许之物,足见我之持久。如候巨卿来,而后宰之,不见我倦倦之意。"
母曰:“吾儿之友 ,必是端士 。”遂烹炮以持。是曰,天晴曰朗,万里无云。劭整其衣冠 ,独立庄门而望。看看近午,不见到来 。母恐误了农桑,令张勤自去田头收割。张劭听得前村犬吠 ,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因看红曰西沉,观出半轮新月 ,母出户令弟唤劭曰:“儿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来?且自晚膳 。 ”劭谓弟曰:“汝岂知巨卿不至耶?若范兄不至,吾誓不归。汝农劳矣,可自歇息。”母弟再三劝归 ,劭终不许 。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 ,莫是范来,皆自惊讶。看见银河耿耿,玉宇澄澄 ,渐至三更时分,月光都没了。隐隐见黑影中,一人随风而至 。劭视之 ,乃巨卿也。再拜踊跃而大喜曰:“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旧岁所约鸡黍之物 ,备之己久 。路远风尘,别不曾有人同来?”便请至草堂,与老母相见。范式并不答话 ,径入草堂。张劭指座榻曰:“特设此位,专持兄来,兄当高座。 ”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曰:“兄既远来 ,路途劳困,且未可与老母相见,杜酿鸡黍,聊且充饥 。”言讫又拜。
范式僵立不语 ,但以衫袖反掩其面。劭乃自奔入厨下,取鸡黍并酒,列于面前 ,再拜以进 。
曰:“酒看虽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责。”但见范于影中 ,以手绰其气而不食。劭曰:“兄意莫不怪老母并弟不曾远接,不肯食之?容请母出与同伏罪 。 ”范摇手止之。劭曰:“唤舍弟拜兄,若何?”范亦摇手而止之。劭曰:“兄食鸡黍后进酒 ,若何?”范蹙其眉,似教张退后之意 。劭曰:“鸡黍不足以奉长者,乃劭当日之约,幸勿见嫌。 ”范曰:“弟稍退后 ,吾当尽情诉之。吾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 。”劭大惊曰:“兄何放出此言?”范曰:“自与
兄弟相别之后,回家为妻子口腹之累 ,溺身商贾中,尘世滚滚,岁月匆匆 ,不觉又是一年。向曰鸡黍之约,非不挂心;近被蝇利所牵,忘其日期。今早邻右送荣英酒至 ,方知是重阳。忽记贤弟之约,此心口醉 。山阳至此,千里之隔,非一日可到。若不如期,贤弟以我为何物?
鸡黍之约 ,尚自爽信,何况大事乎?寻思无计。常闻古人有云: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曰行干里 。遂嘱咐妻子曰:‘吾死之后,且勿下葬 ,持吾弟张元伯至,方可入士。’嘱罢,自则而死。魂驾阴风 ,特来赴鸡黍之约 。万望贤弟怜悯愚兄,恕其轻忽之过,鉴其凶暴之诚 ,不以千里之程,肯为辞亲,到山阳一见吾尸 ,死亦瞩目无憾矣。”言讫,泪如进泉,急离坐榻 ,下阶砌。劭乃趋步逐之,不觉忽踏了苍苔,颠倒于地 。阴风拂面,不知巨卿所在。有诗为证:
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叙旧盟。
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乎生 。
张劭如梦如醉 ,放声大哭。那哭声,惊动母亲并弟,急起视之 ,见堂上陈列鸡黍酒果,张元伯昏倒于地。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晌不能言,又哭至死。母问曰:“汝兄巨卿不来 ,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此! ”劭曰:“巨卿以鸡黍之约,己死于非命矣 。”母曰:“何以知之?”劭曰:“适司亲见巨卿到来,邀迎入坐 ,具鸡黍以迎。但见其不食,再三恳之。巨卿曰:为商贾用心,失忘了日期 。今早方醒 ,恐负所约,遂自则而死。阴魂千里,特来一见。母可容儿亲到山阳葬兄之尸,儿明早收拾行李便行 。 ”母哭曰:“古人有云:囚人梦赦 ,渴人梦浆。此是吾儿念念在心,故有此梦警耳。”劭曰:“非梦也,儿亲见来 ,酒食见在;逐之不得,忽然颠倒,岂是梦乎?巨卿乃诚信之士 ,岂妄报耶!”弟曰:“此末可信 。如有人到山阳去,当问其虚实。 ”劭曰:“人禀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 ,金、木 、水、火、土,人则有五常,仁 、义、礼、智、信以配之 ,惟信非同小可。仁所以配木,取其生意也 。义所以配金,取其刚断也。礼所以配水,取其谦下也。智所以配火 ,取其明达也。信所以配土,取其重厚也 。圣人云:‘大车无輗,小车无(车兀) ,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自古旨有死,民无信不立。’巨卿既己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弟专务农业 ,足可以奉老母。吾去之后,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 。”遂拜辞其母曰:“不孝男张劭 ,今为义兄范巨卿为信义而亡,须当往吊。己再三叮吟张勤,令侍养老母。母须早晚勉强饮食 ,勿以忧愁,自当善保尊体 。劭于国不能尽忠,于家不能尽孝,徒生于天地之司耳。今当辞去,以全大信。"
母曰:“吾儿去山阳,干里之遥,月余便回 ,何放出不利之语?”劭曰:“生如淳沤,死生之事,旦夕难保 。 ”恸哭而拜。弟曰:“勤与兄同去 ,若何?”元伯曰:“母亲无人侍季,汝当尽力事母,勿令吾忧。”洒泪别弟 ,背一个小书囊,来早便行 。有诗为证:
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窖梦长。
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沿路上饥不择食,寒不思衣。夜宿店舍,虽梦中亦哭 。每曰早起赶程 ,恨不得身生两翼。
行了数日,到了山阳。问巨卿何处住,径奔至其家门首 。见门户锁着 ,问及邻人。邻人曰:
“巨卿死己过二七,其妻扶灵枢,往郭外去下葬。送葬之人,尚自未回 。 ”劭问了去处 ,奔至郭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心里想着流水 ,钟子期说:“好啊!我好像看见了奔腾的江河!”
伯牙所思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1 、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经考证 ,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 。
2 、钟子期
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 、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 ,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俞伯牙的人物简介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伯牙和钟子期 。
一、钟子期的简介
钟子期,名徽 ,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一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 。在楚国境内当樵夫。一日晋臣俞伯牙在汉江弹琴,钟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结为金兰 ,相约翌年中秋节再见 。
届时,俞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去世。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死后 ,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
二、俞伯牙的简介
俞伯牙,名瑞 ,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三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 ,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 ,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 ,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 ,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 ,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 ,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 ,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 ,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
伯牙 ,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 ,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 ,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 ,字伯牙 ”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 ,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 。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 ,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 ,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钟子期死 ,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 伯牙鼓琴图
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东海 ,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 ,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编辑本段知音故事
(1)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 ,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 ,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 ,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 ,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 ,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 ,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 ,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 ,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 ,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 ,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 ,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 ,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 ,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 ,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 ,而眼前 伯牙抚琴雕塑
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 ,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 ,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 ,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 ,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 ,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 ,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 ,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 ,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故事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字面解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编辑本段典故诠释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 ,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 ,表示悼念。 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 ,钟子期听了,赞叹到:“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 ,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 ,终身不再弹琴了。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 ,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 ,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 ,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 ,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 ,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编辑本段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 ,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 ,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 ,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 ,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 ,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 ,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 ,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 ,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 和伯牙抚琴相关的艺术品
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 ,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 ,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 ,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 ,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荡气回肠 、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 ,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
编辑本段伯牙详述
伯牙 : bó yá 伯牙姓伯 ,名牙,后世有人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 ”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已考证)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 ,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 伯牙从小非常聪明 ,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 ,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 ,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 ,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 ,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 ,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 ,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 。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 ,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 ,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 ,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 ,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 ,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 ,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 后来,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 ,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 ,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 ,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 ,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 ”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 ,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 ,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 ,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
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 ,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 ,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 ,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以纪念子期 。
编辑本段钟子期墓
钟子期墓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 ”中被毁。19 钟子期墓
80年修复。墓为圆形 ,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 。碑高1.5米 ,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 ,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 ,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 ,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 ,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 ,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 ,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 ,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 ,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 ,“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 ,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 ,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 ,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 ,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 ,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 ,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 ,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 ,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 ,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 ,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 ,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 ,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 ,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 ,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 ,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俞伯牙以为这世上真的没有了第二个知音。所谓人生的得以知己 足以足以 。他便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 ,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 俞伯牙痛苦万分,一辈子不再弹琴。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 ,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
关于“俞伯牙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启示录千寻]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wiki/202508-2182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启示录千寻”!
希望本篇文章《俞伯牙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俞伯牙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俞伯牙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