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潜地导弹的中国研发历程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潜地导弹的中国研发历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潜地导弹研制工作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 ,经历了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和台 、筒、艇试验3个阶段 。 根据中央专委的决定,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机部四院组建了第四设计部(简称四部 ,,开始了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从设计近程、单级固体导弹开始的。但起步不久,科技人员便对研制这种固体导弹的必要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一九六七年一月,在国防科委听取近程 、单级团体导弹方案汇报时 ,有人认为近程单级固体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难以满足使用部队的要求,主张立即开始研制中程潜地固体导弹。这个意见引起了领导机关的重视。随后,在四院组织深入调查 ,国防科委提出报告后,经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为了与导弹核潜艇研制取得同步 ,应提前完成中程固体导弹的研制 。
一九六七年三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跨越近程单级的阶段;直接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面临起点高 ,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图纸,又无仿制样品 ,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这样艰巨的任务,对于四院刚组建起来的年轻的固体导弹研制队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潜地导弹方案论证中遇到了诸如潜艇空间有限 。导弹外型尺寸有严格限制,弹头核装置、装弹仪器设备必须轻型化 、小型化;水下发射方案及水下运动规律;在潜艇运动和海水浪、涌、流的作用下,导弹点火时的大姿态稳定;导弹水下严重受力引起的载荷、强度设计计算;导弹气密 、水密性保证;油雾、盐雾、霉菌等恶劣环境下的防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在总体万案论证与设计中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导弹水下机动发射技术的试验途径。四部的设计人员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研制固体潜地导弹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了一条新的途径 ,即先用缩比导弹模型在水池内进行发射试验和水筒试验,然后再研制一种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直接在水下运动的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 。
第二个问题是选择何种发射方式。要将一个10几吨重的导弹从水下几十米深处弹射出水 ,使导弹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较小的出水姿态角,并保持弹体初始姿态的稳定,除在导弹外型设计上采取广定的技术措施外 ,还要选定一种动力源,使导弹在发射简内就能获得足够大的出水速度。承担发射装二研制的七院十三所的设计人员经过反复分析论证,选定了燃气动力 、导弹水下冷发射方式 。
第三个问题是选定导弹的试验程序。鉴于国外潜地导弹试验程序复杂 ,周期很长,使用的导弹数量过多,耗资巨大,中国不能这样办。四部科技人员经反复论证 ,决定采用经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发射试验考核后,直接进行潜艇水下发射,提出了中国独创的“台、筒 、艇”三步试验程序 。
第四个问题是选择恰当的导弹弹体、两级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导弹外形除头部与尾罩两级均为圆柱体。弹头因受长度尺寸和安装核装置的限制 ,选择了组合锥形 。为了承受导弹发射时高温高压燃气的作用力,导弹尾端设计了外形为椭球形的尾罩。考虑到导弹长度受限制和气密、水密要求,两级之间采用封闭式热分离方案等。两级动力装置为固体发动机 ,采用新研制的复合推进剂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壳体。在固体发动机研制中,首次采用了较先进的摆动喷管(一级)和液体二次喷射(二级)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 。为了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准确控制二级发动机按指令关机 ,在二级发动机前封头上设置了3个反向喷管,以实现推力终止,并提供头体分离的反向惟力。
潜地导弹
制导系统研制经广泛调查 ,从系统性能 、精度、体积重量等方面比较分析,并考虑到满足潜地导弹特殊需要和将来的发展,决定采用陈德仁主持研究的平台一-计算机方案;导弹瞄准系统,既要适应潜艇方位的不断变化 ,又要满足发射多发导弹的作战需要,经论证,采用了长春光机所唐九华提出 ,王家理等研制的补偿艇体变形的全光路瞄准仪方案。此外,还对控制、遥测 、安全、弹体结构和地面设备等分系统方案作了大量论证工作,于一九六八年确定了备份系统的方案 ,并作了相应的设计和试验 。
一九六七年三月,国防科委明确了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分工,并要求研制单位按期完成总体及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
同年十月 ,海军审定了潜艇和导弹的总体方案,确定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一九六八年,总体单位向各分系统提出了技术设计要求 ,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 。 一九七0年一月一日,周恩来批准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 ,加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力量。担负潜地导弹研制任务的科技人员从分析导弹的水下运动特点人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试验工作 。他们从水下流体动力、水下弹道和水下载荷等不同的试验目的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筒 、风洞等试验设施 ,确定缩比模型试验方案;利用六机部七院二所的试验水池,进行了缩比模型弹射等试验,为洛地导弹的研制提供了设计依据 ,为分析水下发射技术问题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对首批导弹缩比模型进行了数百次研究性试验和发射试验,模拟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干扰因素,测得了大量数据 ,从而形成了水下弹道研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为研究潜地导弹水下运动状态,需要测量水下弹道。然而,要对从活动潜艇发射出来 ,在海水中高速运动的导弹进行拍摄和测量,技术难度很大 。
一九八四年,辽南潜地导弹试验场翟序春等提出应用微光电视技术进行水下弹道测量的方案。在公安部的支持下,经研制小组的努力 ,于一九八五年组合成一套试验用的水下微光电视系统,解决了水下发射导弹的测量问题,并为外弹道水下测量打下了基础。
潜地导弹
与此同时 ,四部开展了水下载荷环境的试验研究,经过3种不同的缩比模型的试验,进行了水下发射试验时各种载荷的测量 ,找到了导弹的最大受力情况,获得了水下发射导弹载荷环境的参数,为全弹结构设计提供了强度计算依据。此外 ,华北导弹试验基地刘怀忠等对测速器进行多次改进,使测量导弹出筒口速度等参数的成功率由10%提高到100%,并保证了测量精度 ,为考核发射动力系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提供了依据 。为了研究真实条件下的水下发射技术,四部和五院五0八所、一院二一0厂 、一0一站、上海锅炉厂协同完成了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的设计和生产任务。
为了摸清模型弹壳体从几十米高空落到海面的结构强度和是否可能影响艇的安全问题,黄纬禄在现场组织七机部的试验人员利用刚刚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把模型弹从桥面上扔下去 ,进行落水冲击试验。弹壁在阳光暴晒下,温度升到60摄氏度左右,在弹舱中安装仪器 ,调试设备,清洗污物,干不多时便浑身汗水 。但他们不怕苦 ,不怕累,于一九七0年八月,圆满完成了导弹的落水冲击试验 ,测到了不同投放姿态下的弹体载荷、入水深度等参数,获得了宝贵的资料。
一九七二年十月,海军试验基地在辽南海域组织进行了模型弹首次真实海情下的潜艇水下弹射试验。试验前夕 ,有人鉴于曾有潜艇在用火药燃气作水柜排水试验中,因二次燃烧发生过爆炸事故,对这次担任水下发射任务的潜艇的安全表示担心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确定由七机部四院杨南主负责 ,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的专题小组进行研究。经辽南潜地导弹试验场方世武等研究分析,认为发射动力系统点燃工作时,发射筒内会产生二次燃烧现象(原设计末考虑到) ,但产生的能量不会对发射装置产生威胁性的破坏力,消除了参试人员的疑虑。
潜地导弹
试验潜艇按预定时间驶向试验海区,在水下测试完毕后 ,发射装置的动力系统点燃,经过冷却后的燃气 、蒸气混合气体充入发射筒底部 。在强大气压作用下,弹被推出发射筒 ,穿过海水,飞上天空。模型弹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成功,对研制潜地导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试验结构简单可靠 ,试验中无需地面支援,且不受时间、地点和海情的限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院四部戴进泉等在这次试验中作出了贡献。
弹头是导弹运载的有效载荷。潜地导弹的弹头装有能毁伤敌人战略目标的核装置 ,是导弹组成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系统。导弹弹头的研制工作是在李绪锷副总师的主恃下进行的,根据潜地面体导弹的特殊要求,在七机部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积极配合下 ,七机部一院十四所突破了外形选择、结构与防热设计以及参数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轻小型弹头,在导弹弹头设计技术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
实现制导系统平台一计算机方案的关键是三轴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简称液浮平台)与弹上计算机。七一七厂于一九七一年组装出第一个模型平台。通过试验 ,证明原理正确,但主要技术指标都未达到预定的技术要求,难于在大的过载 、冲击、振动和大姿态条件下可靠地工作 。丁衡高、钟万登等又组织进行不大量的改进试验和理论分析 ,找出了提高产品性能的主要关键和途径,于一九七六年底研制出质量较好 、外形小巧的4套初样平台系统。
弹上计算机,由七七一所从一九六八年十月开始研制。沈绪榜等提出并采用当时在国内还处于研制初期的小规模PMOS集成电路 ,于一九七0年底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弹上用MOS型计算机,显示出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等优点 。后来又采用更先进的中小规模CMOS集成电路,扩大了计算机的功能。
潜地导弹
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课题。摆动喷管是潜地导弹一级发动机的关键部件 。一九六七年,七机部四院开始研制时 ,连续多次试车失败。经科技人员反复试验研究,确定了摇摆喷管球面的密封间隙量,改进了设计和加工工艺 ,终于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
发动机所用材料涉及化工、冶金、轻工 、机械、兵器、石油等工业部门的55个单位 。每种材料几乎都有特殊的性能要求。其中发动机壳体材料由冶金部组织有关厂 、所经过多年的奋斗才研制成功。其他如装药与壳体界面脱粘等计术问题,由杨南生.崔国良、邢球 等组织科技人员努力攻关,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导弹弹体结构先后由二一一厂、三0七厂负责研制 。设计人员和工人对整体化铣加筋网格型式的弹体结构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试制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张德全等的精心操作下,达到了质量要求;导弹弹体上的对接口 、大小口盖和连接件之间的密封 ,虽通过试验,选定了O型密封圈的方案,但如何保证密封面加工精度 ,一直没有解决。三0七厂发动研制人员人人出谋献策,不分昼夜地苦干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制出了以球模为主的一套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能保证密封性能的加工设备,解决了在仪器舱圆锥表面上加工空间曲率多变的大型密封口盖的技术难题。
战略弹道导弹的空射阶段
火箭原理
1 ,发动机
当大多数人想到马达或发动机时,会认为它们与旋转有关 。例如,汽车里的往复式汽油发动机会产生转动能量以驱动车轮。电动马达产生的转动能量则用来驱动风扇或转动磁盘。蒸汽发动机也用来完成同样的工作 ,蒸汽轮机和大多数燃气轮机也是如此 。
火箭发动机则与之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反作用力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是以一条著名的牛顿定律作为基本驱动原理的,该定律认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火箭发动机向一个方向抛射物质,结果会获得另一个方向的反作用力。
开始时您可能很难理解“抛射物质 ,获得反作用力 ”这个概念,因为这好像和真实情况不大一样。火箭发动机似乎只会发出火焰和噪音,制造压力 ,而与“抛射物质”没什么关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便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
如果您曾经使用过猎枪,特别是那种12铅径的大猎枪 ,那么您就知道它会产生巨大的“撞击力”。也就是说,当您开枪时,猎枪会狠狠地向后“撞击 ”您的肩膀。
这种撞击力就是反作用力。猎枪将31.1克的金属以大约1120公里/小时的速度沿某个方向发射出去,同时您的肩膀会受到反作用力的撞击 。如果您开枪时穿着轮滑鞋或站在滑雪板上 ,枪会起到类似于火箭发动机的作用,反作用力会使您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如果您见过粗大的消防水管喷水的场景,可能会注意到消防员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抓住它(有时您会看到有两名或三名消防员手持同一根消防水管)。
水管发生的情况与火箭发动机类似 。水管向一个方向喷水 ,消防员们则运用自身的力量和重量来克服反作用力。如果他们放开水管,那么水管会劲头十足地四处乱撞。如果消防员全都站在滑雪板上,水管将推动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向后移动 。
如果您吹起一个气球 ,然后放开它,那么它会满屋子乱飞,直到里面的空气漏光为止 ,这就是您制造的火箭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被抛射出去的是气球中的空气分子。
与许多人的想法不同,空气分子其实是有质量的(请查看有关氦的页面 ,以便更好地了解空气质量的问题) 。如果您让空气从气球的喷口中喷出来,气球的其余部分则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燃料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级硼硅烷(这都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和2踢脚差不多的 点火和原理都一样。只是上面的那层不是火药 ,是火箭头(里面是卫星之类的东西) 。
航空煤油是无色透明的,闻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没什么区别,而且不易挥发。燃点大约在300C左右 ,别说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点不燃的。
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作燃料 ,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 。
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 、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硝酸、液态氮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 ,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
3,推进剂
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燃烧剂和氧化剂都是呈液体形态的发动机则称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或称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呈固体状态 ,则称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 。
固态氢、固态氧,作为火箭动力。如果在两种燃料中,一种为固体 ,一种为液体,则称为固-液火箭发动机或直接称其物质名称的火箭发动机。如,氢氧火箭发动机 。由于固态燃烧剂产生的能量比液体氧化剂发出的能量高 ,所以,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多是固-液火箭发动机,两种燃料相遇燃烧 ,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巨大推力而把运载火箭送上了太空。
扩展资料:
常用推进剂有:
1 、液氢(燃料)液氧(氧化剂) ,燃烧效率很高,多用于航天飞机及运载火箭末级,价格昂贵、不易储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 ,多用于中型火箭,价格适中 、较易储存 。
3、RP-1高精炼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 ,多用于火箭第一级,价格适中、不易储存。
4 、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 ,多用于卫星,容易自燃、价格相对便宜 、腐蚀性极强。
基本分类: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类 。按能源不同,分为化学火箭、核火箭、电火箭以及光子火箭等。化学火箭又分为液体推进剂火箭 、固体推进剂火箭和固液混合推进剂火箭。
按用途不同分为卫星运载火箭、布雷火箭、气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类军用火箭等。按有无控制分为有控火箭和无控火箭 。
按级数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按射程分为近程火箭 、中程火箭和远程火箭等。火箭的分类方法虽然很多 ,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
固态火箭跟液态火箭便是现今比较常用的火箭。此外,还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体的燃料而用液体的氧化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现今运载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态火箭跟固态火箭,也就是说,一个火箭可能第一节是固态的而第二节却是液态的 。
火箭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推进系统、箭体和有效载荷。有控火箭还装有制导系统。
火箭推进系统是火箭赖以飞行的动力源 。其中火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 、电火箭发动机和光子火箭发动机等。
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 ,它是依靠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
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冲,它是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其高低与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有关 ,但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推进剂的性能 。
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根据其特点和用途选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 ,小到微牛,如电火箭发动机;大到十几兆牛,如美国航天飞机的固体火箭助推器。
箭体用来安装和连接火箭各个系统 ,并容纳推进 剂。箭体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既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质量越轻越好 ,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质量一定时,结构质量轻,则可获得较大的飞行速度或射程 。
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有人造卫星、飞船或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载荷就是战斗部(弹头)。
为成功地发射火箭,还必须有地面发射设备和发射设施 。地面发射设备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 ,如便携式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发射筒(架);大的如卫星运载火箭,则需有固定的发射场和庞大的发射设施,以及飞行跟踪测控台站等。
中国发射基地:
1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建于1958年,是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 ,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 、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 。
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 ,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八个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 ,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至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地发射了21颗科学试验卫星,其中 ,这里发射的8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100%。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 ,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 。
主要担负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 、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 、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 、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发射场位置为东经102度、北纬28.2度。
3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 。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了多射向 、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 、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
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1968年12月18日 ,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到1988年该中心共成功发射了70多枚包括中近程、中远程 、远程等各种类型的运载火箭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外,它还进行过一系列运载火箭试验。
1997年12月8日 ,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到1999年共为外国公司成功发射了10颗铱星。
1999年5月10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约北纬19度19分0秒 ,东经109度48分0秒,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
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离赤道只有19度 ,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 。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而发展。这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火箭
上世纪80年代末,美苏都意识到相互摧毁数遍的战略态势没有任何意义.于是都主动部分放弃了原有的一些大型军事计划,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经济意义的民用项目 。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 ,苏联的解体使空中发射技术的军事意义大为降低,于是,美苏(俄)都开始研究将这一技术用于民用目的。
美国用B-52托起“飞马座”轨道科学公司的“飞马座”为三级固体运载火箭 ,全长16.9米,直径1.27米。翼展6.7米,采用飞机下挂式空射方式。早期“飞马座 ”载机为B-52轰炸机 ,运载火箭吊挂在机翼下,后来又用L-1011运输机改装成载机,火箭也改为吊挂在机腹下 。发射时,L-1011将火箭载到约12千米的
海洋上空后进行投放 ,火箭水平自由下落5秒后启动第一级发动机。1990年4月5日,“飞马座”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在发展民用技术的同时,美国并没有忘记其军事用途 。轨道科学公司受美国国防部委托 ,利用“飞马座”对弹道导弹发射进行过多次测试,以发展远程高速打击武器系统。1989年以来,“飞马座 ”系统的发展 ,已经证明是经济上可负担得起而又可靠的小型运载器。它可以将大约454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发射费用为2200万-2600万美元 。该系统已经执行了30多次任务,发射了70多颗卫星。“飞马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空射运载火箭。
苏联为安-124扯起“三角帆” 苏联解体前 ,委托曾设计了“矛隼 ”空射导弹的南方设计局设计一种空射运载火箭系统,该设计局利用“矛隼”开发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斯别斯号三角帆船”方案 。该系统采用安-124CK作为载机,运载火箭由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两种改进的控制装置和一个整流罩配套而成。该项目在1989-1991年进行了草图设计 ,但由于苏联解体而没有最终完成。后来,乌克兰对南方设计局拥有的这一技术非常看好,于1994年投资研究从伊尔-76TD发射起飞质量18.5吨、运载能力200千克的空射固体运载火箭,在1996-1997年又研究用安-124为载机 ,以SS-24导弹二 、三级为基础的“鹰 ”空射固体运载火箭 。这些计划仍在进行,并寻求国际合作。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空射技术以民用为主 ,而月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空中发射卫星的技术实际与弹道导弹空中发射的原理和过程基本一致 ,只不过前者搭载的是卫星,后者搭载的是弹头而已。
关于“潜地导弹的中国研发历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迮盼秋]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wiki/202508-220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迮盼秋”!
希望本篇文章《潜地导弹的中国研发历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潜地导弹的中国研发历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潜地导弹的中国研发历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国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