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宋会要辑稿的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会要辑稿的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宋会要辑稿》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人校点,刘琳、刁忠民、舒大刚 、尹波等专家审稿 ,历时8年编纂、16册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宋会要辑稿》是宋代三大资料宝库之一
校点本《宋会要辑稿》,是《巴蜀全书》现有成果中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之一。它是宋代各类史料分类纂集,由清代学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会要 ”中辑录而成 ,内容包括政治 、军事、经济、制度 、礼乐、教育、选举 、科技以及其他历史文化信息。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说,《宋会要辑稿》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构成三大宋代资料宝库 。《宋会要辑稿》内容丰富、卷帙浩大,但因错误繁多 ,使得宋史研究者对它又爱又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王云海先生为首,国内主要宋史研究者就曾酝酿重新整理《宋会要辑稿》 ,甚至都印出了整理方案和样稿,但未能展开。
本世纪初,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对《宋会要辑稿》进行初步校点 ,形成了电子版的《宋会要辑稿》 。后来在《巴蜀全书》工程推动下,形成了现在的1400余万字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
校点本树立了三大标杆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刘琳介绍,本次校点特别注重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纠正年月日错误 。《宋会要辑稿》在辑录、转抄的过程中,年月日的错乱极其严重,专家们将纠正年月日的错误作为校勘的重点之一 ,全书共改正年月日的错误2800余条(处)。第二,鉴别非“会要”之文。专家们通过纪日表述方式、记事的体裁与风格、所记的时代与地域,以及其他抄录他书的痕迹进行辨别 。第三 ,移正错简之处。专家们发现并移正的错简的地方有59处,少的地方有10余字,多的有3000余字 ,总字数达3万余字。第四,勘正错误的行款。《宋会要辑稿》中的行款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条不当,正文 、注文互混,标题混乱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认为 ,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的整理与出版树立了三个标杆。第一,参与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编纂的专家们,严格校勘 ,一丝不苟,为古籍整理与出版工作树立了标杆。第二,参与的专家们不仅从事文本校对 ,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为宋史研究,尤其是宋代典章制度史研究树立了标杆 。第三 ,校点本《宋会要辑稿》的完成,为如何开展国家资助的重大项目、如何打造精品,树立了标杆。
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内容简介
第一 ,通史专著不谈,关于明史的断代史专著推荐以下几种:
《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编》傅衣凌 主编 杨国桢 、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
《晚明史》(2册)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关于南明史的资料与论著 ,有以下几种:
《南明史》(14册) 钱海岳 (中华书局)
《南明史略》 谢国桢 (上海人民), 此书未见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书店)
《南明史》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三,关于清朝前期的史料暂不谈,说一下有关论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满洲开国史讲义》 。
比较早的专著有周远廉的《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两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 ,没有阅读过。
第四,关于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明实录》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头 ,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抄本校勘,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 ,附录21册,共183册,经过校勘之后的这套书依然是影印本的 ,没有标点 。市面上也买不到的。最近线装书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实录》,定价过万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华书局点校本 ,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册 。常见,也容易阅读。
3 、《国榷》 ,有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私修的纪传体明史 ,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删改,故保留了不少满洲人早期与明朝关系的史料;
4、《明史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 ,史料价值较高,也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 ,有考异。岳麓书社的点校简体字本,册数仅3册,便于阅读 。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册本为影印本。
6 、《明会典》 ,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但建国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 、《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 ,中华书局版本因出版较早,又无重印,故不易得。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 ,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目前 ,市面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
9 、《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参考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有兴趣 ,想阅读,请提供书目及简介
“二十四史 ”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 ,分别为:《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汉书》 、《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记述的范围 ,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文化、天文 、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 ,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 ”以本纪、列传、表 、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 ,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点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泽东主席指示 ,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 ,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献的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 ”的时候指出: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 ,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 ”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 ,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 ,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 ,实为“二十四史 ”的最佳版本。
值中华书局10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特别制作了这套32开精装本“二十四史”以飨读者,以志纪念 。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 、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 ,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 ,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 ,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 ,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 ,记载了历代经济 、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编辑本段二十四史的发展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 ”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 ,称为“前四史 ”。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 、晋朝、宋、齐 、梁、陈、北魏 、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 、《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 ,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 、《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 、《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 ,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 ,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 ,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 ,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1]编辑本段主要版本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 ”(北监本)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 ” 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编辑本段相关评价梁启超评价二十四史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 ,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 ” 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 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 ,版式设计,清晰便览。 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 ,于1978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编辑本段二十四史内容史记汉·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 ”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 ,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 ,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 ,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 ,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 ,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 ,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 ,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 ,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 ,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 ,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 ,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 、《武帝本纪》、《礼书》、《乐书》 、《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 ,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 、《国语》、《国策》、《秦记》 、《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 ,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 ,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汉书东汉·班固著 ,100卷。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 ,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 ,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 ,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 ,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 ,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 ,“列传 ”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 ” ,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 ,《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 、《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 、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 ,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 ,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 ,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 ”而无“今” ,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 ,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 ” ,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120卷。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字蔚宗 ,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 、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 ,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 ,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 ,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 ,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 、《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 ,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 ,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 ,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 ,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 ,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 ,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65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 ,《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 、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 ,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 ,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 ,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 、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 ,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 ,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 ,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 ,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 ,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 ,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因此 ,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
关于“宋会要辑稿的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7-865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宋会要辑稿的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宋会要辑稿的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会要辑稿的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