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影响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影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读《道德经》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修身养性,顿悟人生与自然。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 、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被后人尊奉为治国 、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 、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 、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 ,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 ,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
历史上有诸多人物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1.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序》)
2.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 ,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 ,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3.晋代哲学家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 ”
4.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 、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 ,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
5.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 ,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6.宋真宗赵恒:“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7.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 ,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8.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苏辙《双溪集遗言》)
9.明太祖朱元璋:“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 ,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10.清未思想家魏源:“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 ,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 。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
11.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 ,‘无为而无不为’ 。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 ,其惟儒术乎!”
12.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
13.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 ,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 ,我己就是如此 。 ”
14.毛泽东:“《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15.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 ”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3]?
16.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
朱元璋的历史经历
老子《道德经》乃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幢丰碑 ,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智慧明珠。古今中外,注释《道德经》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道德经》言简意丰 ,其哲理诗般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故而历来异解纷纭 ,莫衷一是 。仅《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这几个字,各种释义,即大相径庭。要统计古今注家对“道可道非常道 ”有多少种解释,几乎不可能。今就笔者所见的几种解释 ,列举如下。
1、 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
这种观点将“可道”的“道”字理解为言说,将“常道 ”理解为永恒常在之道 ,认为永恒常在之道不可以言说。
持此种观点的人为《道德经》注家的主流。不过,此一主流又须细分为两个支流:一部分人直接断言“道不可言说”,从而逻辑地否认了有可以言说之道的存在;另一部分人则只是强调“常道不可言说” ,并不否认存在着可以言说之道 。现分别述之。
(1)道不可言说。
战国末期的韩非在《解老》篇中即以“理 ”与“道”的区别来说明“道不可道” 。他说:“理者,成物之文也”,“凡理者 ,方圆、短长 、粗靡、坚脆之分也 ”。 可见,“理”是具体事物的规定性,韩非称之为“定理”。定理是可以言说的 。但定理随物之存亡而存亡 ,故不能常。“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道统辖万物之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故常存不灭 。“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 ,是以不可道也。”(《韩非子》卷六)
唐代道士成玄英说:“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而言可道者 ,即是名言,谓可称之法也 。……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辩 ,不可以心虑知,妙绝希夷,理穷恍惚。……可道可说者 ,非常道也。”(《道德经义疏》)其意为:道本湛寂,其用虚通,不可测知,当然更不可言说 。一说就受到了语词的限制 ,就不是虚通之道,而是可称之法了。
北宋王安石说:“道本不可道,若其可道 ,则是其迹也。有其迹,则非吾之常道也 。 ”(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其意为:凡可言说者 ,皆是道之“迹”,而非道之本。道之本,即道本身 ,亦即“常道”,是不可言说的。
北宋道士陈景元说:“夫道者,杳然难言 ,非心口所能辩,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议,在人灵府自悟尔 ,谓之无为自然 。今标道者,已是强名,便属可道。既云可道 ,有变有迁,有言有说,是曰教典 ,何异糟粕。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其意为:道只可体悟,不可言说 。若可以言说,就有变迁 ,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宋徽宗说:“无始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曰:道不当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 ,如四时焉,当可而应,代废代兴,非真常也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无始曰”与“又曰 ”云云 ,皆引《庄子·知北游》语。徽宗意为:道若可言说,就跟事物、四时一般,处于变迁之中 ,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其观点与陈景元大致相同 。
北宋末江澄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至道之精,与物相去远矣 ,故不可以言论。”(《道德真经疏义》)道精物粗之论出自《庄子》 。《庄子·天下》篇评论关尹 、老聃的学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 ,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江澄之意为:道精物粗,粗者可说 ,精者不可说 。
南宋林希逸说:“道本不容言,才涉有言,皆是第二义。常者,不变不易之谓也。可道可名 ,则有变有易 。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道德真经口义》)这种说法明显受到了佛教所谓“第一义不可说 ”的思想的影响。
南宋道士褚伯秀曰:“道本至无,不容称道。所可道者 ,御世之迹 。”(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三引)
明代释德清说:“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 ,不可言说 。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太上老子道德经解》)
近代魏源说:“至人无名 ,怀真韬晦,而未尝语人。非秘而不宣也,道固未可以言语显而名迹求者也 。及迫关尹之请 ,不得已著书,故郑重于发言之首,曰道至难言也,使可拟议而指名 ,则有一定之义,而非无往不在之真常矣。 ”(《老子本义》)
近代梁启超说:“道本来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道 ,已经不是本来常住之道了。”(《老子哲学》)
当代冯友兰说:“道是‘无名’,没有任何规定性 。言语所说的都是事物的规定性,对于没有规定性的东西 ,那就不可说了。”“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2册)
任继愈认为:“《老子》书中的‘道’是不能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的、神秘的精神本体 。”他的翻译是:“‘道’,说得出来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老子新译》)
钱钟书说:“第一 、三两‘道’字为道理之‘道’ ,第二‘道’字为道白之‘道’,如《诗·墙有茨》‘不可道也’之‘道’,即文字语言。 ”又说:“责备语文 ,实繁有徒。要莫过于神秘宗者 。彼法中人充类至尽,矫枉过正,以为至理妙道非言可喻,副墨洛诵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耳。……《老子》开宗明义 ,勿外斯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 。”(《管锥编》第二册)
张松如说:“道、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其解说曰:“单个的东西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任何词(语言)都已经是在概括。所以老子认为,‘道’(自在的)是不可言道,无以名之的;可以言道 ,可以名之的‘道’(观念的),便不是恒道,不是永恒绝对之‘道’ 。 ”(《老子说解》)
陈鼓应说:“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 ,就不是常‘道’。”其解说为:“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为什么道不可说呢?“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 ,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 。”(《老子注译及评介》)
李泽厚说:“‘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 、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 ,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孙老韩合说》)
(2)常道不可言说。
西汉严遵说:“可道之道,道彰而非自然也。今之行者 ,昼不操烛,为日明也。夫日明者,不道之道常也 。操烛者 ,可道之道彰也。夫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 ,可道之道也。若乃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者 ,常道之道也 。”(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引)严遵在这段话里明显把道分为“可道之道”与“常道之道 ”,认为“可道之道”可彰显而传于人,“常道之道”则自然而然 ,不可授受。
汉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可道之道,即经术政教之道。常道 ,乃自然长生之道 。“常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辉 ,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这里也将道分为“可道之道”和“常道”。常道无为无事,不见其有所作为 ,故不可言说 。
曹魏王弼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 ,不可名也。 ”(《老子注》)一些人认为王弼开了“道可不道”的先河 。(参见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但王弼在这段话里明确提出有“可道之道”。从逻辑上说,“可道之道 ”当然也是一种“道”。可见,王弼只是认为可道之道非常道(“非其常”) ,常道不可道。
北宋吕惠卿曰:“凡天下之道,其可道者,莫非道也 。而有时乎殆 ,则非常道也。……则常道者,固不可道也。” 。(《道德真经传》)其意很明显:可道之道也是道,但不是常道。常道不可言说。
北宋苏辙曰:“莫非道也 ,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 。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 ,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 ,在礼为礼,在智为智 。彼皆不常,而道常不变 ,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道德真经注》)从“莫非道也”可以读出苏辙主张“可道”与“常道 ”皆是道。
两宋之际的程俱说:“可道之道,以之制行;可名之名,以之立言 。至于不可道之常道 ,不可名之常名,则圣人未敢以示人。非藏于密而不以示人也,不可得以示人焉耳。”(《北山集》卷十三《老子论》)其意为:圣人以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为世人确立言行的准则 ,至于常道、常名则不可得而道 、得而名以示人。
元代丁易东说:“首一道字与下常道字,皆是言道之体,特可道之道字 ,则指世人所谓道而言之,若曰吾所谓道者,非世人可以指言之道也 。若可指言之道,则非吾所谓自然之常道矣。……世俗之所谓道者 ,……盖儒者之所谓道,乃日用通行之道,而老子之所谓道 ,乃专指虚无自然者为道。”(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四)
明代李贽说:“不知而自由之者,常道也 。常道则人不道之矣。舍其所不必道,而必道其所可道 ,是可道也,非常道也。 ”(《道德经解》)其意为:常道乃自然之道,人日行其道而不自知 。常道无人说 ,也不必说。因此,人所说者,不是常道 ,而是可道之道。
明代道士王一清说:“有世间之道,有出世间之道 。世间之道,有形有名,有理有事 ,故可道可名也。出世间之道,无形无名,视不见 ,听不闻,故不容言,不能名也。常者 ,常住不灭之意 。……故知可道可名者,乃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君臣父子政教之道之名,而非真常之道之名也。”(《道德经释辞》)其意为:世间之道乃可道之道 ,出世间之道才是真常之道。
近代丁福保说:“道之可得而道者,非常道也。常道不可得而道也 。……此道字,非儒家之所谓道 ,即本经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乃道家之专门名词,谓真常不灭之道也。”(《老子道德经笺注》)
近代王力说:“既云道可道非常道,则常道乃不可道者也。道之本体 ,是谓常道 。言及本体,无法以形容之,故曰不可名 ,又曰强为之名也。然则道之本体,已离言说;欲得其真,须凭直觉。盖老子五千言 ,皆可道之道耳 。 ”(《老子研究》)
近代高亨说:“道可道,犹云道可说也。……道可道非常道者,例如儒墨之道 ,皆可说者,非常道也。……其意以为吾所谓道之一物,乃常道 ,本不可说也 。”(《老子正诂》)他后来又在《老子注译》中详细阐释说:“老子说:道之可以讲说的,就不是永远存在的道,如儒家所谓‘道’便是,而我所谓的‘道’(宇宙本体) ,是不可以讲说的,是永远存在的‘常道’。”
当代卢育三说:“这句是说,道 ,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在这里,老子把道区分为两种:一为不可道之道 ,一为可道之道 。不可道之道,即所谓常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存的、可变的道。 ”(《老子释义》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2 、道可以言说,但不是常俗之道(或常人所谓的道、寻常的道、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
持此种观点的人的共同特点是主张“道可以言说”,与第一种观点针锋相对。然而他们在“常道”的解释上 ,又不尽相同 。或解释为“常俗之道”,或解释为“常人所谓的道 ”,或解释为“寻常的道”,或解释为“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
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 ,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 ,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 。故曰: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 ”(《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 ,所以道可道 。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北宋司马光说:“世俗之谈道者,皆曰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 ,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 。……常人之所谓道者,凝滞于物。”(《道德真经论》)
北宋陈象古曰:“可道谓众人之所知者也 ,可名谓众人之所见者也。虽可知可见,未能尽道之妙理也 。故众人常道者,非所谓道也;众人常名者 ,非所谓名也。”(《道德真经解》)
南宋廖粹然曰:“道:元始。可道:字之曰道。非常道:不是寻常所言道者 。 ”(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三引)
元僧德异(号休休庵)说:“道本无言,因言显道,可以说也 ,非寻常之道,妙道也。”(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三引)
元代喻清中说:“其所谓道,未尝不可道也。而道之精微 ,道之玄妙,非常人之所能道 。”(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四引)
元代吴环中说:“老子之所谓道,非世上寻常之道也。其言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又曰: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 。此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寻常之道也。 ”(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四引)
当代周生春说:“前一个‘道’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后一个‘道’指解说。常:普通的 ,平常的 。这句话以往多解释成:‘道’,如果可以说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种解释偏离了《老子》的本义。(帛书)甲本 、乙本‘道可道’后均有一‘也’字 。据此 ,可知这句话应解释成:‘道’是可以表达的,它不是普通的‘道’。《老子》通篇说的就是‘道’。……显然,如果‘道’不可言传 ,那么《老子》五千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注译》,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郭世铭则认为,“第一个‘道’字是《老子》的专用术语 ,是名词 。后两个‘道’字都是动词‘说’的意思”。他认为“常 ”字“既可以解释为‘永恒’、‘永远’,也可以解释成‘经常’、‘一贯’ 、‘一直’、‘坚持’。两种释义的区别在于:前后包括将来,后来不包括将来 ,只说到迄今为止 。”他主张在此处作后一种解释。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 。”他还指出:“如今‘道不可道’、‘道不可名’差不多已成为研究《老子》的主导思想 ,人们对此也早就习以为常,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大家都说《老子》是讲‘道’的,而大家又都说老子认为‘永恒的道’是说不出来的。那么 ,《老子》一书究竟是在讲什么?是在讲‘不永恒的道’,还是在讲‘说不出来的道’?如果是前者,又何必去讲它?如果是后者 ,《老子》怎么又能把‘说不出来的道’给说出来了呢?”(《老子究竟说什么》,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3 、 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而无变之道。
此种观点的特点是把“非常道 ”解释为“不是恒常而无变的道” ,意即:道乃变化万端之道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说:“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于物 ,故云可道。名生于用,故云可名 。应用且无方,则非常于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于一名。是则强名曰道 ,而道无常名。”“用可于物 ”,即可应用于物 。“非常于一道”,即不是常用一道而无变。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说:“道者 ,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 。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 ,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 ,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 ,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 ,故云非常道。”此处玄宗引《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来说明道之变化 。
元代牛妙传说:“道者 ,……无适而不通,无可无不可,故云可道也。……盖道之为用 ,无乎不在,初无常定,故云非常道也。”(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三引)
清代姚鼐说:“道 ,诚可道也 。圣人之经纶大经、礼乐刑政,治天下之法,昔何尝不可道乎?然而非必常道之。时异势殊 ,道之所以用者,而后有不可施矣。”(《老子章义》)
当代朱谦之说:“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 。……实则《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也。曰‘美言’,曰‘言有君’ ,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以‘常’为不变不易之谓 ,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 ,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 。 ”(《老子校释》)
4、 道若可以践行,则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此种观点的特点是把“可道”之“道”解释为“实行 ”、“践行” ,认为可践行之道,则非常道。
南宋李嘉谋(息斋道人)说:“常者,不变之谓也 。物有变而道无变。……常之为道 ,不可行而至,……使其可行,即非常道。”(《道德真经义解》)
元代吴澄说:“道 ,犹路也 。可道,可践行也。常,常久不变也。………若谓如道路之可践行 ,而道则非此常而不变之道也 。”(《道德真经注》)
明代薛蕙说:“道本无为,若道而可为,乃有为之事,非常道矣。 ”(《老子集解》)
清顺治皇帝说:“上道字 ,制行之道。可道,行之也 。常者,乃真常不变之道也。凡天下之道 ,可以制行者,非真常之道也。”(《御注道德经》)
近代张其淦(罗浮山豫道人)说:“凡事可践行者谓之道。然可道者,则非常道 。”(《老子约》)
5 、 道可以践行 ,但所行之道非常人之道。
明太祖朱元璋把“非常道 ”解释为“过常人所行之道”,即不是常人所行的道。他说:“上至天子,下及臣庶 ,若有志于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道犹路也。凡人律身行事 ,心无他欲,执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执而不改 ,非常道也 。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盖谓过人之大道。”(《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
当代吴林伯说:“老子之‘道’ ,为万物化生之总规律,或不易之定理。小、大由之,故曰‘可道’ 。《孟子·告子》:‘夫道若大路然。’《荀子·儒效》:‘道者 ,人之所道也。’‘道’既若路,人所共行,是‘道’字之义 ,与‘行’字同,曰论道之言‘甚易行’(七十章),行而宜之 ,故非寻常之‘道’ 。‘五千言’每言道而状之以大,岂非异常乎! ”他将全句译为:“我的道,真像平坦的路,是可以通行的 ,也就不是寻常的道。”(《老子新解——〈道德经〉释义与串讲》,京华出版社1997年版)
6、道可以践行,所行之道中有非常之妙道。
南宋谢图南持此种解释。他说:“道本无名 ,名之曰道者,以其四通八辟,可能共行如道路然 。孟子曰:道若大路 ,正谓此尔。可道者,犹可行也。可名者,犹曰可称也 。天下何莫由斯道 ,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则可道可名之中,又有非常之妙存焉。《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 ,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 。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行,及其至也 ,圣人有所不能。此曰非常者,其亦不可知不可能者欤!”(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三引)其意为:道是可行的,但是百姓日行其道而不知其妙。不仅百姓不知 ,圣人亦不能尽道之妙 。
7 、道是什么道呢?不就是恒常之道吗?
当代徐梵澄先生持此种解释。他说:“帛书甲、乙两本,此句皆有‘也’字。‘也’为疑问语则同‘邪’,即‘耶’ 。——《礼记·曲礼》:‘奈何去社稷也?’《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也’皆同‘邪’。——第二字‘可’则‘何’之省文。——石鼓文‘其鱼维何’作‘其鱼维可’。云梦秦简‘购几可’即‘购几何’ ,‘可殹’即‘何也’ 。‘盗封啬夫可论’即‘盗封啬夫何论’。然则此第一句当作‘道,何道耶?’更进而问一句:‘非常道耶?’ ”“是谓非于恒常之道外别立一道。”(《老子臆解》)
8、道可以[被认识]由人们述说,[人们认识中的并加以述说的道]不是客观永恒的道 。
此种观点见孙以楷 、杨应芹所著《老子注译》(黄山书社1996年版)。
朱元璋历史经历如下:
朱元璋幼时贫穷 ,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 ,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 ,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当年秋攻占大都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 、东北等地 ,最终统一中国。
扩展资料:
朱元璋轶事典故
政治:圣谕六言、大明诏旨碑、洪武正韵 、月饼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五更吹号、畏法度者最快乐、治隆唐宋 、御制大诰、教民榜文、新官堕落定律 、逆臣录、无为而治、白话圣旨 、重典治国、红座船、藁城人 、宝源局、宋濂诚实、洪武大移民 、夷狄腥膻、装傻计
美食:养生油、洪武宴、开花馍 、何故四菜一汤、岁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 、黄氏肚包鸡、八宝稀饭、濮阳壮馍 、得胜饼、凤阳酿豆腐(洪武豆腐)、费县山楂 、南京盐水鸭、
文化:赠四仙、情侣椅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绝海中津、跳竹马、庐山诗 、朱元璋梦游西岳、清溪流泉、朱元璋画像 、铁姓、狄姓、朱氏世德碑记 、武当归隐
建筑:五土庙、梅大井、皇帝井 、游武庙、六镇七十二口井、断头马 、百猫坊、通天寨玉盂禅寺、常氏先祠、楚望台 、抹山寺、胜棋楼、朱元璋品蟹亭 、瑞安寺、阳山碑材、官店 、复翁堂、明去封号碑、青龙洞古建筑群 、明功臣墓、南京老城南
百度百科——朱元璋
关于“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影响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7-990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影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影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影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