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名人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元晖(1913-1995),男 ,1913年9月18日生,汉族,福建省福清县城头村人 。三岁时,父亲到印尼谋生 ,客死印尼。他15岁在本村小学毕业,上中学时一面劳动一面读书,由于成绩好 ,两年初中毕业。1930年入福州师范学校,1933年毕业后在福州实验小学当教师 。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他进入大学后,在抗日爱国思想激励下 ,参加中国***领导的南京市学生救国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迁往重庆 ,1938年5月毅然参加中国***,郑重选择了人生的方向。1939年任党支部书记,毕业前夕 ,在中央大学有的进步同学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党组织为防不测,通知陈元晖去延安 。
陈元晖于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后,先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 ,编辑《中国青年》杂志。不久专任《中国青年运动史》编辑。1941年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决定他到中央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1942年中央党校成立,中央研究院改为中央党校第三部。陈元晖随之在中央党校第三部第五支部学习与研究。
1945年抗战胜利后 ,陈元晖随党校校部队伍转赴东北,1946年11月抵达哈尔滨,被分配到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任秘书 ,1947年成立哈尔滨大学,车向忱校长调陈元晖任副教务长并兼任教育系主任和实验小学校长 。他亲自给教育系学生讲授教育学课。
1949年,陈元晖调入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东北大学 ,任教育问题研究室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研究室工作期间,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教育学理论 ,整理中国教育史资料,为后来教育系的建立和教材建设创造了条件 。
1951年,东北师大成立教育系,陈元晖任系主任。在筹建过程中他提出:“先办好中学 ,才能办好大学的教育系。”校长采纳了他的意见,先任命他为附中校长,全面负责附中的筹建工作 。在附中教师队伍建设中 ,他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他曾提出:“附中教师应当是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 ,又要有创造精神。他曾多次为全校教师和干部做学习辅导报告。为附中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在他80寿辰时附中师生送给他的条幅写道:“创建附中 ,功在百世 ” 。在创建教育系的过程中,同样体现着他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先进教育理论的引导,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在当时条件下 ,首先组织老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同时着力选拔与培养青年教师 。为此,他亲自主讲教育学课。积极创办研究生班,为补充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在研究生班和本科的教学中 ,都特别重视基础学科,在教育学科的学习中,要求首先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史的理论和相关知识 。基础科学好了 ,其它课程才能学好。在教学与学习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倡导科学 、严谨的教风与学风 。为东北师大教育系的创立与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元晖于1954年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教育编辑室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成立后,参加教育史组研究 。1961年成立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机构 ,他任教育组组长,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1964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文革”期间 ,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0年,也曾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1年返京 。198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教育)评议组成员。1982年 ,主持筹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任第一任会长,兼任《社会心理研究》主编。1983年 ,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同年离休后,以更高的热情,一面从事学术研究 ,一面培养博士生。
陈元晖同志于1995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作为学者 ,陈元晖一生著作极为丰富 。《教学法原理》、《中国教育学七十年》、《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现代教育史》、《论冯特》、《论儒化》等,是他在教育学、教育史 、心理学、哲学各方面的代表作,在各阶段还发表过多篇论文。《陈元晖文集》(上、中 、下)三卷110余万字 ,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丰富了中华教育遗产的宝库,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杨清(1915-1983),男 ,字天诚,陕西省府谷县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 。
1940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读期间成绩优异,曾荣获檀香山奖学金。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师从著名心理学家艾伟教授,并于1944年获得硕士学位。1945年至1950年间 ,曾任教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国立重庆大学和国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其间发表论文《小学国语默读诊断测验试编报告》,并参与编写了《教育心理学大观》(商务印书馆) 。
1950年 ,党中央号召知识分子支援东北的文化建设,杨清遂携夫人陈宝翠由重庆来到东北师范大学。杨清精通英 、法、俄、德四国语言,在翻译和研读大量西方心理学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为学生开设了“西方心理学史 ”课程。此外,他还发表了论文《论情感底本质并批判詹姆斯底情绪论》。杨清曾当选为长春市人大代表,历任长春市政协常委 、民盟吉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和民盟东北师大支部主任委员等职 。1954年起开始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长春分会理事长。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杨清被错划为右派 ,撤销一切职务和职称。“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被打入冷宫,杨清也上山下乡接受劳动改造 ,后调回东北师大,次年即被迫退休,回到了夫人的家乡四川省自贡市 。
1979年 ,吉林省省委决定撤销对杨清同志的错误决定,恢复其政治名誉和教授职称。是年春,杨清回到东北师范大学 ,曾先后担任教育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年近古稀的杨清不顾身体多病,将全部精力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他打破当时教授不给本科生上必修课的惯例 ,由夫人陈宝翠担当助教,亲自为82级本科生上课;他潜心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读后断想》(三联《读书》杂志),整理出版书籍《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和《心理学概论》 ,其中《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作为一部全面、系统、深入 、科学地评述西方心理学各流派研究成果的著作,刊行后在国内心理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杨清还主编了《简明心理学词典》 ,并组织翻译了安德森的《认知心理学》一书,将西方心理学的新思潮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杨清治学严谨,培养了大批心理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心理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6月3日零时,杨清先生与世长辞,享年68岁 。 王逢贤(1928- ) ,男,1928年7月生,辽宁省大连长海人 ,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生班。1953年至今一直在东北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授、终身性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 。
现兼任东北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副组长;吉林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教委师范院校教育学系列教材编委会成员;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材编委会顾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 、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天津教育科学院顾问等职。
王逢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学子,倾心与学术界同仁合作共勉。他是教育系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时,第一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 ,也是教育系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的导师 。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他对本校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在现代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本质与功能、教育目标与课程、教育过程优化 、教师素质与专业化、教育法制化与教育创新,尤其在德育研究方面有许多的建树,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曾发表论文和笔谈近百篇,其中获省部级奖20多项,《中国教育现代化与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选择》在国内外发表 ,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主编和参编著作10多部,主编《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引论》曾获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德育新论》(与鲁洁教授合作编著)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教育学一等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他经常应国内有关单位的邀请,参与学术评审、讲学和策划等活动,也应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学术组织的邀请 ,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 、讲学、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生 、指导访问学者和征文活动。由于他在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和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香港柏宁顿孺子牛教师奖 ,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1998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2000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为荣誉教授(终身性) ,2002年被吉林省评为荣誉省管优秀专家 。他被称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顾明选:《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光明日报》2002年9月9日),是加拿大Ruth Hayone编写出版的《Portraits of Inauential Chinese Educators》一书中介绍的中国学者之一。该书称王逢贤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教学家 ”。 梁忠义(1930- ) ,男,教授,资深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吉林双阳县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政治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教育研究生班教育史专业。曾任东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外国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比较教言学科组成员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科组组长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吉林省政府决策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 ,中华日本学会理事,吉林省高教学会副会长等 。
1985年由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吉林英才”奖章 ,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主要著作有:《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手册》 ,东北师大出版社;《现代外国教宵》,大连海运出版社;《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经济现代化与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实用教育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经济现代化与教育》,东北师大出版社;《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引论》 ,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战后日本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当代日本职业训练》 ,山西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金和德,男,1923年7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1992年10月加入中国***。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金和德1951—195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 ,是建系后的第一届学校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助教、讲师 、副教授和教授等职,多年来 ,他一直从事初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创设了教育服务区和实验区,进行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在教改的大潮中 ,金德和教授长期深入教改第一线,他的足迹遍布了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东丰县等,亲自对农村中小学培训教师 ,帮助搞教改和科研工作 。1990年金德和教授主持了“农村三结合教育体系研究 ”评题,并和富维岳教授共同主持了“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评题,并出版了《农村三结合教育体系研究》和《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两部著作,曾获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金和德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带头人之一。金和德教授以自己渊博的教育理论和多年在小学从事教学和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支援农村基础教育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受农村广大师生的欢迎 。被东丰县赠予“师德楷模”牌匾与农村教育专家的称号。
金和德教授在小学语文教法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先后出版过《小学实用教育学》曾获吉林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金和德教授曾荣获长春市优秀***员 、吉林省英才奖、吉林省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教育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1993年金和德教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吴杰,男 ,1921年2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1950年8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是建国后第一位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的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生,一生均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在教育系任助教、讲师 、教授、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职 。
吴杰教授在教育系一直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教育系第一位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导师 ,是教育系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点的主要研究生的导师和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的奠基人。吴杰教授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培养了一大批学生 ,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4名,均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和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吴杰教授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教育学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面 ,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研究工作贯穿两条主线: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和科学技术在各个发展阶段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影响。用这种研究思路全面、系统地探索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最早的,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编著的《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8月出版)一书,该书1990年4月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组织的首届文科科研优秀成果奖 。除该书外 ,他主编了东北三省高师教材《教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他还撰写了《从凯洛夫教育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等多届有份量的论文。他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年10月出版)的分支学科教育学编写组的副主编和撰稿人,是“七五 ”期间国家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全国群书编写出版计划重点项目《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出版)的编委。
曾任全国教育控制论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教委“四年制初中课程设置与中和教材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顾问;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特约通讯员 。1988年5月30日吴杰教授病故。 李桂林,男,1924年2月生于吉林省磐石县,1956年加入中国*** ,1949年入东北师范大学(原东北大学)历史系学习。
李桂林教授是教育系建系初期第一批从东北师范大学各个系调入的青年教师之一 。1952年开始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历任助教、讲师 、副教授、教授、教育系副系主任 、系主任。李桂林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也是教育系教育史硕士学位点的创始人之一,是教育系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带头人。他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进修生 ,他培养的多名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国内有关单位的骨干力量 。1964年,他编写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铅印)是国内该学科最早的教材 ,曾被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杭州大学的等多所师范院校使用。通过在国内去江西等地调查,搜集资料,最后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1月出版),曾被河南、辽宁省、陕西省等多所师范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他还主编了《中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7月出版) 、著有《中国现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是陈元晖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中的《普通教育》卷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他发表了《评生活教育》等多篇有份量的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曾专聘他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培养了7名硕士毕业研究生 ,其中2名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日本东京大学的历史学者,曾两次专访李桂林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生也曾专访李桂林教授 。
李桂林教授曾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史从书编委会常务编委。 郭占基,教授 ,男,山东招远人,生于1929年 ,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郭占基教授195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授 。长期担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郭占基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他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点的创始人之一 ,是教育系教育心理学最早的硕士生导师 。他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进修生 、多名教育心理学硕士毕业生,大多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他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出版)教育心理分支学科编写组副主编;是中国心理学会编辑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心理研究成果《中国心理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年出版)一书的编委;是《实用教育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副主编。在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参编和统稿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是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出版)的副主编,是《教育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主编之一 ,还翻译了日本的《社会学习心理》(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他撰写了多篇有分量的论文,其中《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学习心理学的理论问题之一》(《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 ,1990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首届教育科学评奖优秀成果二等奖。曾主持中华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人际关系对学生社会性动机发展的影响》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青年友谊观调查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3期)一文,在《中国心理科学》一书中 ,作为重要成果予以肯定(见该书第634页)。
郭占基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编委、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评审组成员 。
违规驾驶导致了一场交通事故
因为有次违规驾驶导致了一场交通事故,导致他坐牢的。其实斯蒂温就是温一虎,也是潘朵拉的亲生父亲。他年轻的时候家境比较的贫穷 ,但是一心想干出大事业,在国外发展好之后,回来想和杨青复合 。
《最美的安排》是由北京悦圣龙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浙江东阳悦圣龙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上海玉晶影业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北方传媒集团联合出品,刘国权执导 ,李冲、李思典、陈哲担任编剧,范明 、颜丹晨领衔主演,张大静、王建新主演的都市轻喜剧。
该剧讲述了平凡的中年司机潘大为为亡妻母亲养老 ,抚养没有血缘的女儿,并让曾断绝来往的亡妻妹妹与全家达成和解,最终收获亲情、爱情 、友情的治愈故事。
剧情简介
潘大为(范明饰)的妻子杨冰去世多年 。杨冰孪生妹妹杨清从国外归来 ,想要找回当年遗弃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潘大为的女儿潘朵啦。潘大为不许杨清告诉孩子真相,杨清便以二姨的身份跟潘朵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杨清想偷偷带潘朵啦出国 ,被潘朵啦发现真相,与杨清断绝关系 。杨清为了得到潘朵啦的原谅,决定跟潘大为结婚 ,遭到潘朵啦和家人反对。杨清失落,准备离开。潘大为让女儿看了杨清为潘朵啦准备的一切,潘朵拉体会到母爱,母女相认。岳母张翠兰记恨杨清当年抛家弃子 ,不认杨清 。潘大为让杨清装扮成杨冰的模样,向张翠兰认错悔过,张翠兰原谅杨清。杨清对潘大为好感倍增 ,建立了恋爱关系。潘朵啦的生父温一虎出现,要夺回杨清和潘朵啦,杨清摇摆不定 ,潘大为揭穿温一虎的阴谋,最终与杨清走到了一起 。
剧集评价
该剧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走向 ,而是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哲理的笔调描绘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致力于展现平凡人的乐观、善良、真诚与付出,即使命运偶尔会开玩笑,但只要家人在身边 ,一切风浪都将过去。观众从潘大为等平凡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汲取到了奋斗的力量 。潘大为与潘朵啦的父女亲情也让观众看到了血缘并非维系家庭幸福的唯一因素,彼此之间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关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名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8-1384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名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历史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