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普米族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普米族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1.明朝时候的普米族历史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 、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 、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 、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主要从事农业 ,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 ”、“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 ”或“巴苴”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 。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 、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 ,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 ,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 、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 、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 ,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 、低湿的川西南移 。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 ,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 ,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 ,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 ,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 ,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 ,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 ”仪式。仪式开始 ,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 ,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 。这时 ,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 ,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那里有厚厚的白雪 ,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 ,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 。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 ”。最后 ,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
2.介绍普米族的来历和分布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共有29721人。根据1998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普米族人口1997年已增至3 。
11万余人。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 、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 、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 ,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
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 、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 、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
此外 ,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 。该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各地气候变化较大 ,高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 、土质肥沃 ,适宜玉米、小麦、青稞 、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
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 、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 、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
崇山峻岭是虎 、豹、熊、野牛 、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乐园 。铅、锌、铁 、锑、金、银 、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过去 ,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 、“培米 ”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现在大多使用汉文 。
? 普米族信仰多种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 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 ,普米族原聚居于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处的游牧部落,以后他们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地区迁移 ,这个过程延续了上千年。
一个民族,从大西北到大西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不断迁徙,历时千年,然而民族的特色却能保持至今 ,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 。现今生活在云南云岭山区的普米族可以说是中国迁徙最远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垒成 ,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 ,普米族人称之为"擎天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 ,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
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 ,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 普米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主,主要做玉米饼食用。
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是普米族人制的"猪膘肉",它是将宰过的生猪掏去内脏 ,抽去骨头,再将盐巴和花椒酒洒在猪肚子里,缝合后进行风腌 ,味道极佳,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佳肴。 普米族人还喜欢吃猪头肉,他们炖出的猪头肉色香味美 ,远近闻名 。
普米族男子服饰是上身穿麻布或氆氇 、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 ,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妇女服饰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包大头帕,穿大襟衣 ,着百褶裙,有的喜欢用牦牛绒和丝绒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
她们以发辫粗黑为美 ,喜欢用宽大的红、绿、黄等颜色的彩带束腰,显得美丽大方 。 普米族十分喜爱“四弦琴”,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他们居住的木楞房中 ,到处都会听到抒情 、纯朴的四弦琴声。
当游子归来,家人要用琴声抒发感情,当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 ,更要通过优美的四弦琴声表达爱慕之心。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 。
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猪膘和粮袋 ,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 ,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按照普米族的古老传统,缔结婚姻、建立家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因而请一个能说会道 、精明能干的媒人是十分必要的。
结婚仪式是非常神圣而隆重的,双方先要请巫师,选择吉日 ,然后由男方选派迎亲队伍,带着彩礼,骑马跨骡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中;而此时在女方家 ,人们一面为新娘梳洗打扮,一面准备丰富的婚宴,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 ,那里早已在用青松翠柏搭成的大棚上挂起两块红布,将迎亲的人挡在外面,双方要请歌手一里一外地唱《认亲歌》,唱完后才能掀开帘子 ,进行其他各项婚礼仪式 。 结婚出嫁的新娘总是哀婉悲泣,不忍离去。
告别了少女时代,离开了父母兄弟的关怀 ,新娘在难舍难分中饮酒上马,离开娘家,随着迎亲队伍渐渐远去 ,到了男方家依次举行过祭祖、撒糌粑等仪式后,新娘就成了婆家的人了。仪式结束后,男方家要在院子里摆开宴席 ,宴请宾客,把整个婚礼推向欢乐的 *** 。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 、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 。
3.介绍普米族的风俗习惯普米族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29657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 。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 、木里等地,与汉、白、纳西 、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 ”或“培米”。 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 ” 。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 。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 、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 ,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
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
节日有大过年 、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 、青稞、豆类、薯类等 ,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怀恋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 、低湿的川西南移 。公元13世纪中叶 ,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
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 ,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 。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 ,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 ,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 ,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 ,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
仪式开始 ,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 ,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 。
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 ,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 ,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 ”:“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 ,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
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 ,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 。
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 ,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
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 民居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 ,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
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 各家又自成院落 ,互为邻里 。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
5米 、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 ,称“擎天柱 ”(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
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 ” 。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 ,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 ,围以木板,称上火塘。
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 ,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 。
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 ,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 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 ,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 、睡觉。
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 ,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 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 ,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 、蒜、辣椒、花椒 、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 ,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成丁礼──人生的新起点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
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 。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 ,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简朴而热烈 。
届时 ,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 ,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
如果是男孩 ,。
4.普米族的风俗习惯普米族舞蹈
举行 。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 ,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 、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传统的锅庄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 。锅庄舞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 ,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 ,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 ,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 。 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中为亡灵开路时跳的驱邪舞,进行“送替神 ”等巫术活动时巫师跳的“醒英嗟”等都属于宗教舞蹈之列。巫舞大都伴以法器或刀剑等器械,通过舞者的舞蹈 ,力图制造出一种威严而具震慑力的气氛
饮食
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 、燕麦和荞麦,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 ,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 、玉米等 。
饮食文化
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 ,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
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 、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 ,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 。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将猪杀死后去毛、头、内脏和四肢 ,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腐部缝合成即成猪膘 ,猪膘一般可以放置数年不变质 ,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一般每个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两个猪膘,猪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普米人食用牛肉则是随杀随吃 ,一般是煮牛肉 、骨头做牛排汤。普米人吃羊更为普遍,食用方法也与牛肉类似。
普米族已经广泛开始种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 、萝卜、土豆等 ,做菜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煮、炒 、腌等方式 。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 ,在婚丧和 *** 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 ,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 、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
在普米家庭内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 、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 ,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 、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 。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 ,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 、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 ,甚至酩酊大醉。
文学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
在现代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 ,主要是民间歌谣 。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 、丧葬歌、苦歌、劳动歌 、情歌等生活歌谣。
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 ,如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 ,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木》等都可称为普米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问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唱诵 ,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扑民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 ,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 。
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 ,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
5.普米族如何祭祀神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米族的宗教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习俗 ,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神山祭祀是宗教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普米族的神山祭祀仪式有两种,一是私祭,一是公祭 。
私祭就是各个家庭宗族自己组织的祭祀活动 ,祭祀时间不固定,较为随意,次数频繁。 公祭庄严而隆重 ,仪式在神山林举行。
此赴兰坪,有幸亲历普米族百年未能进行的神山大祭 。 祭祀活动在神山老君山下的情人坝举行。
驱车越过“三江之门”,北行约两公里,便到达罗古箐村。眼前呈现一幅风光画卷:虽是隆冬时节 ,但一块巨大的草坪却绿草茵茵,与北面的河流、四周连绵的群山、茂密的参天大树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 。
这便是著名的情人坝。 情人坝因草甸中间有两株高矗的大树而得名。
情人树南面 ,普米族兄弟搭起了祭祀台 。台四周木柱上,五额六色的旗子和条状的旗幡迎风飘舞。
身着节日盛装的普米族男子腰佩长刀剽悍威武这;女子着白长裙配彩色上衣,头顶花巾帕 ,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 从云南宁蒗 、永胜、维西、丽江以及专程从北京 、昆明等地赶来的普米族兄弟代表,聚集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 。
阳光过山林,草甸披金辉。庄严而隆重的神山祭祀活动开始了。
“汗归 ”(神职人员、主祭师)手拿法器 ,念诵祭文。与此同时,乐队吹响牛角号,敲起皮鼓、铜锣、铜铃铛 。
古老而又动听的乐曲在山谷间回荡。汗归吟诵的祭文大意是:“在日出洁白的东方 ,在发白光的南方,在发红光的西方,在发金光的中央,我们神山下的普米弟兄和各族朋友们 ,在辛己年里,在腊月初六这一天,在吉祥的年辰 、吉祥的月辰里、吉祥的日子里、在老君山庇佑下 ,把所有的阴气 、秽气、霉气都洗干净……”,在祭师的吟诵声中,一位普米族领导干部介绍 ,与青山共存共荣,是普米族文化的底蕴。
青山、绿水是普米族亘古至今的伴侣,是生活的全部 ,是赖以生存的财富 。他们从山林中得到盖房的竹木 、治病的神草、鲜美的野菜、甘甜的山泉。
因此,千百年来,普米族视老君山为神山 ,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神山,表达对神山的敬畏和崇拜。千百年依山靠山的普米族,总结出了这样的质朴之理:先有树,后有水 ,才有人的发展 。
呵护山,才能保住树,才能保住水 ,人才能继续发展。这一生态文化的原动力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吟诵完毕,剽悍的普米族汉子手举利刃,把捆绑在木杆上的两头牛 、两只羊、两只大公鸡杀死 ,将其头供在祭台上 。其余祭师跟随汗归边吟诵,边围着祭台旋转,诵以祈祷。
待念经告一段落 ,将剩余的牛、羊 、鸡砍成小块,放进祭坛旁准备好的大锅里煮熟,当作神山所赐的食物 ,共同分享。吃了神山所赐之物,可保当年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
6.民族礼仪中的普米族日常习俗礼仪文化有哪些普米族热情好客,当家中来客人时,主人要当着客人的面宰猪、羊、鸡 、鸭 ,以示 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 ”。
盖新房时 ,亲友邻 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婚丧和 *** 时 ,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 以客醉为体面。
居住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在过年的时候,不管认识还是不 认识 ,也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路过普米族人家的家门口,都会被热情地 邀请到家中做客 。有时候 ,几家人家同时在村口等候,可是只来了一位过路人,都 要把客人拉到自己家做客,常常会发生几个人争一个客人的事。
谁能第一个把过 路人拉到家里做客 ,主人会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大年初一这天没有过路人,普米族人就把寨子中道德高尚、勤劳懂礼的人 请到家中做客 。
被邀请的人会不加推脱,带上礼物到请他的人家做客 ,这是出于对 主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的荣耀。 到了主人家,客人在进屋时向主人祝福:“我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 、和睦 幸福! ”主人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 ,也祝愿你万事如意! ”然后,宾主举杯畅饮,品 尝丰盛的佳肴 ,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客人告辞时,主人还会拿上糯米粑粑、猪头肉 或黄酒塞到客人手中 。
关于“普米族的历史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8-166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普米族的历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普米族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普米族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明朝时候的普米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