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清代宫廷戏剧的情况如何?”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清代宫廷戏剧的情况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清初 ,宫廷戏曲沿袭明代旧制,演剧主要由教坊司女优或太监承应。清世祖福临时,宫内太监就曾搬演过《鸣凤记》和尤侗的《读离骚》。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后,清朝进入全面恢复时期 ,迎来所谓“海宇升平”的康乾盛世 。演剧增多了,清廷曾特发帑币1000两,在后宰门架高台 ,令教坊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 、真马上台。内务府包衣(皇室奴仆)李煦不断从江南召选女优进宫,以充实宫廷戏曲队伍 ,满足康熙的声色之娱。
乾隆年间,宫廷戏剧空前繁荣。乾隆是个戏迷 。他下诏扩充宫廷演剧机构,把“和声署”(雍正七年教坊司改为“和声署 ”)迁移到南花园 ,改称“南府”。其间太监艺人称为“内学”,从八旗子弟选取入宫的艺人称为“旗籍学生”,大批民间艺人充实南府 ,称为“外学 ”。“内学”有大、小之分,“外学”也有头、二 、三之别 。民籍、旗籍、“内学 ”形成鼎足而三的格局,其规模之大,阵容之强 ,演剧活动之频繁,实为空前绝后。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曾两次大规模地为皇太后庆祝60寿辰和80寿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弘历80岁生日祝釐〔xi喜〕,京师都举行了大规模庆典 ,到处张灯结彩,建筑楼阁,每隔十几步搭一戏台 。各地艺人以进京献艺为荣 ,歌舞杂技,令人目不暇给。再加上乾隆六次南巡,不断从外地带回许多技艺高超的艺人 ,使京师剧坛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清代宫廷开始用昆曲和弋阳腔演唱传奇和杂剧,除上面提及的《鸣凤记》 、《读离骚》、《目连传奇》以及《西游记》外 ,乾隆还命内阁大学士张照、庄恪亲王允禄先后“兼领乐部”,组织周祥钰等翰院词臣编纂节庆戏《月令承应》 、《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以及宫廷大戏《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故事戏)、《升平宝筏》(西游记故事戏) 、《鼎峙春秋》(三国故事戏)、《忠义璇图》(水浒故事戏)、《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戏) 、《封神天榜》(封神演义故事戏)、《楚汉春秋》(楚汉相争故事戏)、《盛世鸿图》(曹彬下江南故事戏) 、《阐道除邪》(混元盒故事戏)、《兴唐外史》(说唐演义故事戏)等,每本大都是240出 ,需10天方能演完 。
清廷好大喜功,先后在皇城、御园、宫阙内修建了四座高大雄伟的戏台,其中圆明园中的畅音阁戏台被八国联军烧毁 ,现在尚存的有: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 、颐和园中的德和园戏台、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福寿园中的清音楼戏台。上述四座戏台格局统一,均系上、中 、下三层楼阁式建筑,自上而下命名为福台、禄台、寿台 ,可以同时在上面有角色出场。寿台为主要表演区,面积最大,其天花板上有三个天井 ,地板下有五个地井 。天井口设辘轳架,地井内置绞盘,可用来升降演员和道具 ,适合于表演上帝 、神祇、仙佛、活人 、鬼魅俱全的神话故事剧。
清代宫廷戏剧大都是鸿篇巨制,人物众多,情节热闹,时有精彩片断。但从总体看来 ,思想平庸,御用色彩浓厚,还有不少糟粕 ,令人生厌。由于有皇家作为政治靠山和经济后盾,宫廷演出穿戴华丽,布景精巧 ,场面恢宏,远非民间戏班可比 。无论在剧目、曲牌、脸谱 、服饰、道具、演技、唱腔 、音乐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发展,对后世戏曲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夸富斗奇 ,远离了戏曲的写意精神,导致表演砌末化。多种多样写实化、机关化的布景,将观众带进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 ,湮没了演员的唱 、念、做、打,削弱了人物塑造,妨害了表演艺术的健康发展 。
所谓“康乾盛世”好景不长,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川 、陕、楚白莲教大起义。处在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的大气候下 ,宫廷戏剧急剧萎缩,演剧机构亦随之精减。道光七年(公元1821年),南府降格为升平署 ,景山“外学 ”全部退回原籍,宫中只有习艺太监进行例行公事的小规模戏剧演出 。
可是,到了咸丰年间 ,咸丰皇帝酷嗜皮黄,满朝嫔妃均是戏迷。特别是后来做了太后,独揽朝政的慈禧更是嗜戏成癖。咸丰三年(公元1860年)三月恢复了挑选民籍学生的作法 。一方面挑选各戏班优秀伶人到宫廷教习太监 ,称为“教司”;同时传外面戏班进宫应差,谓之“内廷供奉”。从甲午(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庚子(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京师民间名伶大多成为宫中供奉,如皮黄名伶程长庚 、谭鑫培,梆子名伶郭宝臣、侯俊山等 ,均被选入宫中演出,受到太后、皇帝的重赏。慈禧置国家兴亡于不顾,一心只图声色享受 ,使宫廷戏剧畸型兴盛 。这一时期宫廷戏剧病态的繁荣,既有消极因素,又有积极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皮黄戏的提高和发展,使之日臻完美,成为“国剧 ” ,取代了昆曲,成为剧坛盟主。
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人世间的朝代更迭既有关联,又不完全对应 ,而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连续性。事实上,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京剧艺术繁荣鼎盛之时,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 ,戏曲改良也就开始了。戏曲改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戊戌前后到1905年为第一阶段,1905—1911年为第二阶段 ,辛亥革命失败后为第三阶段 。戏曲改良运动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几经起伏,一直延续至今。它是集体的创造 ,历史的积淀,其间镕铸了历代民间艺人的心血汗水,浸染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 ,呈现出斑驳陆离的面貌 。其中不乏民主性精华,也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烙印,包藏着封建性糟粕。这种情况 ,在宋杂剧 、金院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古典剧目中同样存在。对于这份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全盘否定和不加批判地继承都是片面的 。全盘否定便滑向民族虚无主义,不加批判地继承也不是科学态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继承发展 ,才能弘扬中国璀璨的戏曲艺术,使之为我所用,传之后世。
戏剧的世界戏剧历史
《牡丹亭》 、《长生殿》、《西厢记》等 。
1、《牡丹亭》:又称《牡丹亭梦》 ,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讲述了唐代女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爱情悲剧之一”。
2 、《长生殿》:又称《长生殿传奇》 ,是明代戏曲家洪升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唐朝时期的爱情故事和宫廷政治斗争,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部巨著 ” 。
3、《西厢记》:又称《西厢记传奇》 ,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唐代女子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 ,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 ,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 ,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 ,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 。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 ,则称“花 ”。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 ,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 ”,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 ,而之前的宋杂剧 、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 、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 ,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 。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 ,综合音乐、歌唱 、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
元代兴盛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
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 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 ,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 ,以唱、念、做 、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 ,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
其次,城市空前繁荣 ,游乐场所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瓦舍勾栏。早在宋代,勾栏中就有“书会 ”的组织 ,一般由下层读书人和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专为勾栏中的各种演出形式提供脚本。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提高了对书会的要求 ,急需读书人为他们竞制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 。这样促成了更多的戏剧作品产生。
再次,元代统治者不设科举,使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 ,于是他们在瓦舍勾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关汉卿 、王实甫、马致远、白仁甫 、郑德辉等优秀杂剧作家,都是在生计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真正深入到社会的下层 。那些底层人们特别是倡优的遭遇、觉醒和反抗 ,深深地感染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笔下才敷演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人说 ,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 ,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 ,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 。)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贵州戏剧种类中首推黔东铜仁的傩戏、黔剧 、贵州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 ”这是曲六乙等国内外傩戏研究专家的一致看法。
据专家考证 ,德江傩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 。开红山(头钉铁钉) 、口含红铁、脚踩红铧、手下油锅 、上刀山等傩技表演,堪称中国一绝。
近20年来,德江县着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抢救傩堂戏。其傩堂戏和傩面具先后在贵阳 、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市以及德国 、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展出 ,并通过《人民日报》、《人民中国》 、《中国建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
1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县为全世界惟一的“傩戏之乡”。 梅兰芳 ,(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 ,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 ,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 ,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 ,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就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 ,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 ,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 ,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 ,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五花洞》、《贵妃醉酒》 、《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 、《太真外传》、《凤还巢》、《生死恨》 、《游龙戏凤》等。 陈素真 ,(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女 ,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晚年定居于:天津市。她8岁拜师 ,10岁登台,13岁收徒,是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被观众和戏剧大师及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 、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 ” 、“豫剧三鼎甲之首”、“中国豫剧大王”、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1925年八岁的陈素真拜豫剧祥符调名旦孙延德为师学戏 ,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古都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贴演《日月图》,饰女主角胡莲英,成为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 ,由杞县返回开封,在永乐舞台演出《反长安》饰杨贵妃,一炮走红 。后又演出《十面埋伏》、《春秋配》 、《白蛇传》及(四大征)等剧目 ,被媒体报刊誉为“河南梅兰芳 ”。1935年10月《三拂袖》等戏赢得“豫剧皇后”桂冠。1938年春,在开封,被观众誉为:豫剧三鼎甲之首 。
1940年3月1日 ,在古都洛阳,参加狮吼剧团募捐义演《凌云志》、《涤耻血》。 秋天,随狮吼旅行剧团抵达古都西安 ,在三山戏院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三场开炮戏,大获成功,观众多达6000人 ,一场戏演下来,收入就可挣得六両黄金,轰动整个长安城,并被誉为“豫剧大王”称号。
代表剧目有《梵王宫》、《烈火旗》 、《宇宙锋》、《霄壤恨》、《凤帅令》 、《三上轿》、《春秋配》、《天国盛会》 、《拾玉镯》、《金囍记》、《三拂袖》 、《佛血泪》、《女贞花》、《涤耻血》、《黄金婵》 、《义烈风》等。 袁雪芬 ,(1922.3.26~2011.2.19)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 。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
她认真唱戏 ,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 ,不屈服于社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了作为艺人的尊严。她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 ,积极演出针砭时弊的剧目。
她积极倡导越剧改革,不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众长 ,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运用灯光、布景以及在服装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驱 。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先仿效 ,并为后学者所师承。
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西厢记》、《祥林嫂》、《王昭君》 、《红粉金戈》、《黑暗家庭》、《香妃》 、《绝代艳后》、《一缕麻》、《忠魂鹃血》 、《凄凉辽宫月》、《相思树》、《山河恋》、《梅花魂》 、《白蛇传》、《秋瑾》、《火椰村》等等。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一1998年4月12日),女 ,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是天津人 。十三岁学评剧,十五 、六岁开始任主演。在十年动乱中 ,杨淑敏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离开评剧舞台后的杨淑敏,在丈夫吴祖光的鼓励下 ,开始坚持写作和绘画。她写的一篇作品《万年牢》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描写了父亲的正直品格 。
艺名“新凤霞 ”,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徒弟和义女 ,杨淑敏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 、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笔端庄 、古拙、厚朴,内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杨淑敏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 ,杨淑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 。
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 、《祥林嫂》、《刘巧儿》、《花为媒》等。 严凤英,(1930~1968) ,女,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原名严鸿六,中共党员 ,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 ”塑造者 ,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
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 ,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 ,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 ,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
严凤英的黄梅戏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 、《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关于“清代宫廷戏剧的情况如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飞虎可爱吗]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8-2149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飞虎可爱吗”!
希望本篇文章《清代宫廷戏剧的情况如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清代宫廷戏剧的情况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代宫廷戏剧的情况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