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宣城在哪”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宣城在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宣城算得上历史悠久的。而且历史文物、遗址也非常多。以下是我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
(百度百科)宣城是安徽省的一个下辖市,东邻江浙,西连九华 ,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的东南门户 ,自商周始,即为皖南重镇。位于东经 117゜58’~119゜40’ 、北纬29゜57’~31゜19’之间。辖1区5县,代管1个县级市 。总面积12340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8.9%)。市区主要通行江淮官话(洪巢片)及吴语(宣州片),辖县江淮官话、吴语、客家话 、徽语并存。机电 ,汽车,建材,纺织 ,化工,造纸已形成为宣城六大支柱产业,农用运输车 ,汽车零部件,水泵,水泥 ,丝绸,纸等重点产品已形成系列化、规模化 。
境内有沪渝高速公路(G50),皖赣铁路、宣杭铁路 ,另有205 国道 、318 国道。
宣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5%,林业总面积44万多公顷,蓄积量17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9.3万多公顷,其中广德县4万公顷 ,毛竹蓄积量8000万株,居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 ”之誉;宁国市元竹、笋用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被评为“中国元竹之乡” 。林产品有板栗 、蜜枣、山核桃等,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药材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吴芋(吴茱英)、宁前胡 、宁贝母等。珍稀野生动物有30多种 ,其中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 、云豹、黑麂 白鹳、丹顶鹤 、白颈长尾雉等 。境内的扬子鳄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绩溪清凉峰和宁国板桥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具有以下特点: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本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偏北风。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高温多雨 ,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春暖、夏热、秋爽 、冬寒,四季分明。
光温同步 ,雨热同季 日照与温度的年内变化趋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热季节。
地形气候多样,气象灾害频繁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 ,山体相对较大,气象要素随山体坡向、坡度呈现不同的分布类型和规律,从而构成立体气候景观
宣州区 面积2533平方千米 ,人口83万 。邮政编码242000。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
(辖 济川街道 鳌峰街道 西林街道 澄江街道 敬亭山街道 双桥街道 飞彩街道 金坝街道 水阳镇 水东镇 孙埠镇 狸桥镇 向阳镇 朱桥乡 周王镇 杨柳镇 沈村镇 洪林镇 古泉镇 养贤乡 寒亭镇 新田镇 文昌镇 黄渡乡 溪口镇 五星乡)
县级市:
宁国市 面积2447平方千米,人口38万。邮政编码242300 。市人民政府驻河沥溪街道。
(辖 西津街道 河沥街道 南山街道 天湖街道 汪溪镇 竹峰乡 港口镇 中溪镇 云梯畲族乡 南极乡 宁墩镇 万家乡 梅林镇 仙霞镇 霞西镇 青龙乡 天湖镇 方塘乡 甲路镇 胡乐镇)宣城市行政区划
县:
郎溪县 面积110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邮政编码242100 。县人民政府驻建平镇。
(辖 建平镇 十字镇 涛城镇 梅渚镇 南丰镇 东夏镇 毕桥镇 新发镇 幸福乡 凌笪乡 姚村乡 飞里乡)
广德县 面积2165平方千米 ,人口51万。邮政编码242200 。县人民政府驻桃州镇。
(辖 桃州镇 柏垫镇 誓节镇 邱村镇 新杭镇 卢村乡 东亭乡 四合乡 杨滩乡)
泾 县 面积2059平方千米,人口36万。邮政编码242500 。县人民政府驻泾川镇。
(辖 丁家桥镇 云岭镇 琴溪镇 汀溪乡 蔡村镇 昌桥乡 茂林镇 泾川镇 榔桥镇 桃花潭镇 黄村镇)
旌德县 面积 90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242600 。县人民政府驻旌阳镇。
(辖 蔡家桥镇 三溪镇 白地镇 云乐乡 兴隆乡 孙村乡 旌阳镇 俞村乡 庙首镇 版书乡)
绩溪县 面积1126平方千米 ,人口18万。邮政编码245300。县人民政府驻华阳镇 。
(辖 华阳镇 长安镇 伏岭镇 上庄镇 板桥头乡 扬溪镇 家朋乡 临溪镇 瀛洲乡 金沙镇 荆州乡)
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 、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 ,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 、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 ,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 、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 ,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 ”的美誉。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敬亭山沓与云齐”的敬亭山 ,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 ,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 ”之一的太极洞 ,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 ,红顶商人 、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 ,“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 ,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 ,江淹 、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名扬海内外 。
[编辑本段]建置沿革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
秦初正式置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
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 ,不久又改称宣城郡 。
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为宁国府。
元代为宁国路所在地 。
明、清为宁国府所在地。
安徽正式建省后 ,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民国期间,宣城先后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 ,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 。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
1980年2月 ,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
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 ,设立宣州市。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 。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百度地图
赏桂花由来50字
1. 关于桂花中秋节的诗句(关于桂花的诗句)
2. 关于中秋节桂花的诗句古诗(关于桂花的古诗大全)
3. 关于中秋节与桂花的诗句
4. 关于桂花与中秋节的诗句
5. 关于杜甫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关于桂花中秋节的诗句(关于桂花的诗句) 1.关于桂花的诗句
一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 ,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二、鹊桥仙·碧梧初出 宋代:严蕊 碧梧初出 ,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 ,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 、方才隔夜。赏析 词的上阙,起笔自然 ,虽然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但有几分凄凉:偶尔轻坠而下的碧绿色梧桐叶,那吐着馥郁清香的桂花 ,还有水塘中微微凋谢的荷花 。
楼上的姑娘们,都正忙着在穿针引线,默默地乞求着织女能给自己以智慧和心灵手巧。远望高挂的明月 ,它那洒下的清辉,正如水一般清澈。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七夕节 ,也称乞巧节 。每逢这天的夜晚,相传是天上美丽善良的织女,要与勤劳勇敢的牛郎在鹊桥相会。
穿针人,指的既是天下女子 ,也包括了自己。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七夕的夜里 ,大凡世间的女子都会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词的下阙,句奇意新 ,那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隐藏了一个普通女子最为缜密的心思:姑娘们小盒子里关着的蜘蛛,都已经开始在忙着结网了 ,唯独不见银河里的喜鹊忙着搭桥。
此时的牛郎不肯耕田,织女也没有心思纺织了 。他们远隔银河,相互守望。
看来 ,今晚他俩要辜负几千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这么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了。每逢此际,人间是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等待 。
而天上的牛郎织女,人家也不过,仅仅只是才过了一夜的相思罢了。她清醒地意识到 ,无论自己怎么貌美才高,每天的强颜欢笑,逢场作戏 ,她就似一枝任人攀枝的柳。
再说女人美丽的青春和男人所喜好的姿色,迟早都会有那么一天,如荷花般凄然凋零。她也暗自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固然美好 ,可他们也有寂寞地守望在银河两端的时候。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这分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只不过 ,想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既真实又简单的爱情 。人间爱,天上恋 ,谁比谁更长久,谁又比谁更浪漫?二、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 ,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译文 此花浅黄而清幽 ,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 ,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
《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大诗人屈原啊 ,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四、声声慢·咏桂花 宋代:吴文英 蓝云笼晓 ,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
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 、风露成霏。绣茵展 ,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 。
三十六宫愁重,问谁持金锸 ,和月都移。掣锁西厢,清尊素手重携。
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 。正摇落 ,叹淹留、客又未归。
赏析 “蓝云”三句。言清晨的大地笼罩在蓝天白云之下,室外的桂花树玉枝高挺,满树重重叠叠的桂花 ,似串串宝钏,又如一片彩霞 。
“人起 ”两句,以树拟人。“昭阳” ,皇宫名,这里泛指皇宫。
言桂花树又像是一位清晨从皇宫里走出来的贵妃,她被晨风一激,浑身生满了粉红色的粟粒——金桂花 。“人起昭阳”两句 ,据杨铁夫《吴梦窗词全集笺释》说:“《飞燕外传》:赵飞燕居昭阳宫,与羽林郎射鸟者通,……飞燕露立 ,闭息顺气,体舒无疹粟,射鸟者以为神仙。 ”
这里系反用此典。“浓香”两句 。
言桂花的浓艳香气充斥四周 ,似乎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她的花香了。但是如果天气一旦转冷,虽然桂花的香气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
“绣茵展”三句承上。言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着 ,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地消失了她美丽的形象 。
“三十六宫 ”五句 ,幻想也。“三十六宫”言宫宇之多,这里借指月中广寒宫。
“锸”,即锹也,系插地起土的农具 。此言词人因见地上桂树 ,即抬头仰望明月,想象中那住在广寒仙宫的嫦娥,孤单寂寞 ,一定也愁怨重重。
词人不禁大声地询问世人:“有什么人能拿来把‘金锸’,索兴将月中桂树连同月宫一起移来凡尘,把这月中桂栽在我的西厢边。这样嫦娥就会亲自用白玉般的双手把盏 ,并与我同饮美酒了 。 ”
“秋来”两句,述现实中的自己。词人说:“进入秋天后,自己的头上不知又增添了多少白发?头上的乌纱与白发衬映 ,更显得黑白分明。
我独饮闷酒,自然更加易醉 。醉眼朦胧中看那室外的桂花树,似乎感到它矮了许多。”
“正摇落 ”两句 ,自叹。词人说:“当桂花凋零,满地铺金的时候,我这个淹留在外的羁客,却还是不能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
五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文征明 桂花浮玉 ,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
2.哪句诗句体现了中秋节月下赏桂花的情景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 ,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 ,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 ,有以小见大之妙。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 ,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 ,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3.关于桂花的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明月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品桂》清.张云敖
西湖八月足清游 ,何处香通鼻观幽?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
《秋夜牵情》 宋.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 十分秋色为谁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 人与花心各自香。
朱淑真
月待圆时花正好 ,花将残后月还亏 。
须知天上人间物,同禀清秋在一时。
《桂花》宋.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秋 ,果若飘来天际香 。
《东城桂》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宋·朱熹
亭亭岩下桂 ,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
《采桑子》李纲
幽芳不为春光发,
直待秋风 ,直待秋风,
香比余花分外浓。
步摇金翠人如玉,
吹动珑璁 ,吹动珑璁,
恰似瑶台月下逢。
枝头万点妆金蕊,
十里清香,十里清香 ,
介引幽人雅思长 。
玉壶贮水花难老,
净几明窗,净几明窗 ,
褪下残英簌簌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长沙寺桂花重开 陈与义
天遣幽花两度开 ,黄昏梵放此徘徊 。
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4.有关桂花的诗句
1、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
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 ,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
2 、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宋代〕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译文:桂树的绿叶青翠欲滴,仿佛是用碧云剪裁出来的 ,青青的叶片低垂着,保护着它那像金子碎屑一样的**花朵 。它独占了花中的美誉,无论是它那优雅的气质还是幽郁的香气 ,两样都称得上是花中的极品,无谁能比。
3、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 ,只有春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
4、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5 、中秋月
晏殊〔宋代〕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 ,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
关于中秋节桂花的诗句古诗(关于桂花的古诗大全) 1.关于桂花的古诗大全
1、山云漠漠桂花湿。
2、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3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
4、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5、金谷园林知几家,竞栽桃李作春华。无人得似天工巧 ,明月中间种桂花 。
6 、桂树何曾不长枝,月轮却有不圆时。若教桂树只管长,拶拆月轮谁补伊。
7、草下阴虫叶上霜 ,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
8、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9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1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1、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12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13、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
14、西湖八月足清游 ,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15、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6 、万事相寻荣与衰 ,故人别来鬓成丝 。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17、偶向花边立,悬知病已瘳。小山今夜月 ,团树满庭秋 。清露沾丛底,斜河在上头。须臾香更好,还与碧云浮。
18、使君竟不住 ,萱桂徒栽种 。桂有留人名,萱无忘忧用。不如江畔月,步步来相送。
19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 ,此中须放桂花开 。
20、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21、群子游杼山 ,山寒桂花白 。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22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3、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 ,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24、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5 、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
26、沛吾乘兮桂舟。
27、莫羡三春桃与李 ,桂花成实向秋荣 。
28 、奠桂酒兮椒浆。
29、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30、行攀丛桂枝,坐息丛桂影 。王孙胡不归 ,岁晏雪霜冷。
31、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32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 ,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 ,何惜树君园。
33、桂树冰轮两不齐,桂圆不似月圆时。吴刚玉斧何曾巧,斫尽南枝放北枝 。
34、线惠不香饶桂酒 ,红樱无色浪花细。
35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36、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
37、月缺霜浓细蕊乾 ,此花无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 ,莫遣孤芳老涧边。
38 、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
39、雾密前山桂 。
40、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41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42、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 。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
43、月午山空桂花落 ,华阳道士云衣薄。石坛香散步虚声,杉云清泠滴栖鹤 。
44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45、空山寻桂树 ,折香思故人 。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阑干望双桨 ,农枝储待君 。西泠荫歌舞,夜夜明月嗔。弃捐頳玉佩,香尽作秋尘。楚调秋更苦 ,寂寥无复闻 。来吟绿业下,凉风吹练裾。
46、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47、芙蓉泣露坡头见 ,桂子飘香月下闻 。
2.带有桂花的诗句古诗
1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出处:唐 王维《鸟鸣涧》
释义:春天夜晚,寂无人声 ,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
2、桂子月中落 , 天香云外飘
出处:唐 宋之问《灵隐寺》
释义: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 ,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3、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出处:宋 杨万里《咏桂》
释义:桂花馥郁的香气 ,不像是人间种的,倒像是传说中月亮上移过来的 。广寒宫的桂花树落下的芳香,吹开了漫山遍野的花一样的香。
4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
出处:宋 李清照《鹧鸪天 桂花》
释义:淡**的桂花,并不鲜艳 ,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 ,应属最好的。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出处: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释义: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 ,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关于中秋节与桂花的诗句 1.关于中秋习俗赏桂花的古诗,附带抒发了什么情感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 ,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 ,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 ,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 ,“冷露无声湿桂花 ”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 ,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 ,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关于桂花与中秋节的诗句 1.哪句诗句体现了中秋节月下赏桂花的情景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 ,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 ,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 ,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 ,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 ,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 ,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 ,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 ”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2.关于桂花的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 《品桂》清.张云敖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秋夜牵情》 宋.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 十分秋色为谁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 , 人与花心各自香 。
朱淑真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同禀清秋在一时。
《桂花》宋.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 ,何夸橘绿与橙黄 。 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
《东城桂》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 ,何不中央种两株。 宋·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 《采桑子》李纲 幽芳不为春光发 , 直待秋风,直待秋风, 香比余花分外浓。
步摇金翠人如玉 , 吹动珑璁,吹动珑璁, 恰似瑶台月下逢。 枝头万点妆金蕊, 十里清香 ,十里清香, 介引幽人雅思长 。
玉壶贮水花难老, 净几明窗 ,净几明窗, 褪下残英簌簌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长沙寺桂花重开 陈与义 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
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关于杜甫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1.杜甫关于中秋的诗句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大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 ” ,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少年时代游历多地。三十五岁以后多在长安,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759年弃官入川。770年冬逝世。杜甫虽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狂放不羁不乏豪气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2.谁知道李白和杜甫最著名的描写中秋节的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3.关于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 ,风露发晶英 。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4.古人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
2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
5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赏桂花由来50字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 ,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 ,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桂花鸭的由来桂花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 ,久负盛名,相传已飘香2500余年。此鸭皮成品照片(20张)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 、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 ,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鸭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 ,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 ”桂花鸭“清而旨,久食不厌”,是下酒佳品。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 ,上街去买一碗桂花鸭,似乎已成了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时的世俗礼节 。
桂花树名字的由来桂花古名“木樨”,老一辈人绝少叫它桂花 ,一张口就是“木樨 ”。因其质“纹理如樨”,古名就叫木樨。
桂花树的资料:
:baike.baidu./view/4323.htm
桂花树的俗名由来桂花历史简介
桂花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素以芳香而著名,因其树势丰满、紧凑 、姿态秀丽、四季翠绿、色泽四时有变 ,根系发达 、抗寒抗逆能强,可作盆花、行道树、大小香花灌木球 、盆景桩头等种苗 。她是集绿化、香化、美化 、彩化于一身,品味、价值极高的珍贵花卉树木之一。
转自:雨后池塘(YuHou.)
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桂花的记载,《山海经 .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 .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 。”楚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 ,辛夷车兮结桂旗。 ”(注:“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 。此外 ,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 ,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说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为美的化身。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 。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汉元鼎六年(111) ,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 ,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 、蜜香、指甲花、龙眼 、荔枝、槟榔、橄榄 、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 ,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 等记载。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 ,并具一定规模。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 。芳香的桂花 ,中秋的明月,自古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文人吟诗填词来描绘桂花、颂扬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嫦娥奔月 ” 、“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 ,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而借喻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蟾宫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向往的目标 。以下根据秦汉至唐宋的有关典籍,介绍这些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嫦娥奔月 ”此传说最早出自《归藏》。这是一部约成于战国初年的上古典籍。书中有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 ,遂奔月为精。”以后,西汉刘安撰《淮南子》(公元前2世纪)等典籍中多有征引,内容更为详尽 ,主要是增加了一段嫦娥变蟾蜍可能算是对嫦娥的一种惩罚 。“吴刚伐桂”。这一传说引自唐代式撰《酉阳杂俎》(860):“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 ,谪令伐树。 ”桂树的“树创随合”,即砍树的创伤很快愈合,隐喻着月亮的阴晴圆缺 ,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这个传说中,月亮和桂树是两位一体的 ,桂树能与月亮一样象征长生。
“蟾宫折桂” 。一说见自《晋史》。据该书载称:“郄诜对策第一,武帝问之曰:臣今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泛指历代文人喜爱桂花 ,简直到了如醉似痴、梦寐以求的程度 。宋代与苏轼交游唱和的僧仲殊有词赞美桂花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 、妖白、娇黄。……许多才子争攀折。常娥道:三种清香 ,状元是红(丹桂)、黄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银桂) 。 ”意指用攀桂 、折桂来借喻科举及第的头、二、三名。
同受上述神话故事的影响,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在官邸宅园引种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曾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载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顾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桂树,选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 。白居易曾任杭州 、苏州刺史 ,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他不仅自己种桂,还想他日能在月宫植桂。有诗咏日:“遥知天上桂花孤 ,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魏晋以来,文人诗词咏桂成风 ,名句佳作颇多 。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发感情的。
“独占三秋压众芳 ,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 。”由宋代诗人吕声之所作。他称桂花是三秋期间的领衔花木,有着不凡的渊源(月中种)和异异乎寻常的奇香(天际香)。
“亭亭岩下桂 ,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咏桂诗,由宋代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所作。语言自然朴实,短短二十个字 ,就把桂花的生态习性(生于岩岭间)、物候表现(花开仲秋节)以及挺拔的主干、层叠的枝叶和稠密的花朵,描绘得淋漓尽致 。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 ,同禀清秋在一时。”由宋代诗词并佳的朱淑真所作。她运用委婉 、细腻的笔法,表达优美的客观事物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日,正是桂花盛开之时;花好月圆是家人团聚和生活幸福美满的真实写照。而花残月亏则是人事沧桑的另一侧面。
桂花除了名品和奇香外 ,她的品格也是历代名人赞赏不绝的 。例如,南宋爱国名相李纲最喜爱桂花,他抗金壮志未酬 ,晚年退居福州,其书斋就命名为《桂斋》,而且亲植桂花以明志。在两首题木犀的《采桑子》中词云:“幽芳不为春光发 ,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 ,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 。” “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 ,十里清香,介引幽人雅思长。玉壶贮水花难老,净几明窗 ,净几明窗,褪下残英簌簌黄。 ”
其后,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福州西湖荷亭边重修李纲祠时 ,在祠旁筑了一个读书处,也题名为《桂斋》,以表继承李纲的爱国遗志 。
桂花是木犀属(0 *** anthus)植物中的代表物种 ,其民间栽培,始于宋代,盛于明初。全世界现已发现32种,我国有27种之多 ,我国是世界木犀属植物的分布中心。桂花不仅有极高的园林生态价值,而且在开发食品方面(桂花糕、桂花汤圆、月饼 、桂花茶、饮料、桂花酒等);在化工方面(提炼自然 、桂花香精、香水、香皂、香包);药材(桂花 、根、桂籽、叶,都可入名贵中药);退耕还林(一些生长快 、抗逆能力强的桂花新品种产业化开发使之价廉物美)等方面有巨大的开发价值(特别是四季桂品种群的品种 ,在园林方面还是空白) 。
古代桂花象征胜利、崇高、友好 、吉祥。古有仕图得志者,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通过挖掘丰富的桂花文化,传承邀月赏桂的古老民俗,把赏桂与旅游节庆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桂文化的独特性 ,营造了高雅、热烈、欢乐 、祥和的节日氛围,与此同时,有关城市每年举办桂花节 ,以花为媒,繁荣经济,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步伐 。
八月桂花香
?今天从主楼前走过 ,忽然一缕幽香飘来,惊喜,是桂花!深呼吸 ,捕捉着这若有若无的幽香,一阵眩晕!
?这个城市一到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整个城市于是都浸*在这桂花的香气渲染中。走在马路上 ,徜徉在校园里,抑或住家附近,到处是桂花的天下。那时 ,总觉得自己的鼻子不够用,狠不得深呼吸下,将浓郁的香气尽染五脏六腑 。那时 ,爱将校园内每一处有桂花的芳踪觅尽,然后停留在一株桂花树下,让幽香将自己包裹,沉沦、冥想、空灵。
?欲求尘外物 ,此树是瑶林。
?见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 。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
?愿以鲜葩色 ,凌霜照碧浔。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的《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 首》中一首 。他很喜爱桂树。这首咏桂花诗题下有小注说:“此树白花红心,因以为号。”李德裕在平泉别墅 栽种的这株桂花就是桂花品种中的红桂 。
?古往今来,桂花也一直是文人骚客吟咏不衰的题目之一 ,在网络上将咏桂的诗词搜来,以飨爱桂之人。
关于桂花有哪些传说,桂花的由来历史希腊神话中 ,阿波罗爱上河神的女儿达芙涅,使尽各种方法追求他。达芙涅为了避开阿波罗,最终化为月桂树 ,永远不见。这就是月桂树的传说 。
八目尚赏 赏花赏月赏桂花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天下(这句才是上联)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这是个拆字联,十口心 ,就是思字
八目尚,就是赏字(繁体的贝字拆成上目下八)
赏花灯的由来“灯节”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 ,民间有燃灯 、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 ,故又名“灯节 ”。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祭祀太一(天帝),以昏时祀到明。”这一天晚上 ,要灯火通宵,将五牲、供果、酒菜摆在桌子上,对月烧香祭拜 ,祈求天神赐福 。元宵节祭祀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
摇桂花 飘() 晒() 浸() 赏( )飘( 飘然); 晒(暖儿);浸(泡 ) 赏(心悦目)
中秋节为何要赏桂花,饮桂花酒?中秋节为什么要饮桂花酒
?桂花酒是南方地区的名饮,中秋喝桂花酒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大人喝得兴致浓时 ,会拿筷子到青花缠枝的酒杯中蘸点酒送至小孩嘴中,看着小孩眯着眼 、皱着眉的神态,大人则忍俊不禁 。笑语声中 ,月光给其乐融融的世间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辉。
?桂花酒酿造的佳期当在金秋八月,寻一粗干老桂,采摘其粉白色的花瓣 ,风晒晾干,加入绵白糖搅拌发酵,之后掺和在米酒中窖藏 ,数月即可饮用。若想喝到上好的佳酿,需要有耐心地等上三五年 。在密封的容器中,经过时光的淬炼 ,桂花连同它自身的芬芳完全地溶解到酒液中,以一汪金**的温情去抚慰人生。它有点像扑火的飞蛾,两者均以舍生取义成就了生命的价值。
?桂花酒四季皆可品饮,然而 ,最佳时节当以中秋为妙 。圆月之夜,和至爱亲人围坐在一起,五六块月饼、七八枚香芋、十余片雪藕 ,加上各式水果,再佐以桂花酒,合家欢聚一堂 ,赏明月,聊家常,真是人生的一件乐事。漂泊在外 、无暇归去的文人墨客 ,常会邀上三五好友,拎上一壶桂花酒,相聚在植有花木的庭园中 ,大家不受礼仪的拘束,或吟诗,或猜谜,或抚琴 ,更可开怀畅饮,此时,桂花酒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它滑过饮者的口舌,激荡着心灵深处的快乐分子。若干时辰过后,雅集散去 ,但醇厚清远的桂花酒香却长久不散,诱得泥土下的秋虫亢奋而鸣。
?桂花酒与中秋联系在一起,不仅增加了节日氛围 ,促进了亲友情谊,而且桂花酒的寓意也是极佳的,桂花象征富贵吉祥、子孙昌盛 ,团圆之日,饮几杯由桂花调配的佳酿,那日后的生活一定也是吉祥如意 。单纯从保健的角度来看,桂花酒自身所蕴含的营养价值绝对不可忽视。
桂花雨 赏析7*桂花雨
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一小 詹 玲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 、至少、邻居、成熟 、完整、尤其、提前 、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 ,童年是美好的 、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 ,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 、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 ,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 ,全缘或具疏齿 。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或白色,极香 ,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 ,今各地普遍栽培 。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 、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 ,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 ”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 ,就像下雨一样 。
(三)自读自悟 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 ”字 ,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 、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 ,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 ”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 ,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 ”,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 ,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 ”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 ,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 ,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 ,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 、桂 花 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 ,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 。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 ,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 ,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 ,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 。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 ,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 、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 ,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 。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 ,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 、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 ,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 ”下来 ,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 。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 *** 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 ,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 ,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 ,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王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主要特征如下:
1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 ”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即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即高深莫测 。
4、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儒家 、佛家、道家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传统文化的分类举例:
1、中国建筑:亭阁牌坊 、园林与佛寺、钟楼庙宇、亭台楼阁 、民宅、佛塔 。
2、中国戏剧:京剧 、越剧、秦腔、潮剧 、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3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 、赋、小说。
4、诸子百家:道家 、法家、儒家、纵横家 、阴阳家、墨家 。
5、动物植物:东北虎 、金钱豹、丹顶鹤、中华草龟、大熊猫 、中华鲟等;:兰花、梅花、牡丹 、荷花、菊花、月季等。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 ,丰富知识面。
2、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
3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 ,可以提高思想深度和广度。
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分与其它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 、民族精神的代表 。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宣城在哪”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载永贵]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lan/202509-2239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载永贵”!
希望本篇文章《宣城在哪》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宣城在哪”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宣城在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宣城算得上历史悠久的。而且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