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苏洵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苏洵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人物生平 青年游荡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 ,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北宋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书 ,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
北宋天圣六年(1027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苏洵尚未发奋读书 ,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 ,其父“纵而不问”。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苏洵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 ,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发愤读书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 ,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 ,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 ,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 ,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 ”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 ,决心取出《论语》 、《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 ,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 ,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
生儿育女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 ,老泉自序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苏洵发奋读书 ,立下壮志 。程夫人生 *** ,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 ,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 。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长兄澹病逝于家。
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 ,苏洵次年又举茂才异等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 。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
增广见闻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 ,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 ,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 ,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
北宋宝元三年(1040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 ,仲兄苏涣从开封士曹移任阆州通判。
教子读书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洵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是年苏洵次妹病亡 。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 ,苏洵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居家读书,教授苏轼。是年离家出外游学 ,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 ,准备前往京师 。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专。
北宋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 ,年间苏洵的 *** 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 ,苏洵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也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 ,未果 。
三苏游京北宋嘉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 、《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 ,“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 ,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 ,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
北宋嘉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北宋嘉三年(1058年) ,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北宋嘉四年(1059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 ,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 ,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
北宋嘉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 ,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北宋嘉六年(1061年) ,七月,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 ,是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 。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 ,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 。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 ,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 ,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
主要成就 散文 苏洵手迹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 ,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 ,引物托喻 ”,“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 、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 ,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 、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 ,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 ,即是一例。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 ,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 ,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
苏洵的散文多为论辩文,据王水照《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统计,苏洵论辩文与杂文的比例为六比一 ,而字数之比为十比一,前者字数约有七万字,后者则只有七千字。论辩文必须把道理说深说透 ,使人没有反驳的余地。苏洵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他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对战国纵横家的爱好,说“吾取其术 ,不取其心”,即汲取纵横家的雄辩手法,不学习他们的为人 。纵横家往往善于用对偶、排比等铺张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 ,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 ,给人一种雄健、刚强的感觉,极具鼓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议论社会现象 、历史现象,或阐明个人见解的文章中。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 。在他的论说文中 ,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
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文章内容多少 ,也不管是议政的还是议兵的,是议经的还是议史的,苏洵都在文章的结构上 ,精心布局谋篇,因物赋形,构思出工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 ,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
苏洵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 ,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 ,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 ,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
诗作苏洵作诗不多 ,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 ,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
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 ,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谱学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 ,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 。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 、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 ,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 ,主张睦族 、恤族、化俗 。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人物评价毛泽东评论道:“看何等渊谷 。若大河深溪 ,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 ”
曾巩:“其文言当世之要 ,颇喜言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 ,肆能不流 ”
欧阳修:“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叶梦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 ,正类其文 ”
轶事典故 信奉道教 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之宗教,产生于东汉,到南北朝经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 ,由民间道教发展为成熟的官方道教,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到唐宋也发展到了顶峰 。宋承唐制 ,是一个重儒 、崇道的时代。以道教为例,北宋崇道以真宗、徽宗二朝为盛。宋真宗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比较尖锐 ,真宗为了掩盖矛盾,粉饰太平,便以神道设教 ,于是天书屡降,东封西祀,大建宫观,普度道士 ,整理道教经籍,编集道教事迹,提高道士地位 ,掀起了北宋时期的第一次崇道热潮 。真宗的崇道活动对宋代道教的普及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长编》卷70载:"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 、剑南人素崇重。及时 ,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由于真宗的过度崇道,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招致众人的非议 ,所以自仁宗起,接连几位皇帝都采取了一些抑制政策,道教的发展由此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宋徽宗即位以后 ,道教的势力又迅速膨胀起来,形成了北宋的第二次崇道 *** 。徽宗崇道的主要内容是设置道官、道阶,建立道学,大修宫观 ,整理 、刊印道教经籍以及改僧为道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道教经典,如《道德经》、《庄子》、《列子》等 ,都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否精通道经,有时就决定了其在科考中的成败 ,因此,一些州学生,纷纷要求转入道学。官员在仕途中的升黜 ,也取决于其对道教的态度,崇道则赏,抑道则罚。这看来很荒唐 ,但却是当时的事实 。
由些可见两次崇道对北宋文人学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苏洵亲身经历了北宋的第一次崇道 *** ,不会不受到其影响,此契机之一也。
其二,苏洵出生并成长于四川眉山。而四川是汉代民间道教的发源地 。汉中 、巴蜀一带 ,很早就好《老子》及仙道,敬重鬼妖,巫风强劲。四川还出了不少的道家道教学者 ,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汉成都严遵和杨雄。严遵隐居不仕,以卜筮为业,好老庄 ,专精《大易》,著有《老子指归》,"为道书之宗" 。杨雄自幼好学 ,博览群书,出仕作过官,曾从严遵学习 ,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很深,著作有《太玄》、《法言》等。五代后蜀有彭晓,永康人(今重庆),少通儒典 ,仕于后蜀。他性喜道术,后度为飞鹤山道士,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以阐述《参同契》要旨 ,"使埋没了八百年之久的《周易参同契》"又"流传于世 。"2除此之外,四川的成都--眉山一带在唐末五代就是文化、刻书中心之一,所刻多阴阳 、占梦、九宫、相宅之类与道教有关的术数书。苏轼指出当时:"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 ,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4大概主要就四川情况而言吧。
苏洵信奉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 ,交道士,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 ,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 、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 。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 ,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苏轼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 ,可见苏洵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不仅如此,还让儿子也一起读 。更给两个爱子请了个道士当老师 ,苏轼、苏辙一生思想深受张易简影响。但若结合父亲苏洵的经历与所存诗文来看, 很难说他是一个佛教徒。苏洵曾写过自己的崇道事迹: “ 洵自少豪放, 尝于天圣庚午( 公元1 0 3 0年) 重九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 ,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 有祷必应, 因解玉环易之 。洵尚无嗣 , 每旦露香以告, 逮数年乃得轼, 又得辙, 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 , 而无碍之言不吾诬也。故识 其 本末, 使 异 时 子 孙求读书种者, 于 此加敬焉 。 ”张仙是眉州人 , 《 眉山县志》 中加注: “ 张仙, 指唐眉山人张远霄, 曾师事陆修静 , 后居邛崃崇真观,观中有石刻像, 相传有求嗣者 , 祷之则应。 ” 在后来的传说中, 张仙又称送子张仙, 是道教传说中能赐人子嗣的神仙。
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 ,少愚,西蜀隐君子也 。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 ”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 ,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 ,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 ,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 ,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 。
嘉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 ,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认墨为糖苏洵发愤读书后 ,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 ,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 ,没有打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 ,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 ,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 ,是墨不是糖 。
编写族谱苏涣问苏洵:“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 ,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 ,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 ,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 ,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 。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 ,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 ”苏涣慢慢说道。苏洵一听 ,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 。眉山的程家 、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 ,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 ,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 ,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 ,把《史记》、《汉书》 、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 ,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
焚稿奋发有一天 ,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 ,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 ,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 。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 ,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 ,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 ,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
父子成名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 ,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 ”;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 ,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 ,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 。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辙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 ”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 ,并献诸朝廷 。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 ,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 。”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 ,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据说 ,苏辙兄弟登科时,苏洵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 ,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芥。 ”
个人作品诗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有触者犊》《朝
日载升》《我客至止》 、《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 。散文:《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文集:《权书》《衡论》《嘉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 。
家族成员父亲 :苏序
妻子 :程氏,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
儿女: 史载苏洵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但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
女儿:苏八娘,亦称苏小妹。
儿子: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赠太师,谥文忠 。
儿子:苏辙,字子由 ,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
后世纪念 墓地苏洵墓,别名苏坟山 ,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为苏洵及夫人程氏 、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 。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进行过大修。欧阳修《苏洵墓志铭》中有“苏君,讳洵 ,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早在北宋嘉二年(1057),苏洵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距“老翁井 ”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 ,1066年苏洵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将苏洵、王弗葬于此。苏轼《亡妻墓志铭》载:“(王弗)葬于先君 、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
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
三苏祠故居。原为五亩庭院 ,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 ,现占地86亩 。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 、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 、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 、民国碑约30通。馆内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 ,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 、旅游接待中心等 ,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 。
苏洵公园苏洵公园于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总用地144.3亩,总投资约6108万元 ,是以人物纪念展示为主,兼具生态文化、市民健身、休闲运动的多功能城市综合公园,以鲜明的文化主题为特色 ,公园建成后将起到深化地域内涵,提升城市知名度,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
关于“苏洵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shi/202507-88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苏洵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洵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洵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