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杨群的人物简介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群的人物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B.S.-北京大学(1981), Ph.D.-UT-Dallas (1988)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1982-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1985-1989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T-Dallas)攻读博士学位 ,兼研究助理 、助教。1989-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6 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分子生物学。1996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学者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新泻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生导师 。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Palaeowold》(Elsevier出版)杂志共同主编,微体古生物分会荣誉理事(前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任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2006)执行委员会主席。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王玉净、杨群 ,1991. 西藏日土县晚侏罗世放射虫 。《西藏日土地区二叠纪、侏罗纪 、白垩纪地层及古生物》(孙东立、徐均涛等),88-100,南京大学出版社。
杨 群、王玉净 、刘荣芝 ,1992.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中的 T/J 界线地层. 科学通报, 1992(6): 547-549.
杨 群、李荣玉, 1992. 古生物分类数据的管理策略. 《江苏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 304-308 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 群, 1993. Biostratigraphy of the Nadanhada terrane, NE China. 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1985-1988.
杨 群, 1993. 微体古生态学. 地球科学进展, 8 卷 3 期, 84-85 页.
杨 群, 1993. 放射虫化石的化学分离方法. Palaeoworld, 2, 18-24.
杨 群、尚庆华,1995. 分子古生物学进展: 化石DNA的研究。Palaeowold,6 ,78-81 。
杨 群,1995,古生物学领域的新辟园地 - 分子古生物研究。古生物学报,34卷3期 ,265-276。
杨 群,1995.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 。《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 ,地震出版社。
程延年,杨 群,王玉净 ,叶贵玉,1995. 亚洲东部放射虫地层的对比研究 (课题报告). Palaeoworld, 6: 84-86.
周祖仁 、杨 群、盛金章、李星学 、徐永昌,1995:地质时期生物与自然协调演化及化石燃料资源的分布规律。地球科学进展 ,10(4):378-382 。
杨群、周建平、杨洪,1997. 分子系统学在微体古生物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微体古生物学报,14(4):489-499。
杨晓松 、薛重生、张克信、曾志平、樊光明 、李昌年、尹磊明、杨 群 ,1997. 赣东北浅变质岩系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科学通报,42(4):409-412.
周祖仁 、杨 群、盛金章,1997. 假希瓦格蜓属(Pseudoschwagerina)和球希瓦格 蜓属(Sphaeroschwagerina) 。微体古生物学报,14(2): 111-128。
吴平、周开亚 、杨 群 ,1998.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潮龟科(Bataguridae)闭壳龟类的进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4(4):374-378 。
杨洪、程安进、杨 群,1998. 地质体中的主要生物分子:研究范畴与方法。地质论评, 44(1):44-51。
李春香 、杨 群、周建平、范深厚 、杨洪 ,1999. 水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8(1):59-63.
刘德明,周建平 ,杨 群,1999.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古生物学报,38(1):86-93.
吴平,周开亚 ,杨 群. 1999. 亚洲产龟类12S rRNA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研究。动物学报,45(3): 260-267。
吴平, 程安进, 杨 群, 周开亚, 1999. 线粒体DNA在龟鳖目中的进化速度与古生物分化事件 。自然科学进展,9(12): 1119-1125.
吴平 ,张克云,杨 群,2000. 18S rRNA基因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14(3):355-362。
吴平 ,张克云,杨 群,2000. 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 。古生物学报 ,39(3):449-453。
王玉净、方宗杰、杨 群、周志澄 、程延年、段彦学、肖荫文云,2000. 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17(3): 235-254.
周建平,张遴信,王玉净,杨 群. 2000. 中国二叠纪类生物地理分区.地层学杂志, 24(增刊):378~381
郝家胜 ,夏凤生,杨 群,2001. 苔藓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生。微体古生物学报 ,18(4): 385-391.
郝家胜,杨 群,李春香 ,张克云,孙晓燕,2002 。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初探。微体古生物学报,19(2):199-205。
郝家胜 杨 群. (2002). 拟迷误裂孔苔虫18SrDNA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学分析(262) (THE 18S rDNA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CHIZOPORELLA ERRATOIDEA).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2 Vol.25 No.3: 262-265
李春香 、杨 群 ,2002.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6(1):56-60。
李春香、杨 群,2002. PCR 产物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 密叶杉属rDNA ITS 序列的测定方法。植物学通报 ,19(6):698~704
李春香,杨 群,2003. 杉科 、柏科的系统发生分析—来自28S rDNA序列分析的证据 。遗传 ,25(2): 177~180
王玉净、杨 群,2003. 广东韶关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0(4):333~341
王玥、杨 群 ,2003. 化石记录的再评估。古生物学报,42(2):297~302
张克云 、孙晓艳、杨 群, 2003. 介形纲丽足目和速足目及相关类群18S rDNA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古生物学报, 42 (3): 452~459
张克云, 郝家胜,杨 群, 2003. 介形类系统分类与起源演化的形态、分子和化石证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 (3):吕宝忠 、杨 群 ,2003. 血蓝蛋白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其在进化上的演变 。自然杂志,25(3):180~183。
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 ,2004. 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1(4):478-485
李春香,陆树刚 ,杨 群,2004. 耳蕨属(鳞毛蕨科)的亚洲起源: 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科学通报,49(9):874-878
吴新华, 楼法生, 王玉净, 宋志瑞, 杨群, 邓国辉, 黄志忠, 凌联海, 2004.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 10(2): 209-216
杨群 王玉净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2005. 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时代——来自微体古生物学的证据. 地质学报,79卷 3期 ,316
郝家胜,李春香,孙晓燕 ,杨 群,2005. 唇口目苔藓动物分子系统演化及其主要类群分歧时间的推测 。科学通报,50(12): 1205-1212
王玉净、杨群、郭通珍 ,200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中三叠世晚期放射虫Spongoserrula rauana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2(1): 1-9
王玉净 、杨群、尹磊明、舒良树 、楼法生、王博,2006. 赣东北蛇绿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 ”的再研究。高校地质学报,12(1):98-105。
杨群, 2007. 微体领域的大家二叠系研究的旗帜--纪念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盛金章院士(1921-2007).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3-337马俊业, 杨群, 2007. 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谱系发育与形态发生分析. 古生物学报, 46(4): 473-480张克云, 徐明旭, 杨寿运, 孙捷, 杨群, 2007. 速足目主要类群系统发育的分子证据. 古生物学报 ,46(4): 464-472
王玉净, 杨群, 2007. 中国石炭-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带及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8-346
丛培允, 杨群, 2007. 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系统关系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综合数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407-421 杨 群(主编),2003. 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250 p
杨 群 、宋力生,1993. 构造地层地体中的古生物研究. 《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 肖庆辉等编著, 242-247 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杨 群 ,1995.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 。
杨 群、钟扬、施苏华 ,2003.DNA与分子古生物学.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22
赖旭龙 、杨 群、杨洪,2003. 古DNA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40—61
夏旭华、李春香 、杨 群 ,2003. 分子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以DAMBE分析软件为例.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149-167
钟扬、唐先华、黄德世、张晓艳 、施苏华、杨 群,2003. 分子谱系树的构建与检验. 见:杨群(主编) ,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68-188
庚镇城、杨 群,2003. 中性理论 、分子钟及支系分歧时间估算.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189-203
吕宝忠、杨 群, 2003. 非线性分子进化与古生物重大事件.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4-216
杨 群 ,2006. 部分后生动物的谱系年代学分析--分子数据与化石记录的结合 。见:戎嘉余、方宗杰 、周忠和、詹仁斌、王向东 、袁训来(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北京:科学出版社。157-177,851-854 。 杨 群、许汉奎 ,2003。生物起源与灭绝新探。大自然,2003(1):5~7
孙晓燕 、杨 群,2003 。古老生命的故事。大自然 ,2003(1):15~17
孙晓燕、杨 群,2000. 瞬间的生命——恐龙的绝灭与复活。《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34—140 。江苏科技出版社。
张克云、杨 群 ,2000. 生物的特异记时器——分子钟。《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48—152 。江苏科技出版社。
自1982年至今一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从事整形外科临床工作。1998年在日本队东京昭和大学形成外科研修。杨群教授从事整形外科20余年,对各类先天性、后天性畸形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有扎实的手术功底,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
关于“杨群的人物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shi/202507-92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杨群的人物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杨群的人物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群的人物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B.S.-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