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1 、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约占成人甲状腺癌总数的70%,而儿童甲状腺癌常常都是乳头状癌。乳头状癌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以21-40岁的妇女最多见。该类型分化好 ,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该病有多中心性发生倾向,且可能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需争取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预后现对较好 。
2、滤泡状癌(follicular carcinoma) 约占15%,多见于50岁左右的妇女。此型发展较快 ,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颈淋巴结转移仅占10%,因此预后不如乳头状癌 。
3、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约占5%-10% ,多见于老年人,发展迅速,高度恶性 ,且约50%便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常经血运向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平均存活3-6个月 ,一年存活率仅5%-10%。
4 、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carcinoma) 少见 。发生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可分泌降钙素(calcitonin)。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束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 ,其间质内有淀粉样沉着,呈未分化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 ,。恶性程度中等,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运转移 。
总之,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 ,其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及预后均有所不同。 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初期多无明显症状,前者有时可因颈淋巴结肿大而就医。随着病情进展,肿块逐渐增大 ,质硬,吞咽时肿块移动度减低 。未分化癌上述症状发展迅速,并侵犯周围组织。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交感神经节受压,可产生Horner综合征。颈丛浅支受侵犯时 ,病人可有耳 、枕、肩等处的疼痛 。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肺、骨 、中枢神经系统等)。
髓样癌除有颈部肿块外,由于癌肿产生5-羟色胺和降钙素,病人可出现腹泻、心悸、脸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症状。对合并家族史者 ,应注意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型(MEN-II)的可能 。 辅助检查
1 、甲状腺功能化验:主要是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TSH降低的高功能性热结节,较少为恶性,故对其甲亢进行治疗更为重要。TSH正常或升高的甲状腺结节 ,以及TSH降低情况下的冷结节或温结节,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穿刺活检等) 。
2、核素扫描:放射性碘或锝的同位素扫描检查(ECT)是判断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大小的重要手段。美国甲状腺学会指出:“ECT检查的结果包括高功能性(比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摄取率高)、等功能性或温结节(与周围组织摄取率相同)或无功能性结节(比周围甲状腺组织摄取率低)。高功能结节恶变率很低,如果患者有明显或亚临床甲亢 ,则需对结节进行评估 。如果血清TSH水平较高,即使是仅在参考值的最高限也应对结节进行评估,因为这时结节的恶变率较高”。但是ECT对于小于1cm的结节或微小癌常不能显示 ,故对此类结节不宜使用ECT检查。
3、B超检查:超声是发现甲状腺结节 、并初步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是细针穿刺活检(FNA)实施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也是效益比最高的检查手段 。欧美指南中均提及超声下可疑恶变指征,包括:低回声结节、微钙化灶、丰富的血流信号 、边界不清晰、结节高度大于宽度、实性结节 、以及晕圈缺如。国内有人曾将结节形态、边界、纵横比 、周边声晕、内部回声、钙化 、颈部淋巴结情况等方面对结节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比术后的病理结果,统计得出结节形态、钙化、内部回声情况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中更具相关性,可着重观察这方面特征(仅针对乳头状癌)。
4、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针吸活检包括细针穿刺活检及粗针穿刺活检两种,前者是细胞学检查 ,后者是组织学检查。对于B超发现的可疑恶变的甲状腺结节,可采用该方法明确诊断 。目前一般采用细针活检,操作时病人仰卧 ,呈颈部过伸位。宜采用局部麻醉。强调多方向穿刺的重要性,至少应穿刺6次,以保证取得足够标本 。穿刺时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结节 ,以右手持针筒,回抽针栓以产生负压,同时缓慢向外将针头拔出2mm ,再刺入,重复数次后见针内细胞碎屑后停止抽吸,去除负压,拔出针头 ,脱开针筒,针筒内吸入数毫升空气,接上针头 ,并将针头内标本排到玻片上,要求能有1-2滴橘红色液体,内有细胞碎屑。然后涂片检查。
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常以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为其明显表现 ,因此,当临床上遇到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时候,区别结节性质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引起甲状腺结节的常见病如下:
1 、单纯性甲状腺肿:为引起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最常见病因。病史一般较长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而由于体检时偶然发现。结节是腺体在增生和代偿过程中发展而成的,大多数呈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少数为单个结节性 。大部分结节为胶性,其中有因发生出血、坏死而形成囊肿;久病者部分区域内可有较多纤维化或者钙化、甚至骨化。由于结节的病理性质不同,他们的大小 、坚硬程度、外形不一。甲状腺出血往往有骤发肿痛史,腺体内有囊肿样肿块;有胶性结节者 ,质地较硬;有钙化及骨化者,质地坚硬 。
2、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的大小视病变范围而定,质地常常较坚硬。有典型病史 ,包括起病急 、发热、咽痛及显著甲状腺区疼痛和压痛等表现。急性期,甲状腺摄I率降低,显像多呈“冷结节” ,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离”现象,有助于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为对称弥漫性甲状腺肿 ,无结节;有时由于肿大不对称和表面有分叶,可状似结节,硬如橡皮 ,无压痛 。此病起病缓慢,呈慢性发展过程,但是与甲状腺癌可同时发生,临床上不易鉴别 ,须引起注意。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常升高。?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结节坚硬,且与腺体外邻近组织粘连固定 。骑兵和发展过程缓慢,可有局部隐痛和压痛 ,伴以明显压迫症状,其临床表现似甲状腺癌,但是局部淋巴结不大 ,摄I率正常或偏低。
3、甲状腺腺瘤:由甲状腺腺瘤或多发的胶性结节所致。单个或多个,可与甲状腺肿同时并存或单独出现 。腺瘤一般呈圆或椭圆形,质地大多比周围甲状腺组织硬 ,无压痛。在扫描图上显示摄I功能为正常 、增加或减低;甲状腺显像分别为“温结节 ”“热结节”“冷结节”。甲状腺摄I率可正常或偏高 。肿瘤发展缓慢,临床上大多无症状,但是部分病人发生功能亢进症状。
4、甲状腺囊肿:囊肿内含血液或清澈液体、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楚 ,可相当坚硬,B超常有助于诊断,临床上除甲状腺肿大和结节外,大多无功能方面改变。 手术治疗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种类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 ,并辅助应用碘131治疗 、甲状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疗 。
手术治疗
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本身的手术,以及颈淋巴结的清扫。甲状腺的切除范围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随即对照试验结果的依据。但是完全切除肿瘤十分重要 ,荟萃分析资料提示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项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小于腺叶的切除也是不适当的 。范围最小的是腺叶加峡部的切除。最大至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切除范围的趋势是比较广泛的切除 。有证据显示甲状腺近全切或全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低危组病例腺叶切除后30年复发率为14%,而全切除术为4% ,一般对高危组的病人,首次手术的范围并无太多争论,有报告TNM III期的病例腺叶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为26% ,全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为10%,而甲状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之间并无区别。广泛范围手术的优点是降低局部复发率,主要缺点是手术后近期或长期并发症增加 ,而腺叶切除很少导致喉返神经损伤,且几乎不发生严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近来不少学者认为年龄是划分低危和高危的重要因素,并根据低危、高危分组选择治疗原则。对低危组病人采用腺叶及峡部切除,若切缘无肿瘤 ,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对高危组病人采取患侧腺叶、对侧近全切或次全切除术为宜 。也可根据肿瘤的临床特点来设计手术:?腺叶+峡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小于1cm、明确局限于甲状腺一叶内的低危组患者;?甲状腺患侧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近全切,适用于肿瘤直径大于1cm,较广泛的一侧乳头状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甲状腺全切除术适用于高度侵袭性的乳头状 、滤泡状癌 ,明显多灶性,两侧淋巴结肿大,肿瘤侵犯周围颈部组织或有远处转移者。15岁以下或45岁以上病例 ,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可达90%,对该组病例应考虑全甲状腺切除。
颈淋巴结清扫范围同样有争论 ,是常规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或改良淋巴结清扫,或只切除能触及的肿大淋巴结,尚无定论 。荟萃分析资料提示仅两个因素可帮助预测是否颈淋巴结转移 ,即肿瘤缺乏包膜和甲状腺周围有肿瘤侵犯。该两因素均不存在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是38%,两因素均存在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是87%。
颈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效果固然可以肯定,但是病人的生活质量却有可能受到影响 ,所以目前对于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决定非常谨慎。尤其是低危组病人,若手术时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可不作颈淋巴结清扫 。如发现肿大淋巴结 ,应切除后做快速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结转移者,可作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或改良颈淋巴结清扫。前者指清除颈总动脉内测、甲状腺周围、气管食管沟之间及上纵隔的淋巴结组织;后者指保留胸锁乳突肌 、颈内静脉及副神经的颈淋巴结清扫。由于再次手术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易损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 ,因此有主张首次手术时及时未见肿大淋巴结,也行中央区清扫 。对高危组病人,肉眼可见颈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至包膜外以及年龄超过60岁者 ,应作改良颈淋巴结清扫;若疾病分期较晚,颈淋巴结受侵犯广泛者,则应作传统淋巴结清扫。内分泌治疗
甲状腺癌做次全或全切除术后患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 ,以预防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抑制TSH。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均有TSH受体,TSH通过其受体能够影响甲状腺癌的生长 。甲状腺素片的剂量,应根据TSH水平来调整,但是对于TSH抑制的精确范围 ,尚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支持。一般来讲,有残余癌或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TSH应维持在0.1mU/L以下;然而复发低危的无病患者TSH应维持在正常下限附近(稍高或稍低于正常值下限);对于有实验室检查阳性但无器质性病变(甲状腺球蛋白阳性、影像学阴性)的低危组患者 ,TSH应维持在0.1-0.5mU/L;对于长年无病生存的患者,其TSH或许可以维持在正常参考值内。可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每天75ug-150ug ,并定期测定血T4和TSH,根据结果调整药量 。
放射性核素治疗(131碘治疗)
对于乳头状癌 、滤泡癌,术后应用碘适合于45岁以上病人、多发性癌灶、局部侵袭性肿瘤及存在远处转移者。主要是破坏甲状腺切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 ,对高危病例有利于减少复发和死亡率。应用碘治疗目的是:①破坏残留甲状腺内隐匿微小癌;?易于使用核素检测复发或转移病灶;③术后随访过程中,增加用状腺球蛋白作为肿瘤标记物的价值 。
体外照射治疗(EBRT)
主要用于除了乳头状癌以外的其他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基本可以正常饮食和工作,适当控制富碘食物 ,避免过度疲劳和避免烟酒等。需重视甲状腺检查,包括影像学和甲状腺功能检查,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就诊。
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女性多见 。那么你对甲状腺肿瘤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甲状腺肿瘤的内容 ,希望大家喜欢!
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
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其相关因素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癌基因及生长因子:近代研究表明 ,许多动物及人类肿瘤的发生与原癌基因序列的过度表达、突变或缺失有关。
2、电离辐射:目前已查明,头颈部的外放射是甲状腺的重要致癌因素。
3 、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一些甲状腺癌患者中,常可询及家族史
4、缺碘:早在20世纪初 ,即已有人提出有关缺碘可导致甲状腺肿瘤的观点
5、雌激素:近些年的研究提示,雌激素可影响甲状腺的生长主要是通过促使垂体释放TSH而作用于甲状腺,因为当血浆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时 ,TSH水平也升高 。至于雌激素是否直接作用甲状腺,尚不明确。
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表现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初期多无明显症状,前者有时可因颈淋巴结肿大而就医。随着病情进展 ,肿块逐渐增大,质硬,吞咽时肿块移动度减低 。未分化癌上述症状发展迅速,并侵犯周围组织。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颈交感神经节受压 ,可产生Horner综合征 。颈丛浅支受侵犯时,病人可有耳、枕、肩等处的疼痛。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肺 、骨、中枢神经系统等)。
髓样癌除有颈部肿块外,由于癌肿产生5-羟色胺和降钙素 ,病人可出现腹泻、心悸 、脸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症状 。对合并家族史者,应注意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型(MEN-II)的可能。
甲状腺肿瘤的治疗手术治疗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种类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辅助应用碘131治疗、甲状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疗。
1、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本身的手术 ,以及颈淋巴结的清扫。甲状腺的切除范围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随即对照试验结果的依据 。但是完全切除肿瘤十分重要,荟萃分析资料提示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项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状腺癌 ,小于腺叶的切除也是不适当的。范围最小的是腺叶加峡部的切除 。最大至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切除范围的趋势是比较广泛的切除。有证据显示甲状腺近全切或全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 。低危组病例腺叶切除后30年复发率为14%,而全切除术为4%,一般对高危组的病人 ,首次手术的范围并无太多争论,有报告TNM III期的病例腺叶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为26%,全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为10%,而甲状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之间并无区别。广泛范围手术的优点是降低局部复发率 ,主要缺点是手术后近期或长期并发症增加,而腺叶切除很少导致喉返神经损伤,且几乎不发生严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近来不少学者认为年龄是划分低危和高危的重要因素 ,并根据低危 、高危分组选择治疗原则 。对低危组病人采用腺叶及峡部切除,若切缘无肿瘤,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对高危组病人采取患侧腺叶、对侧近全切或次全切除术为宜。也可根据肿瘤的临床特点来设计手术:?腺叶+峡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小于1cm、明确局限于甲状腺一叶内的低危组患者;?甲状腺患侧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近全切 ,适用于肿瘤直径大于1cm,较广泛的一侧乳头状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甲状腺全切除术适用于高度侵袭性的乳头状 、滤泡状癌,明显多灶性 ,两侧淋巴结肿大,肿瘤侵犯周围颈部组织或有远处转移者 。15岁以下或45岁以上病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可达90%,对该组病例应考虑全甲状腺切除。
颈淋巴结清扫范围同样有争论,是常规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或改良淋巴结清扫,或只切除能触及的肿大淋巴结 ,尚无定论。荟萃分析资料提示仅两个因素可帮助预测是否颈淋巴结转移,即肿瘤缺乏包膜和甲状腺周围有肿瘤侵犯。该两因素均不存在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是38% ,两因素均存在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是87% 。
颈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效果固然可以肯定,但是病人的生活质量却有可能受到影响,所以目前对于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决定非常谨慎。尤其是低危组病人 ,若手术时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可不作颈淋巴结清扫。如发现肿大淋巴结,应切除后做快速病理检查 ,证实为淋巴结转移者,可作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或改良颈淋巴结清扫 。前者指清除颈总动脉内测、甲状腺周围、气管食管沟之间及上纵隔的淋巴结组织;后者指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及副神经的颈淋巴结清扫。由于再次手术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易损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因此有主张首次手术时及时未见肿大淋巴结 ,也行中央区清扫。对高危组病人,肉眼可见颈淋巴结转移 、肿瘤侵犯至包膜外以及年龄超过60岁者,应作改良颈淋巴结清扫;若疾病分期较晚,颈淋巴结受侵犯广泛者 ,则应作传统淋巴结清扫 。
2、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做次全或全切除术后患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以预防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抑制TSH。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均有TSH受体,TSH通过其受体能够影响甲状腺癌的生长。甲状腺素片的剂量 ,应根据TSH水平来调整,但是对于TSH抑制的精确范围,尚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支持 。一般来讲 ,有残余癌或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TSH应维持在0.1mU/L以下;然而复发低危的无病患者TSH应维持在正常下限附近(稍高或稍低于正常值下限);对于有实验室检查阳性但无器质性病变(甲状腺球蛋白阳性、影像学阴性)的低危组患者,TSH应维持在0.1-0.5mU/L;对于长年无病生存的患者 ,其TSH或许可以维持在正常参考值内。可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每天75ug-150ug,并定期测定血T4和TSH ,根据结果调整药量。
3 、放射性核素治疗(131碘治疗):对于乳头状癌、滤泡癌,术后应用碘适合于45岁以上病人、多发性癌灶 、局部侵袭性肿瘤及存在远处转移者 。主要是破坏甲状腺切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对高危病例有利于减少复发和死亡率。应用碘治疗目的是:①破坏残留甲状腺内隐匿微小癌;?易于使用核素检测复发或转移病灶;③术后随访过程中,增加用状腺球蛋白作为肿瘤标记物的价值。
关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exe.cn/zshi/202508-1610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